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军警】《孝经》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十三)

编辑推荐 【军警】《孝经》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十三) ——广致德章第十三


作者:karen杨 秀才,17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55发表时间:2017-06-29 20:45:55
摘要: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孝经》中“广致德章第十三”的教育智慧,经文如是: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王老师的智慧开解给末学以如下启迪:
  
   君子的教育
  
   这一章讲的就是君子的教育,在前面的《开宗明义章第一》中就有,子曰:先王有致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本章所讲内容就是指的这个致德,它是教育的根本。下面我们看看什么是君子,君子教什么,君子怎样教,君子教的效果如何。
  
   1、什么是君子?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孔子又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个君子吗?
  
   《论语》宪问第十四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中庸》中有,“圣人有云: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意思就是说:所以君子之道,从其自身的善性出发,从平民百姓那里检验自身的德行,用上古三王的言行考校自身的言行,独立于天地之间又不违背天理民意,与自然造化合拍,即使百世以后圣人复起了,自己的言行还经得住的考验。与自然造化合拍,是懂得了自然的规律;自己的言行经得住历史考验,是懂得了人情世故。所以君子的举动就成为天下世人的行为准则,他的行为是天下效法的楷模,他的话就是天下的法则。
  
   《中庸》中又提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所以君子是什么样的人?他是“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样的人才是真君子。所谓“在上位”不欺凌下面,没有傲慢、没有自满,非常平淡、非常平凡。“在下位”,不向比我高、比我有钱、比我地位好的人过分要求,不上爬,换句话说不溜须拍马,不想办法去钻营。所以在上不骄,在下不自卑,素位而行。那么,要如何做到这样呢?“正己而不求(于)人”。身心方面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求于人者畏于人。”“人到无求品自高”。“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要正己就能做到无怨,一切无怨,无怨到什么程度呢?那非常难:“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怨天尤人”是任何人都有的。这个“怨天”是指有时候人活得不如意,人会怨起命运来。“下不尤人”,做错了都给推给人家身上。人都会专门推过于人的,很少能够反求于己,反求诸己就是圣人之道。
  
   2、君子教什么
  
   教以孝、教以悌、教以臣。其实通过这个教育内容就可以看到孝、悌、忠、信,其实也就是教五伦,教父慈子孝,教兄友弟恭,教夫义妇顺,教朋诚友信,教君仁臣忠。这五伦里的核心就是礼敬。这五伦关系根本目的是教人恭敬,父慈子孝,儿女用什么方式礼敬父母呢?用“孝”。君仁臣忠,下属什么方式去礼敬上级呢?就是用“忠”。兄友弟恭,弟弟拿什么去敬兄长呢?就是用“恭”。其核心就是爱敬之心。上对下是一种爱,下对上是一种敬。如“父慈子孝”,慈就是爱,孝是敬。“君仁臣忠”,仁就是爱,忠就是敬,“兄友弟恭”,友是爱,恭就是敬。所以教什么呢?就是教孝、悌、忠、信,就是教爱敬存心。
  
   3、君子怎么教
  
   君子都是通过修自己来影响别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就是教学方法。不修身直接齐家行不行?齐不了。不修身,去治国行不行?治不了。当班主任也是一样,得先修身,再齐家,再治班。怎么修身呢?从格物开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是格除物欲,控制自己的欲望,铲除自己的习气,格物以后就知至,知至就是打开良知,“去人欲,存天理”。当人的自私自利的杂念去掉,就剩下天理。知至以后为什么意诚呢?意诚就是真诚恭敬心出来了。大学里讲“诚其意者,勿自欺也”,是自己真正的一种良心的发现,不会是自欺欺人。意诚而后心正,什么叫正心呢?“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愤,则不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定下来,才能正心,真诚心恭敬心出来以后,自私心就没有了,这才叫正心。有怨、恨、恼、怒、烦,不叫心正,有喜、怒、哀、乐不叫心正。《礼记·曲礼》中有云:“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意思是:贤德的人对亲近的人能做到敬重,对已钦佩的人能做到爱慕。对于喜爱的人能了解他的缺点,对憎恶的人能了解他的优点。这才叫心正。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这是《礼记·大学》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教导不好家人却能教导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认为“齐家”是“治国”必不可少的内容、前提和基础性环节。然而现代教育中我们很少去看一个教师在家中的表现,一个教师在家不是好丈夫,不是好儿子,不是好父亲,在校却是一个好老师,一个好校长,怎么可能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就是: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4、君子的教育效果如何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意思是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这就是教的效果。为什么君子能够让人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自然而然去接受呢?因为致德是人性里本来就有的,君子是顺性德去教化人。教育就是唤醒每个人真实的生命智慧。如果教师都顺着自己的习性去做教育,别人就不易接受,而顺着本性去唤醒,那思想就容易一致了,所以教育就一个生命去唤醒另一个生命。
  
