
【晓荷.见闻】五库,镶嵌在金山角上的一颗明珠(征文.随笔)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赞陇南“是一个宝贵的复杂地带”。若干年后,在这复杂的地质带上,探测出了亚洲第二大金矿。由此,这个宝贵的复杂地带就被誉为“陇南金山角”。这,便是陇南的东南边陲。藏在深闺多年的五库,就镶嵌在这里。
此前,是一个处子,不为外面的人所知道。如今,迎着新时代,揭开腼腆的面纱,开始走出深闺。
一
民国时期,五库隶属“外纳里”(里是民国的地方建制)。解放后,虽然设立了人民公社,但上交公粮、购粮和生猪,还是要爬山涉水,经过两天一夜,去外纳透坊缴纳。这些说明,从武都到五库,或者五库到武都,无论陆路还是水路,都不通畅。从而就继续藏在深闺,一直到了新时代。
说起五库,真还有来头。古人取地名也好,取人名也好,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也特别讲究,可见,古人对取名是比较慎重的。
五库这个地名,也就可以看出,有历史背景,更有地域特色。
五库河的源头在月照昌河坝,开始是汩汩细流,一路流淌着,沿河两岸的各个大小山沟里的溪流,不断注入,越来越大,然后和白龙江汇合,归到碧口水库,最后入川流到白龙湖,投进嘉陵江,奔向长江。
五库河流淌的线上,在月照毛奚坝(一说是五库峡里)、五库的闹院子、徐家、佛殿坝和梁家山脚底的斩山崖(一说是寺坝),共五处地方,山如人的怀抱,把五库河揽在怀中。形成了如水库状的地形,古人赋予它们的意义就是“粮库”。因这样的地形有五处,从而对这条河的两岸大片地域取名为五库。寓意就是五个粮库的意思,更深层的意思就是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粮满仓。但凡与库有关的都和财富相关联,多多益善。像金库、粮库。水库也是水越多越好,也是聚集财富的意思,财源滚滚嘛!
其实,通过地名,我们还探索出农耕时代,人民对土地的珍爱,对粮食的敬重。难怪封建社会,对拥有土地多少,是判别地主大小的标准。土地多,自然产粮就多。粮多,就是财富,就可以招长工,可以修大院。的确,在五个库的地方,都有很大的一个村庄,到现在都是大村子。并且这些村子,在历史上都是出过“大商户”,用现在的话就是说大财团、大土豪。
曾经修建的四合院,根据保存下来的大院可以看出,当时主人是何等的气派,何等财气斗牛。有的一进三院,犹如地方版的“紫禁城”,庄严的大门,大门两旁坐着一对石狮子。进入大门,有雕刻精美的屏风,绕过屏风,看到天井,全部用石板铺就。天井周围,用雕刻着各种图案的石板工整装饰,并且石板间有雕刻精美的石柱。台阶都是高明石匠精雕细刻。房屋的装修,装饰更精美,木雕花纹,图案栩栩如生。民间传说是汉朝风格,从而到现在当地人都说这种图案是“汉纹”。
堂屋里是模仿朝廷的样式,有神龛,相似于封建官员上朝坐的那种案牍。神龛前左右是两把古装太师椅,中间是高高的缠丝四方桌。这种四合院,保存最完整的就算是闹院子的“城墙院”,庄严,古朴。经历了“5.12”地震还是纹丝不动。据说这里的建筑风格,是当年的“河道爷”(出生地在陇南武都和文县接壤处,五库正处在这个地段。)在朝廷做国子监时,政绩突出,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当时分给河道爷一个特权,回家乡,可以仿照我的宫殿模式,修建四合院。但气派和规模不能超过我的宫殿。样式相似,但各样尺寸不能超过我的宫殿。这仅仅是传说,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民居风格。
村民的住房,基本上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选料考究,样式都是四合院。四面都是五间一样大的房子围城一个井字,正屋必须修在五尺到七尺不等的高台上,略显主次分明。
二
五库的地形地貌,是标准的山区。
沟,很深;山,很高。
河流绕过一个山头,就形成一个湾。恰恰就在这个湾里,一定坐落着一个村子。这样,河流两岸,有湾,必有人家。像一个摇篮一样,背靠厚实的山,前面投足就可下河。左右两边是细长的山梁,犹如人的一双胳膊,把整个村子抱在怀中。使外面的风吹不进来,里面的温暖不容易跑掉。
这是沿河而居的村庄,高山也有人家。高山人家,顺着河流方向,靠右面的山脉上住的人家最多,左面的显得很少。原因是右面向阳,当地人说是阳面。万物生长都靠太阳,何况是人?从而向阳的一面人家就多。另一方面发现,阳面山上土层厚,平坦,物产丰富。所以阳面山上的富人就多一些。可以看出,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土地就是生命,是生存的保证。
五库的地形,在上个世纪被称为“口袋状”。在月照和五库相交界处,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峡里。相当于一个口袋口,走进口袋,越走越宽阔,然后一直走到五库安家坝,两旁的山又开始慢慢合拢,河流就在万丈深崖中蹦跳。无论是沿河,还是高山,村子越来越少。如果要去碧口入川,人在山尖走,水在脚底流。这里就犹如口袋底,通不过时,只有折身返回。
