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诗歌《给艺术大军的第二号命令》,谈谈我对诗言“志”的理解
《给艺术大军的第二号命令》是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于1921年的作品,在作品中作者大声疾呼: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为现实斗争服务,为未来的共产主义服务。今天看来似乎有点“左”。然而,抛开那些对于这首诗歌,以及这位作家早已定型的观念,我认为这首诗很好地诠释了诗言之“志”,而这首诗里所提倡的“志”正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
诗歌的前五个小节规范了这首诗的针对对象——“艺术家”,其后作者又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以及艺术需要变革的原因和重要性写了出来。在诗歌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他那个时代的艺术是很不满意的,原因在于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呆板单一,艺术家们创作的定型化和艺术所针对的受众的狭隘化。作者希望艺术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且希望艺术形式能够创新,用新的艺术来“拯救共和国脱离淤泥”。作者在不自觉间既强调了艺术的非功利作用,又强调了艺术的功力作用,这与我们所讲的诗言志的“志”所强调的是一样的。
纵观当前的文坛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作品、文学形式、文学传播途径……五花八门,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使我们在选择中迷乱,我们不知道哪种才算是好文学、纯文学、文学的正宗……更可气的是当我们费劲将一部作品读完后,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净化?是感动?还是庆幸?抑或什么都没有,只是用来消磨时间?按照马雅可夫斯基的观点看,现在的文学的确做到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目的,因为市面上有适合不同阶层看的读物(这也是文学),例如:凤姐所推崇的《读者》《知音》《故事会》……而且我们在文学形式上也有创新,如梨花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文学在很好地完成文学的功力与非功利的作用,但是总是感觉有些地方不对劲,似乎文学不应该变成这个样子,它已经变成了“一次性”的消费品,而不是我们曾经奉若神明的“收藏品”了。
我想要想查出当前文学的症结,还是应该回过头来再次探讨诗言之“志”,这个“志”的问题。“志”是“世界”(生活)给予作家的“理念”,他要通过“诗”(作品)来传递给读者。而读者又通过对于“志”的理解一部分反馈给作家,一部分又作用于生活。因此,我认为,所谓诗言志之“志”,它包含作家之志和读者之志,两方面内容。因为作家和读者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他们对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作家之“志”,包括作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他的经历是这方面的主要来源;此外还包括作家本人的天才创造,我认为这就要归因于天赋了,就像有些人天生是神童,如LadyGaga四岁就能根据自己听到的旋律弹奏曲子,因此,说艺术是天才的创造一点儿都不过分。读者之“志”,一方面包括客观现实对于读者的刺激,使读者对于作品之志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或是给予心灵慰藉;另一方面读者所体会到得作者之志,然而这种志与实际的作者之志是有区别的,因为这里会有过度诠释或者误读。当然,能达到这种状态的读者,他的层次是比较高的。
因此,我们当前文坛的现状的问题在于,我们既缺乏好作者,又缺乏好读者。作者之志和读者之志都在流逝。作者想要怎么才能使书畅销,于是乎什么黄段子、性虐待、去厕所……屡见不鲜,美其名曰“真实的再现生活”。而作者之所以会“真实的再现生活”完全是读者有这方面的需求,反之亦然。我们既不能抱怨作者也不能抱怨读者,因为我们身在其中。我们所要反省的是我们的“志”都哪去了?被商品经济包围的今天,我们的“志”是不是已经“变质”?或许拜金主义的盛行是我们“变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我们并没有诞生在马雅可夫斯基那个时代,庆幸我们没有诞生在那个时代,然而我们需要那个时代的精神,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激情的时代精神,因为不进则退。趁生活还没有把我们的棱角磨平,我们还有精力去变革时,让我们进自己一点儿绵薄之力,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自己以后不再有遗憾,去找回失去的“志”,去唤醒埋藏在心底深处的那无限的潜力!
附:
给艺术大军的第二号命令(马雅可夫斯基)
命令你们——
由亚当时代
直到如今,
在那号称剧院的下流场所,
反复唱着罗密欧和朱丽叶咏叹调的
营养良好的男中音们。
命令你们——
肥胖得好像马似的
大吃大喝怪声喝彩的俄罗斯骄子,
躺在工作室里
依旧涂画着
花儿和裸体女人的
美术家们。
命令你们——
盖着遮羞布的
皱紧眉头
陷在韵律蛛网中的
未来主义者们,
想象主义者们,
阿克梅主义者们。
命令你们——
用乱发蓬松
代替光滑发式的
用树皮鞋代替漆皮鞋的
在褪了色的普希金式的燕尾服上
加缀着补丁的
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工作者们。
命令你们——
翩翩起舞的
吹奏芦笛的
公开浪荡的
暗地寻欢的
幻想自己的未来
是个领取巨额学者津贴的人们。
告诉你们,
我——
有没有天才又当别论——
抛弃了无聊的玩艺儿,
现在已在罗斯塔工作。
告诉你们——
趁着人们还未用枪托来驱赶你们:
快抛弃吧!
快抛弃吧!
快抛弃吧!
要忘记
和唾弃
那韵律,
那咏叹调,
那玫瑰花,
和艺术武库中
一切无病呻吟的玩艺儿。
谁爱听那
“啊,我可怜的人儿!
他爱得那么深沉,
他又是多么不幸……”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
巨匠,
而不是披着长发的传教士。
你们听着!
机车在呻吟,
寒风穿透墙壁和地板的缝隙:
“给我们运来顿河的煤!
派钳工和机械师
到机车库去!”
“给我们运来顿河的煤!
派钳工和机械师
到机车库去!”
在每一条河流的岸边,
都僵卧着舷上带着洞眼的大轮船,
它们的怒声回荡在船坞:
“给我们运来巴库的石油!”
“给我们运来巴库的石油!”
当我们慢条斯理地争论,
探寻着奇妙的构思,
每一件东西都在高声喊叫:
“给我们创造新的形式!”
“给我们创造新的形式!”
这里没有
傻瓜似地伫立在“大师们”跟前
聆听教诲的笨蛋。
同志们,
创造新的艺术吧,
用它来
拯救共和国脱离淤泥。
同志们,
创造新的艺术吧,
用它来
拯救共和国脱离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