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见闻】五库的姓氏和文明的起源(杂文随笔)
五库,这个藏在大山中的处子,很少为外人知道。差点儿被时代挤到边缘,戴上落后、贫穷的帽子。好在适逢当今历史机遇,发展突飞猛进。今天,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他,一睹他美丽的容颜。下面,继续开讲。
一五库的姓氏
五库,姓氏最多的是李姓。
属于大姓。
据说,在汉朝左右,五库这里居住着羌、藏和氐族。朝廷为了在这里稳固政权,防止少数民族的进犯。就从湖北孝感移民来了李氏弟兄五人,带着家眷,在五库这个地方定居,繁衍生息。所以五库的李姓,还分门别类的。像上片的李姓属于李四家,言外之意就是老四的后裔。中片和“下八山”(当地人称五库能干村这一代为下八山。)的是李五家。下片有李二家。等等,以致到今天,李姓是五库占有人口最多的姓氏。
还有民间传说中古老的几个村子,像上片的张家坝,中片的罗家山和广山里,是当年少数民族看到移民来了汉族,大部分西去松潘、九寨沟和文县舍书一带。而这几个村庄是当年没有搬走,留了下来,后来慢慢和汉族融合,逐渐汉化,把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丢掉了,全部汉化。不过至今在这些村子的老年人,妇女穿大襟衣服,头上包很长很长的丝帕,并且一圈一圈的盘起来,像一个大圆盘。男的喜欢穿羊皮马甲,经常手里拿着一个自己打制的旱烟斗,烟斗上面有一个和公鸡关子一样的装饰物。烟斗把子一般是三尺三,出门既可以做拐杖,打狗,还可以抽烟,一举几得。这些,还保留着他们本民族的风俗传统,血液中仍然流淌着他们本民族的因子。
第二大姓,就属于张姓了。人口数量不亚于李姓,分布在全乡。但大部分基本上都集中在一个村子里,说明也有血脉系统。
还有像徐姓,孙姓,陈姓,曹姓,魏姓,刘姓,吴姓,潘姓,董姓,罗姓,赵姓,王姓,高姓,安姓,靳姓,梁姓。人口相对于以上两个姓氏少一点,但都是五库姓氏家族中的一员。
至于还有一些姓氏,像五库冯家的冯姓。据传说,冯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司马姓,后来司马氏集团败北后,一路逃窜,然后躲在高山,隐藏起来,并把司马姓改为冯姓,然后保存了下来。后来人们发现,冯姓的村子都居住的边远山上,并且人口不是很多。这有点像康南的嫁男风俗一样,是当年的太平天国兵失败后藏在康南,然后改名换姓,最终生存下来的一样。历史,就这样,有趣,有时就是巧合。
对于同姓,严禁通婚。同姓指的是姓氏一样,比如姓张和姓张就是同姓。严禁通婚指的是同一个村子的同姓,包括一个后裔的同姓。比如李四家就不能和李四家的同婚,但可以和李五家,甚至其他姓氏通婚。留下来的少数民族,后来也开始慢慢和汉族通婚,这样就加快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进程。
不但同一姓氏通婚有这样的规定,这是谁制定的,无从考证,但在民间就这样默默施行,从古代流一直传到现在。仔细一想,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同姓就是近亲。禁止同姓结婚,就是禁止近亲结婚。
还有一个不太成文的规定,也无法考证,就是在民国以前,不允许招上门女婿。谁家没有男孩子,那就意味着女儿全部嫁出去。流传着“能到绝子断孙,不叫女婿上门”,这种陋习,不理性,也没有任何道理。只是更加深化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像流毒一样蔓延。导致没有儿子的家庭,老无所养,孤单度过晚年。最明显的例子是闹院子“城墙院”大商户,自己没有儿子,三个女儿全部嫁出去,家产被别人继承。
不过,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思想已全部打破,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对这种思想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清洗。
二坝有坝的文章
山有山的特色,沟有沟的故事。
那么,坝就有坝的文章。
