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渔舟】桃花开在扇底(散文)

绝品 【渔舟】桃花开在扇底(散文)


作者:柳约 举人,379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737发表时间:2017-06-25 12:55:17
摘要:如果说《西厢记》是一杯香醇的美酒,令人不饮自醉的话,那么《桃花扇》当属一盏浓烈的普洱,让人回味无穷了。

【渔舟】桃花开在扇底(散文)
   一
   一朵桃花,一把扇子,一个女人,一个王朝。
   秦淮八艳的绣楼上兀自张灯结彩,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清客。绣楼中的李香姬面血溅扇,伫立在旁的杨龙友遂以画笔点之成桃花,造就了明末清初的一段佳话。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我想,在歌舞升平的世道里,再没有比这更沧桑、也更宏大的叙事了。
   六朝古都如梦幻泡影,为历史做足了嫁衣,却依然避免不了泰坦尼克号那般沉没的结局。虎踞龙盘的金陵早已习惯了埋葬王气,这座被秦淮河水浸泡过的城池,也因此具有了忧郁的气质。
   党项,契丹,女真,匈奴……一切都宛在目前。成吉思汗指挥的蒙古铁骑已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然而仅仅只是两个世纪,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们也走向了穷途末路。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历史是如此惊人相似。当皇太极麾下的八旗子弟不费吹灰之力杀入山海关之时,大明的太阳是否还会洞若观火,遍照四方?当大明的功勋权贵、商贾豪强们互通有无,以被朱佩紫构建了一个空中楼阁,令天下寒士望而却步时,藏匿于绿林的汉子唯有在烽火台前点燃狼烟。是以文坛领袖钱谦益、吴伟业无奈降清,半生饱受士林诟病,却也无法阻挡新朝崛起的脚步。
   《诗经》有云:“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適,使不挟四方。”倘使君主不能施行明德于天下,空有大明之号,又岂会令四方臣子来附?
   当我们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鸟瞰人心,面对王朝的断层,就会产生一种忧虑。文化的流失,就意味着绝学的失传。无数次王朝更迭,多少绝学曾流离失所,有的随墓主长埋于地下,有的干脆被蛮人付之一炬。相较于明面上的铁血厮杀,这些才是历史真正的黑暗之处。或许是起于民间,孔尚任与他的《桃花扇》竟躲过了这样的命运。
   孔尚任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也是南明弘光一朝灭亡后的第四年。据有关史料记载,孔尚任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应当都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康熙南巡路过山东,赴曲阜祭祀孔子,曾召孔尚任到御前讲经,因为表现杰出,被破格授予国子监博士。——意气风发的康熙皇帝,先是平定浙闽,尔后攻克江西、粤桂,剿灭了三藩之乱,最终在这一年里也收复了台湾。武可定国,文能安邦。这一年正是康熙执政的大满贯之年,少不得笼络天下文士,以争取民心。孔尚任对于康熙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是孔子世家的嫡系传人,身怀民族大义,然而尚未出生,明朝却已在樯橹间灰飞烟灭了。
   一个王朝的骤然倒塌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自是一桩刻骨铭心的大事。一边是新朝权贵的恩宠,一边是旧国清寂的绝响,处在这样一个思想备受禁锢的敏感时期,年轻的孔尚任没有寻找到另外的出路,只能以戏曲的形式来反映前朝旧事。经过十多年来的搜集史料,孔尚任呕心沥血,三易其稿,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桃花扇》传奇。