难怪当地人去安家坝等地方,有谚语:“三十八道脚不干,脚干了,进门了”。说的就是这里道路的难走,必须不断跳跃五库河,脚必须不断涉水,脚上的水不容易干。当水干掉时,也就到家了。走这段路,两岸悬崖峭壁,沿山腰无路可走,只有沿河走。
根据这种地形,当地人,很自然的把五库分为三大片,至今政府派驻工作组也在按照这种分法。分为上片、中片和下片。从徐家以上到峡里为上片,刚好这一段山势开阔,人口密集。潘家坝到徐家这一段,是五库的黄金地段,山势开阔,人口密集,就是高山上也人口密集,属于中片。从潘家坝到五库河尽头就是下片,山陡土薄,人烟稀少。村庄基本上都坐落在山上。
有山,有水就是好。山有山的灵性,水有水的温柔。
三
有山,也有沟。这是五库的特色。
山上有人家,自然就有村子。
有挂在悬崖的录全山,洒满一面坡的背珠山,海拔最高的柳芽山,绿树掩映下的王家山,沟上沟下的罗木山,骑在山梁的庙垭山,坐在黄土坪的何家山,藏在松树林中的孙家山,半遮半掩的吴家阳山,至今还在用煤油灯的索尔山,远离五库的蒋家山,至今保存彪悍性格的罗家山,形状如麦朵的草山,矿藏丰富的广山,独占山头的林家山,好斗个性的珍里山,金矿遍地的窑空山,容易使人忘记的安家山,独避一隅的该子沟阳山,悬崖栈道的梁家山,傲视全乡的靳家山,垂直攀爬的松山。
山山有故事,山山有人家。村子有大小,都汲取山之灵气,养育着这里的儿女,祖祖辈辈繁衍生息。
有山,肯定也有沟。
有直达三仓的年家沟,土地肥沃之称的土地沟,海拔最高的赵家沟,沟中之沟的高家沟,小的不能再小的购家沟,形如瓦片的瓦叶沟,鞋底一样的核底沟,不成规模又像沟的杏儿沟,三户人家的木竹沟,既是沟又是坝的李家沟,离当地政权最近的皮家沟,高山之称的该子沟。
有沟,就有水。沿沟而居,栖水而生。沟里的村子,撒在沟里小溪两岸。沟中套着沟,大沟村庄多,小沟民居少。从而沟与沟不同,沟沟有特色。每条沟的人个性也不一样,风俗也有差异。
这里的山,指的是山上的村庄名,沟也一样,也是沟里村庄的村名。否则山,数不完,沟,走不尽。
山上,各种名贵中药材多,粮食也多。因高山空旷,造就了高山人的性格豪爽。姑娘个个会唱山歌,会做女工,出入田间地头,不亚于男性。高山的牛羊汲取高山之雨露,膘肥体壮。
高山住的人,吃水,用木水桶,在村外的水泉里一桶一桶往家里背,然后倒在家中水缸。这水缸,有木桶,有陶瓷缸。家庭条件好点的在家里请了石匠,用石板打磨,然后用水泥勾缝而成的高档次水缸。那时人们会炫耀,谁家屋里有石水缸,更是富裕的代名词。
如果在山上的村子里住一宿,天麻麻刚亮,就会听到水瓢敲打水桶的声音。这是早起的山里人,一天的忙碌,先从背水开始。
磨面遇到农活紧张,会在自家的手推石磨顺便磨一点。如果需用吃半个月左右的面,就在下雨天,在村子里腰磨上磨面。腰磨也是石磨,只是比手推磨要大的多。它是在磨沿上打一个孔,穿上绳子,再用绳子绑住一个木把的一端,把的另一端靠在人的腰上,然后使劲一圈一圈推磨磨面。首次使用腰磨磨面,转不到几圈就晕倒了,可是山里的女孩子,都造就了腰磨磨面的本领。偶尔也发脾气,自言自语说着,将来找婆家,一定要找到沟里去,那里不用腰磨磨面,更不用木桶背水。打心底,想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可是高山有高山的长处,养育着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才是他们的本性。
沟里的人们,沿水而栖。沟有多长,村庄就有多长。找不到中心点。当年大生产时,队长开会从沟头跑到沟尾,来回两趟,就是几公里。沟有沟的好处,避风,保暖。并且掌握水的习性,沟里都修建有立轮石磨,磨面方便,还可以带来经济收入。高山村子里的人们,或者本沟里的人们,如果在这里磨面,必须给磨主人按一天一夜多少的标准付租金(方言称作为“打课”)。假如这立轮磨春夏秋冬不停,一年的收入也是可观的。租金都是以粮食为支付方式。
其实,这里蕴含着朴素的股份制,只是当时没有人以股份制的方式提出来。那就是立轮磨,少则两户人,多则一个村子的人都控股,都是股东。股东是现在的称呼,当时这里称呼为“磨主子”。“磨主子”按照次序轮流相应的天数,在属于自己的天数中,收取的粮食归自己所有。不像现在年终股东一次根据盈利分红。这些“磨主子”根据占有股权大小,轮流到的天数就按多少来核算,天数多的收入就多。这难道不是股份制吗?可是遇到设备磨损,维修,在那个“磨主子”轮流时间内,谁就负责维修。很自然的规则,没有成文的规矩,但都很守信用。
所以,山里的女孩子喜欢嫁沟里,沟里好,磨面方便,用水大方。不用背水,用肩挑水。肩上挑起两个小木水桶,一晃一晃,每天早晨在沟里的小道上,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倒是沟里男孩子腼腆,会疼爱人。沟,成全着一对对新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沟,有沟的故事;山,有山的传说。我爱沟,更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