坝,从土,贝声。(《说文解字•土部》)本来是截住河流的构筑物,在河边险要处、巩固堤防的构筑物,后来引申出平地的意思。这样来看,五库有河,并且河也不算很小。河流冲击沿岸,人们不断加固河堤,慢慢就成了一个一个大的平地。在大的平地上,都有一个大的村庄。村庄而由此得名为坝。像王家坝,张家坝,上坝,下坝,魏家坝,佛殿坝,沙坝,潘家坝,四方坝,寺坝,安家坝。他们都在五库河流域,只要是坝的地方,都很平整,村子人口多。这和人类文明诞生和进程相吻合。四大文明古国,都与河流密切相关。因为这是“大陆性农耕文明”,那里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就很容易把农业经济发展上去,也最容易在这个地方聚集财富,聚集人口,大河流域就发展为城市,小河流域就发展为大的村子。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东亚的黄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自然就诞生了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在陇南这个地方,也发现和这种现象相似。河川一代,发展就比高山地带要快一点。
五库的这些坝,自然发展为大的村子。但是,王家坝是带着高帽子的坝,本来他不信坝,应该是坪。坪,一般是高山上比较平整的地方,赋予坪的名称。像坑头坪,录树坪,玄坪,魏家坝坪上,窑孔坪。王家坝就是在一个离河很高的一个坪上,应该归属于叫坪。事实上,当地人就喜欢喊王家坝叫王家坝坪上,感觉亲切,也名有实归。它本来就没有坝,叫它坝,就有点不合适。
最受委屈的要算闹院子,本来就是实实在在的大坝,但没给它坝的名分。有点像小三,永远转正不了,你说委屈不委屈。哈哈,历史就不给它好眼色,让你偷着乐去吧!谁教你做人太高调,不谦虚点。
此话又怎讲,嘿嘿!拿酒来,慢慢给你讲!闹院人从古到今生活都是慢节奏,但讲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别的地方二月份开始种庄稼了,闹院子人还在过年,唱大戏。
说起唱大戏,梳理发现,只要村庄名称是闹院子的,都有戏楼,都有唱大戏的传统。像三仓闹院子,盘底闹院子,洛塘闹院子,都在唱戏。这种大戏,民间说是秦腔,但总感觉和陕西的秦腔调子不一样。和最近的成县的秦腔不一样,后来发现,这秦腔属于“洋泾浜”[旧时上海租界地名。该地华人洋人杂处,语言混杂,一些人以不纯正的英语跟英美人交谈(语法依据汉语,词语来自英语),这种英语被讥称为“洋泾浜”英语。亦泛指不规范使用的外语。]现象,不论不类。戏衣是四川中坝场的,戏曲是引进陕西的,唱腔杂糅天水、成县一带,把自己的语言成分掺插进去。所以不是很纯正,但也在当地是每年春节大型活动,是重头戏。各种商贩提前就在筹划看大戏,赶大戏。
当地也流传着,“养了儿子别看戏,养了女儿别看灯”。为啥这样说,因为大戏从正月初八一直要唱到元宵节后,儿子们都以看戏为幌子,在那里赌博。赌博,难免会输。现在是直接输钱,过去输的是土地,土地输完了输房屋,房屋输完了把妻子也输掉,很可怕。那女儿为什么不能看灯呢?“灯”,流传于高山一带。有可能和坝里的大戏媲美吧。你有大戏,我们也有我们的娱乐活动,不看你们坝里的脸色。其实也很唱大戏一样,只是没有固定的戏本。唱腔随意,以滑稽博得观众捧怀大笑为目的。所以演出内容不是很文雅,不利于女孩子看。“灯”,最有代表性的是何家山“灯”,诙谐幽默,很搞笑。
至于闹院子的大戏,在传播文化方面也不容低估。演的曲目大部分是明朝的事儿,也有三国的。所以闹院子的每个人都可以给你讲三国,讲明朝的常玉春。就是不识字的人也会给你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闹院子的“城墙院”主人,是五库最早办学的人,最早认识到学校的重要性,对当地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闹院子在民国时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后在五库设立了两个乡,其中一个就有闹院乡,另外一个就是佛殿乡。但是,后来随着政治文化经济的南移,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所以发展比较缓慢。
历史的规律,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河流,但也离不开人的思维的跟进,不断更新观念。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开创辉煌。
今天,关于五库的话题,暂时到这儿。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