   历经劫波而成一册,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与孔尚任同时代的文人蒲松龄与曹雪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看似满纸狐仙鬼物,实则以一生之力,方著成这本孤愤之书;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遍布哲学与诗性,在华林之内将民族文化推向了顶峰。这些近代文豪的共通之处在于——皆持着文字的利剑在心魂上行走,是以文章里才能处处见血泪。他们为往圣继承了绝学,也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火种。孔尚任之前,还没有一位戏曲作家通过一出戏曲反映国家兴亡这样重大的问题,哪怕是曲圣关汉卿,也没有在他的剧本里披露宋朝的兴亡。
   《桃花扇小引》中,孔尚任曾明确说道:“《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孔尚任是孔门中人,在《桃花扇》里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里面自然有儒家的担当。
  
   二
   洋洋大观的明清戏曲中,有爱《牡丹亭》的,有爱《长生殿》的,自然也有爱《桃花扇》的。正如汤显祖之于杜丽娘,洪晟之于杨玉环,孔尚任之于李香君,看似不同的情爱,却逃不过既定的结局。在短短四十折的戏剧过程中,侯方域与李香君总是离得多,合得少。透过访翠、眠香、却奁短短几折前戏,只可怜侯兄温柔乡尚未焐热,即为奸贼阮大铖所陷,从此与李香君天各一方。
   似这般不得圆满的爱情,在我们寻常人眼里看来,其实不要也罢,可偏偏烟花女遇上了探花郎,谁都不肯把对方轻易放下。这十里秦淮河上承载的早已不是胭脂水粉与绫罗绸缎,而是一座沉甸甸的大明江山。“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诗词里泛起的波浪,洗不净忠良义士的血泪,自然也冲不散风月佳人的离愁。
   当我们的视线脱离孔尚任的戏剧,越过那部厚厚的《明史》,精明能干的朱元璋一步步驱除鞑虏,灭匪称王,历十二世,传十六帝,这又是何等的荣耀之事……良辰不常有,盛宴不常在,中国历史上由汉族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立国两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终于被外族在一个风雨飘摇之夜敲响了它的丧钟。
   就在打开《桃花扇》的那一瞬间,浓烈的硝烟隔着纸张,隔着时空,隔着人心,在一座城市的上空徐徐蔓延开来。我仿佛看到了末代的君主凄凉地自缢;我仿佛看到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我仿佛还看到了凤阳总督居心叵测地拥戴福王,那是秦淮河上最后的曙光……
   戏剧可以推翻统治,史书终究不能改写。
   甲申之变发生不久,崇祯堂弟福王继承了他的遗愿。偏安秦淮的南明小朝廷,算是在汉人心中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本以为可以像南宋那般固守半壁江山,苟延残喘个百十年,谁料朝内党争继续,奸臣当道,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仍然在兴风作浪。清兵渡河,扬州失守,南京陷落,支撑了仅仅一年的南明弘光政权土崩瓦解,就此成为历史中的镜花水月。
   当真是天意如刀。
   桃花扇底风,谁来叹兴亡?放眼天下,也只有一个老艺人苏昆生在冷清清地唱着:眼见它起朱楼,眼见它宴宾客……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天自要下雨,娘自要嫁人,王朝自要覆灭,这自是一个无解的答案。
  
   三
   《桃花扇》成书于康熙三十八年,书中没有死守夫子式的教条,也很少看到红娘式的缱绻,这无疑增添了我的兴趣。我接触戏剧年龄尚小,是随母亲在夏夜乘凉时,由电视启蒙的。爷爷看我们无聊,便将电视搬到院子里,昆曲改编的《西厢记》正在央视一套八点的黄金档火热上映。这部爱情古装戏剧看得我并不耐烦,里面油头粉面的张生与水袖飞扬的莺莺小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又拿着把团扇哀哀地唱,但母亲却看得津津有味。
   长大之后我买过不少书,也接触到了剧本,为其中细腻动人的唱戏所折服,慢慢也觉出其中的味道来了。
