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心之错皆因江湖之恶?
少年时代时读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完全被令狐冲这条主线吸引住,各种各样的历险,各种各样的幸运,金庸先生运用文学的想象力把所有的磨难转化成幸运,集中在令狐冲身上,把险恶的江湖变成英雄崛起的舞台,令年少轻狂的我们大呼过瘾!然而时光荏苒,自己在成长中慢慢体会到,磨难往往只是磨难,和幸运离得远远的。觉得金庸先生真够无聊的,编故事麻醉我们。
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发现林平之这个角色隐含的力量,始觉金庸小说的深刻。从小说的内容结构来说,林平之是条伏线,是用来衬托令狐冲的。然而,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剖析来说,林平之便成了主题。
林平之出身富庶的商人家庭,未遭遇家庭变故之前,也被千宠万爱,过着阔少爷的自在生活。林少爷心底善良,武功不高却任侠好义,纯净高傲,至美至孝。因为祖传《辟邪剑谱》被江湖人士觊觎而遭灭门,被迫踏入江湖,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起初对“救助”他的人充满着感激,慢慢发现自己只是尔虞我诈的江湖里人人想要掠夺的“物品”,要摆脱这些操控,唯一的依靠是只能是自己的实力——高超的武功。在厄运的洪流中,起先是随波逐流,而后逆流而上,林平之逐渐为险恶残酷的江湖所沾染,走向杀伐残酷,狠辣绝决的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江湖路。
从社会成长角度看,林平之是金庸笔下最写实的角色。这个饱含血泪和压抑的角色,正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锐变的过程的一个缩影。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活动中个体在自我的生理基础上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从而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等等。人的行为是其个体对社会的反应。人在生理和社会的双重影响下养成稳定的人格,并形成自己的能力,从而对外界产生影响。这种稳定的人格力量往往以习惯的方式显现在日常生活中,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习惯尤其重要。然而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人们往往因为一个人的习惯而爱憎他,习惯于是被烙上道德的印记,习惯坏就是因为道德败坏,无可救药,不可理喻。其实人从生物性来讲是平等的,处在相同的基础上,所谓的好习惯坏习惯并没有生理性上的差别,习惯的养成完全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也不存在生理基础,也是社会环境促使而成。可人们往往错误地将道德和习惯当做人个体的内因,从而把人固化,形成种种斗争,血雨腥风的江湖于是而生。
在《笑傲江湖》中,金庸先生用林平之这个形象寓言式地诠释了社会化对人的决定作用。林平之出身富绅,在家变之前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那时的平之善良、纯洁,生命的世界对他来说是天堂。家变之后,林平之寄人篱下,倍受苦痛的折磨,在尔虞我诈的江湖中,纯洁和善良能够保持生物性个体的存在,而社会环境中种种力量对这个纯洁的个体产生种种碰撞,激发出林的种种(邪恶)能量,金庸先生在塑造这个形象过程中虽然暗含着一分同情,但在语言表达上亦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林平之这个角色在其笔下是阴暗的。但是在心理分析的角度下品评林平之的成长,则无所谓阴暗与邪恶的。文学的作用是激发人的积极力量,金庸先生做得很完美。然而,现实的问题存在着,需要人们冷静、科学地剖析。从林平之身上,我们读到的不应仅仅是心灵的压抑与爆发,而是更复杂的社会环境的作用。用道德评判一个人是很快意的,要么爱他,要么恨他,但大多只是一种自私的情绪表达,对人对己产生的伤害往往是巨大的。人的问题,总是社会的问题;人的恶,正是社会的恶。人们依着自己的情绪喜好用道德的形式把问题归咎于另外的个体,不怒不恨,不争不斗,无有是处!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性本善,但奇怪的是什么磨灭掉了这些善呢?仅仅是环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