   反思现代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高高兴去接受,为什么不是“恺悌君子”?因为“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育不是把德育放在口头上,教师和家长做不到的,让孩子去做,那教育怎么能成功呢?孩子为什么对学习没有好的态度?如果你家长对待自己的工作都刻苦努力,那么孩子对自己的本分也应该是尽心尽力的,这叫敦伦尽份。而我们对待工作是什么态度?我们做事是什么态度?我们有没有像君子一样去教育。教师应该成为君子,教师的事业是君子做的事业。你不配做君子,就不配做教师,那叫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所以有些老师教来教去,弄得一身的病,而且自己的孩子也没有教好。所以一个班主任用强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你想,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个班的孩子几十个人,要把几十根筷子折断容易吗?班主任常讲,我认为你们应该如何如何做,可传统文化都是子曰子曰,都是把圣人的话挂嘴边,圣人是顺着本来的性德来唤醒他人生生命的活力。我们是不是“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那是因为“其家不可教,而教人者无之”,自己家里的关系处不好,想要班级和谐,学校和谐,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用经典的理论来衡量我们的教育实际,差距不大得很。而且我们的德育教育里的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自己贪图享受,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们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孩子们也一样。
  
   同样,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很多家长都怪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很难从自己身上去找问题,你有没有把孝、悌、忠、信表演出来给孩子看?你有没有把爱敬存心做出来给孩子看?有的家长动不动就当着孩子指责老师,不明是非的孩子,当然被教得不尊重老师,在校不爱学习,不听老师的话。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爷爷奶奶态度不好,孩子学得最彻底,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忤逆父母,“一言九顶”,父母说一句,他用九句话顶回去。这些不是天生就会的,一定是跟别人学的,影响最大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有的父母会说,我并没有顶撞自己的父母,可我的孩子却还是很叛逆,那是因为你没有把这样的根基扎牢,没有在孝道的问题上把握原则,抓住机会教育,孩子的心田里没有种下孝敬的根,就好比一块田里你不种庄稼,那就会长杂草,同伴的污染,社会的污染,很快就杂草丛生了,一点也不奇怪。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学习,每一个人都要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因为很多人年纪很老了,却仍然怨、恨、恼、怒、烦不断,就是因为差智慧,不学哪里懂得一切的结果都有因缘,追索到底还是自己做得不够,修自己就好了,“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就没有怨恨了。子女不听话,你就不会只打只骂了,夫妻不和,你也不会去瞎吵瞎闹了。我想如果我们真正学着做君子,真正用君子的办法去做教育,没有不成功的。
  

共 39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君子追求的目标是仁义。《论语·述而》)君子胸怀坦荡,没有自己的私利;小人做事,则以私利为准则,所以总是患得患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karen杨老师这篇杂文,论君子之道,谈做人之本。社会的复杂性,也决定人思想的复杂性。此文高屋建瓴,言简意赅,为我们指引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教育成年人以及夫妻经营之道。林林总总,值得品味和学习!感谢赐稿!问好作者!【编辑:沈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沈墅        2017-06-29 20:46:27
  文高屋建瓴,言简意赅,为我们指引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教育成年人以及夫妻经营之道。林林总总,值得品味和学习!感谢赐稿!问好作者!
沈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