   如果说《西厢记》是一杯香醇的美酒,令人不饮自醉的话,那么《桃花扇》当属一盏浓烈的普洱,让人回味无穷了。毫无疑问,《桃花扇》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历史剧。当代戏剧家欧阳予倩曾改编过《桃花扇》,侯兄因为没有捐躯赴国难,背上了“贰臣”的骂名,李香君撕扇抑郁而亡,这出历史大戏剑拔弩张的气氛忽然圆滑了下来。
   花容月貌的李香君,骨头里其实暗藏着绝世好铁,所以内中方有名剑的侠气,有着令人仰视的胸襟与抱负。自古秦淮多名妓,当然也不少出烈女。无论是顾横波还是卞玉京,无论是柳如是还是董小宛,提起秦淮八艳里的女子,哪一个不是多才多艺,冠绝江南?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画舫里卖艺的妹子摇身一变,落落大方起来,忽而守楼,忽而退婚,击鼓骂曹,英姿飒爽的李香君此时犹如南宋抗金的元帅夫人梁红玉,侠骨之中却也泛着柔情。
   回眸落花处,南明朝廷已然在风中摇摇欲坠,对于一个风尘女子来说,那些受尽侮辱的岁月,必将随着王朝的覆灭一去不复返。这其实是件好事。可是,她却不能接受。
   这个傻得冒泡的女人啊,国已然负了她,她自要爱她的国。孔尚任把他的梦延续在了这个弱女子身上,于是她只有忍辱负重的在文字里活下去,从一个弱女子,生生活成了一个奇女子。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自然不会平凡的从无变化,而至死水一潭。月落西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水是那么凉,一直凉到了南人的眉间心上。
   剧中事,始终是一个人的家国大事;剧中情,始终是一个人的儿女情长。
  
   四
   秦淮烟月前尘事,归去桃源事梵宫。说回到爱情,自古兴亡千秋事,还是爱情教人狂。当眼前的一切都成梦幻,侯方域心底念念不忘的还是李香君。李香君这样的女人,一方面既肯定了男人的风光,一方面又抚慰了跋涉者的忧伤。
   孔尚任毕竟一介书生,把李香君塑造得太过于理想化,就像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女神,浑然不似世俗中人。李香君纵是男人的虚荣,也虚荣得相当完美。剧中的男人,杨友龙也罢,阮大铖也好,总归是围绕着一个侯公子。
   侯方域是真实的,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大多数人都自命不凡如侯方域,但这侯兄并不让人讨厌。其实,剖开仔细思量,这里面有很多人的影子。侯方域是鲜活的,他有他的追求,他有他的欲望。他没有多深的城府,也没有什么远见,就算真到了居庙堂之高而忧其君的时候,也没有丝毫经验。侯方域是正直的,他在一连串的挫折里,并没有自暴自弃,转而去附和奸党余孽,在内心深处保留了文人的节操,这是难得的。侯方域也是可爱的,在面对李香君的指责时,他醍醐灌顶,丝毫没有大男子主义,甚至“大呼称善,醉而卧……”
   启幕。
   升帐。
   峨冠傅带的书生粉墨登场。
   一旦排开这出大戏,惊艳了时光的玉树后庭遗曲兀自回荡在耳边。终日徘徊在莺莺燕燕的青楼勾栏里,侯兄自有他的算计,但这算计里总透着天真,反倒显得呆萌。公子侯方域当然也喜欢在私下里干些混迹欢场之事,却苦于世俗道德的约束,终日里忙忙碌碌,为国奔走,终日里一事无成,囊中羞涩……
   就是这样一个消瘦的书生,反倒成为李香君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
   《桃花扇》里的结局,是侯方域出家修道。国已破,家已亡,既不能扶大厦之将倾,那么遁世自然成为了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方外之人不问俗事,自然也就免去了变节的名声。侯方域活在局中,这是唯一的出路,要么就是死路一条。读书的初衷当然是为了考取功名,为任一方,但在正统书生的心中,做官必须要把民族大义放在前面。我想,这或许是孔尚任一生的情结所在。山河沦落,国破家亡,很少有人去审视文人肩头的使命感。举子们能在喝花酒的时候吹上几句牛,写几行诗便心满意足,如果碰巧这时候官运来了,再顺势弄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坐上几年,估计大半辈子就这么忽忽而去了。可是,这就是你想过的生活吗?你一次次扪心自问,如同那个身逢王朝末世的侯家书生。
