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国学征文】七律·轻叩国学之门(古韵)
〈一〉药王庙
叩开国学访贤王,草药排山散异香。
银海精微垂暮著,千金妙典亦良方。
三清壁后沽新酒,五里村前渡野航。
劝善亭高随我醉,文殊韵古滴仙忙。
注:
药王庙供奉药王孙思邈。孙思邈古稀之年隐居于此,殚精竭虑写成医药经典著作《千金要方》与《银海精微》,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被尊为药王。三清宫、五里村、劝善亭、文殊皆为地名或景点名。
〈二〉大殿
国学千年发老枝,烟含岭秀也相宜。
文章玉立难谐俗,古帖虚空欲掩时。
忍事心情偏对客,破关功课偶争棋。
儒家道释无多理,药庙楼前又续诗。
〈三〉川芎的功效与渊源
岭上川芎是异方,鹤身断翅觅禅床。
去包散气通经络,活血祛邪化胃囊。
参合诗心归茗饮,编修药典起温凉。
仙家佛道皆来客,洞里玄机入洒黄。
注:
相传药王孙思邈带着徒弟云游到了四川的青城山,披荆斩棘采集药材。一天,师徒二人累了,便在青松林内歇脚。忽见林中山洞边一只大雌鹤,正带着几只小鹤嬉戏。药王正看得出神,猛然听见几只小鹤惊叫,只见那只大雌鹤头颈低垂,双脚颤抖,不断地哀鸣。药王当即明白,这只雌鹤患了急病。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药王师徒又到青松林。在离鹤巢不远的地方,巢内病鹤的呻吟声清晰可辨。又隔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到青松林,但白鹤巢里已听不到病鹤的呻吟了。抬头仰望,几只白鹤在空中翱翔,嘴里掉下一朵小白花,还有几片叶子,很像红萝卜的叶子。药王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
几天过去了,雌鹤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复,率领小鹤们嬉戏如常了。药王观察到,白鹤爱去峭壁的古洞,那儿长着一片绿茵,花、叶都与往日白鹤嘴里掉下来的一样。药王本能地联想到,雌鹤的病愈与这种药有关。经过实验,他发现这种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便让徒弟携此药下山,用它去为病人对症治病,果然灵验。药王兴奋地随口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这药就叫川芎吧!”“川芎”由此而得名。
〈四〉叩拜贤王
残碑一截露玄黄,久卧青山历数霜。
善道辞朝恢大殿,修心好学建祠堂。
高才尽以居官掩,药债多岐阅典忙。
蜀国千年谁敌手,人来叩拜老贤王。
注解:
1933年灌县(现都江堰)县长沈知仕辞职到药王庙出家任主持,在旧址上相继修建药王大殿,继后又建三殿,供奉药王、慈航、三霄等。贤王指沈知任。
〈五〉药王山《劝善亭》
儒家释道佛皆玄,国学茫茫上九天。
殿有长歌诗百叠,墙匡短构曲三弦。
流泉谷口青城美,老典书斋劝戒篇。
秀木阶台松竹阅,时时结德做人贤。
〈六〉青峰书院主人
至小孤芳习艺真,还逢浩劫蜀江辛。
寻情爱恋天涯泪,觅索知音二五春。
佛道勤虔诸籁寂,山中悟觉释花匀。
青峰岭上翔群鹤,国学承光有后人。
注:
青峰书院:
位于都江堰市青城外山的青峰山麓,普照寺隔壁,由当代中国知名女作家、释道文化资深学者何洁女士创办,是一所求索问道、休闲颐养的清静会馆。书院座西向东,三面环山、森林合抱、古木簇拥,为仿明清建筑两楼一底四合院。内设青峰山房、图书馆、讲堂、会议厅、创作室、电教室及配套办公用房。 青峰书院在秉承书院传统的同时创建中国民间学士林,倡导“自然·生命·智慧”的精神环保,关注人类与大自然“物我同舟,天人共泰”的宇宙法则,并最终实现中华文明的薪火相续。
青峰书院主人何洁:
太曾祖何桂清,清咸丰年间曾任洋务大臣,两江总督。父亲何鸿章,志存报国确憾无门,一生清贫淡泊,终因积劳早逝。父逝子悲,何洁每日哀哭过甚,两岁失明,黑盲中发挥了她的想象力,更获得超人的听觉。七岁复明,重睹人间。五年孤寂的盲童生活,使她学会了编织五彩缤纷的故事。
1955年,何洁考入北京舞蹈学校,同年转入成都川剧院。1957年的整风反右,1966年文革浩劫,或受批判、处分、甚至被株连入狱。当何洁对生活的艰辛苦涩品尝得太多太多之后,自然对屠格涅夫的偏爱逐渐被契诃夫所取代。她的心智在苦难中成熟了。1979年底平反后,调回川剧研究所。后调至《星星诗刊》。之后不久,她就成为了多家出版社和报刊的专栏作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在青城外山普照禅院阅藏、礼佛、写作8年。继后又创建了在国内具有极大影响的“内明写作中心”。同期应聘《青城文荟》,任执行副主编。上世纪90年代初,赴港参学,并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积极倡导“壮严国土、完善人格”的人间佛教思想,引起了海内外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有纪实文学《落花时节》、《蜩螗春秋》等作品荣获多项大奖。中年后,虔心研究宗教文化,有《山月寮记事》、《山里山外》、《晨钟暮鼓录》等一系列优秀寺庙文学作品受到了赵朴初、巴金等资深专家的高度赞扬。
何洁在研究释迦文化和道学的同时,求真、辩伪、冲破神学史观的藩篱,确立了关爱生命的人文史观。她师从中国当代高僧正果大法师,中国道协会长付圆天道长、深得真传。其佛性、道心广为尊崇。近十年中她多次深入西藏及川、滇藏区,依止多位活佛仁波切,潜心闭关研习各教派密法。
2004年春季,何洁开始独资构建青峰书院。倡导“自然·生命·智慧”的精神环保。宣讲自然伦理观念与环境伦理精神。关注人类与自然“物我同舟,天人共泰”的宇宙法则。她是用自己独具的出世精神在做着入世的事业。她一生远离主流,远离十丈红尘。前半生躲进陋巷,甘寂寞,绝交游。暮年后居尼庵,隐山林,乐淡泊。
与诗人流沙河先生共同生活了25年后终于分道扬镳,深谙生命悲情的她说:“人生聚散无常、缘尽即散,这其中本无是非可言”“你与六亲无缘、与众生有缘”,恩师正果20年前的开示语,如此这般,终成箴言。
用苦难作修行资粮的何洁,早已从傲世、游世进入到了顺世的人生末段,过去为了寻找心中净土,曾云游四方,尝遍艰辛。几经周折后终于又才回到她人生的起点—青峰山。当她再次重读自己在20年前所写的那篇《我与青山共白头》的散文后,才恍然悟出白居易名言:“我生本无根,心安是归处”。原来就是她一生的追求所在。
心宁是净土,心安是归宿。回归自然后的何洁,在她的青峰山上,在她的知返居里,继续同众生结缘,与有缘人共享天地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