   “撼山中贼易,撼心中贼难。”——这是一代大儒王阳明曾说过的话。想我辈身非圣贤,安能无过乎,或沉迷雅乐,或游戏人间,无非是自寻排解之道罢了。历史上的名士之死,出名的莫若屈原,即有后世效仿者,也无离骚。侯生也想过死。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在遇见史可法胯下之马的时候。但马死了,他最终却活了下来。马可以追随史公而去,侯方域心里却只想着李香君。
   ——他要活下来,只是为了再见她一面。侯生脸上的两行泪水,一行为了苍生,一行为了爱情。
  
   五
   久客得归,却非良人。
   两人历经劫难,在白云观中重逢,满心欢喜,以为就此可以高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调调,可最后还是被那法海一般的张道士再三阻挠,“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么?”纵然方外之人,也凭靠君臣父子这套陈词滥调来做说服人的武器,这当然是封建社会的专制,在张道士的苦口婆心之下,于是两人心悦诚服,双双入道……
   多么好,像极了《白蛇传》里白素贞与许汉文。
   这又似乎不是悲剧,但确乎已经有了悲剧的模式——有情人终成道友。果然爱情会老,情深缘浅,始终还是差了那么一截。我想起了编剧家张弘先生曾在他的《寻不到的寻找》一书中,感叹侯兄与香君的命运,“比躯壳的不团圆更令人悲哀的是精神的不团圆,哪怕远隔河山,心心念念的还有一个人,可共患难,可共生死,可寄悲欣,也就不可谓不幸运。”
   说的正是啊。哪里像侯兄这般,做不了两口子,私下里还可以是朋友。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实在是爱得失败。孔尚任的心中有大悲愤,有大凄凉,正如国破不能再复原,侯李的爱情注定不能团圆,侯李的悲欢离合并不只是才子佳人哀感顽艳的风流韵事,在他们秋叶般静美的生命历程里,始终暗藏着南明的影子。“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李香君心细如发,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正如阮大铖的算盘再怎么如意,用真金白银哄得了侯兄呵呵一笑,却终究还是败在了立场坚定的李香君面前。
   “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在激昂的锣鼓声中,侯生彻头彻尾地失败了。从政治到爱情,失无可失,退无可退,侯生经历了痛定之后的思索和不可诉状的悲哀,终究成为了孔尚任一生的写照,也是对儒家思想追求的一种完成。
   ——咿呀呀,再不要去管那些曲终人散的寂寞,任凭桃花开在扇底,倒也落得个干净。美人如玉,红颜易老。纵有一日,忽然被后世之人提起,能够付与的,想来惟有一声长长的叹息。想当初一个比作花魁女,一个自叹卖油郎,到如今桃花开得密密麻麻,院子却关得冷冷清清。
   后来山涧里的桃花开了又谢,桃花沾染过的暮色,如水一般地漫过了朱雀桥头。那抹红色再也幻化不出公子侯方域心心念念的人面,柔软的花瓣里开始有了摄人的刀锋。驻足在斜长的乌衣巷里,你闻到了松香的味道。秦淮的味道。硝烟的味道。桃花再也不是香艳的合欢,渐渐沦为了一个帝国遥远的背影。

共 538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六朝古都如梦幻泡影,为历史做足了嫁衣,却依然避免不了泰坦尼克号那般沉没的结局。”王朝断层,必然导致文化流失,作者以一种忧郁的情绪展开历史叙述,感叹王朝的消逝,历史的沧桑,从而引出《桃花扇》。《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孔尚任以戏曲的形式来反映前朝旧事。经过十多年来的搜集史料,孔尚任呕心沥血,三易其稿,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桃花扇》传奇。 柳约在读《桃花扇》时领略了历史的沧桑、艺术的韵味和爱情的悲伤,并在《桃花扇》的基础上引经据典,展开思考,深入解读历史,解读戏剧,解读孔尚任的人生,从中领悟家国之事和儿女之情。 一朵桃花、一把扇子、一个女人、一个王朝在民间流传,带给后人的一声声叹息……此文可见柳约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悲悯情怀。一篇大气厚重之作,字里行间闪现着思想的光芒,流转着文人的气韵,如一盏浓烈的普洱,让人回味无穷。好文!推荐阅读!【编辑:情韵悠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62514】【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70710第868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山泉        2017-07-11 08:51:43
  读书即读史,先贤留下的那些辉煌篇章,是历史的缩影。由西厢而桃花,由聊斋而红楼,巨著所浓缩的,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兴衰,民风民俗的反映,而是文人无奈的呼号。排除驰骋思维深邃哲理带来的美感,本文给人的启迪,绵绵长长……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11 楼        文友:柳约        2017-07-11 14:29:33
  桃花扇绕不过秦淮河,在秦淮八艳中,有这么几对是很知名的,一是陈子龙和柳如是,二是吴梅村和卞赛,三是龚鼎孳和顾横波,四是冒襄和董小宛,再下来就是侯方域和李香君了。我原本是写桃花扇剧评的,所以参阅了很多资料,但终究还是跳过了繁琐的考证阶段,以散文笔法写起来,毕竟顺手得多,非常感谢山泉兄的用心解读,敬酒!
12 楼        文友:天堂尕保        2017-07-11 08:59:26
  好文,收藏了,问好老师。
倚天观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回复12 楼        文友:柳约        2017-07-11 14:30:37
  谢谢你,问好。
13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7-11 11:09:49
  欣赏老师精彩美文,学习了,祝贺老师作品晋绝!问夏安。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回复13 楼        文友:柳约        2017-07-11 14:31:29
  谢谢朋友光临,祝好,遥握。
14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7-07-11 15:39:27
  一篇上乘的赏析美文让《桃花扇》中所漫卷的历史硝烟、所浮载的儿女情长、所背负的国恨家恨力透纸背,透过《桃花扇》所演绎的凄美爱情故事,让人真切洞悉明末动荡的社会现实,体味南明王朝的腐朽没落和当权者的奸诈险恶,体察明代三百年基业覆亡的原因,心生对权奸误国的痛恨,对叛将投降的不耻,对复社文人沉沦的痛惜,对底层风尘女子抗争斗争精神的感喟。力荐赏析。
回复14 楼        文友:柳约        2017-07-11 23:01:30
  谢谢绝品组老师的推荐与按语,立时将境界拔高了不少,向你们致敬。
15 楼        文友:第六花界        2017-08-15 16:41:57
  很有历史的沧桑感,很深邃,欣赏小柳美文,献花花。很久没来江山了,来了就必须来拜访一下小柳。问候安好。
第六花界
回复15 楼        文友:柳约        2017-08-24 13:01:01
  远游中,有劳花姐挂念,遥祝秋安。
16 楼        文友:水之梦        2017-08-18 10:51:28
  是男儿常怀悲悯之心,报凌云之志,兼济天下,方不负七尺之躯。拜读了,但愿文如其人,其人如文。
在美面前,万物平等。
回复16 楼        文友:柳约        2017-08-24 13:02:59
  文如其人,方为世上一等真功夫。多谢朋友鼓励,祝好。
17 楼        文友:汉水银湖        2017-09-12 22:28:43
  “比躯壳的不团圆更令人悲哀的是精神的不团圆,哪怕远隔河山,心心念念的还有一个人,可共患难,可共生死,可寄悲欣,也就不可谓不幸运。”——在王朝远去的背影里,能品一支柳约的《桃花开在扇底》,也算旷世奇韵。问好!
汉水银湖
回复17 楼        文友:柳约        2017-09-19 00:06:23
  回复来迟,多谢汉水老师的鼓励。
   见鸿雁起于汉水之滨,遂想起又是一年中的秋天了,时光如箭啊,敬茶,问好。
18 楼        文友:一米月光        2018-03-26 07:27:43
  很早以前就拜读过柳才子的文章,今天抽空来学习,确实非同凡响!
共 18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