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古韵今弹】*煮酒论诗词 君也知有任生未?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煮酒论诗词 君也知有任生未? ——唐朝诗人任华的诗文赏析


作者:风之丐 秀才,1901.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72发表时间:2017-07-01 12:55:34


   古人制礼但为防俗士,岂得为君设之乎。
   而我不飞不鸣亦何以,只待朝廷有知己。
   已曾读却无限书,拙诗一句两句在人耳。
   如今看之总无益,又不能崎岖傍朝市。
   且当事耕稼,岂得便徒尔?
   南阳葛亮为友朋,东山谢安作邻里。
   闲常把琴弄,闷即携樽起。
   莺啼二月三月时,花发千山万山里,此时幽旷无人知。
   火急将书凭驿使,为报杜拾遗。
   我们现在认为是盛唐双子星的李白和杜甫,在任华眼里,杜甫只能排在后面(第二才甚奇,尽管比李白要逊色,但和其他人比起来那还是非常厉害的)。李白在任华眼里应该是神一样的存在。杜甫,尽管岁数比他大(自称任生与君别,那说明是晚辈),可由于以前两人相处过,所以作者和他更加亲密。由于在工作的地方(朝廷)没有知己,所以尽管两人分别已经很多年了,可几乎每天都会想起他。这诗就像是和杜甫在聊天。如何听别人吟诵诗篇,觉得应该是杜甫写的,问了果然是。而这诗篇写得比起以前的诗篇来更加有气势,曹植、刘桢、沈约、谢灵运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然后开始回忆过去,以及想象中杜甫到蜀地的情形:喝酒到半醉捋着胡须,旁若无人地吟诵自己的诗歌(半醉起舞捋髭须,乍低乍昂傍若无)。这应该是杜甫的标准形象,他是那种完全的诗人,可以忍受困难,但不懂世故,不会看领导在座就说领导您先说,而是我的意见好就该我说的人。接着就说到了自己,仕途一直就那样,读过很多的书,可对仕途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像隐居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可真要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接下来的几句是希望,是想象中的,要是能有像南阳时诸葛亮那样的朋友或者住在东山时谢安那样的邻居,闲着无事时弹弹琴、喝喝酒,该有多好啊!现在正是莺啼草长的时候,花也在一山一山地开,却没有懂的人去欣赏。老杜啊,能不能火速赶来(我们去欣赏)?
   这是真情在流露,所以就比《寄李白》和《怀素上人草书歌》感人。读任华的诗,我一直在不自觉地问自己一个问题:像谁?可好像一直也没有一个结论。直到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像惠特曼。对,就是那个写了《草叶集》的惠特曼。惠特曼的诗刚出现时是不被当时人认可的,可他终于逐渐被后人认可并成为经典。任华的诗在当时是被人认可的(拙诗一句两句在人耳、但访任华有人识),可他却渐渐地变得不被人知。这或许隐隐地就表现出了民族心态的强弱吧。强盛的民族有开放的心态,什么都能接纳;而孱弱的民族就容易保守,结果会把异己一个个消灭。任华写的诗应该不少,可现在只有这三首保留下来。而这三首诗之所以能保留下来,主要的原因应该还不是诗本身,而是这三首诗写的对象(李白、杜甫、怀素),他们三人越到后来影响越大。
   任华还有一篇文章也保留了下来,这就是《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敻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是一篇序,那么本来是该有诗的。诗已经不存在了,像所有过往曾经有过,可在后来一些人心目中觉得不重要而有意或者无意毁掉的东西一样,不存在了。历史没有假设,过去了就只能让它过去,但作为一个要长久存在下去的民族却必须学会教训,学会在保存好一代代皇帝实录的同时,也要保存好一些看上去奇怪的东西,从而让我们的文化多元、艺术多元,而不仅仅只有少数的几个样式,并且越到后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种永远正确的样式。其实无论什么东西,要是真到了那个时候,相信所有参与者都会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吧?那时,有意思的应该是看那些内心一点兴趣都没有,可还要假装出兴致勃勃的样子去歌颂的人十分认真地表演吧?
   “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现在的我们可能根本都不知道,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的先人在各个领域都毫无顾忌地表现着自己,没有任何的约束。只是过了那段时间,一些“圣贤们”在各方面都给我们制定了规矩,这些规矩渐渐地变成了我们约定俗成的公理,在潜意识里开始作用于我们。前些年,看到一则报道,说一个实验团队,把一只猴子放进一个透明的圈子,圈子上通了电,只要猴子触到圈子就会被电击。经过一段时间的电击之后,猴子明白了,再也不去触碰那个圈子。再后来即便去掉那个圈子,猴子也只在以前的那个圈子里活动。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好多的“圈子”,我们冲出了一些,当然还有好多,所以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发现这些圈子,有意识地去解开这些圈子。或许,少了圈子甚至没有了圈子的世界会更加精彩。当然,这只能说是或许……
  

共 6991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如其人,字若其神。从文章里窥见人的个性,从字迹里勘破人的性情,这是自古皆知的事。这篇解析文章是从唐朝文人任华的三首诗开始说起,重点说任华给当时的书法名家怀素的诗开始说起,除了赞颂怀素的书法造诣高绝以外还抒发了任华的另一种心里: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所以才有后来的《寄李白》与《寄杜拾遗》,大概他也想象怀素一样被人赏识提携而名声鹊起。其实这无可厚非,人无非为财为名,但是这种太明显目的的诗作,虽然其本身的文采可圈可点的,但是我想在当时必当被鄙视,那首因该是夸怀素所有诗篇中为最好的,却偏偏没有被怀素在《自叙帖》中提及,虽然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地想找名人为自己的作品题字,比如怀素就拿着别人写的赞美他的字的诗请颜真卿给他题序,目的就是很显然,但是人家做到含而不露,没有像任华这样目的太过明显,想来这个人也是一个直性情的人吧,丝毫不懂得掩饰,倒也是蠢的可爱。在与《寄杜拾遗》的诗中他写道:“而我不飞不鸣亦何以,只待朝廷有知己。 闲常把琴弄,闷即携樽起。 莺啼二月三月时,花发千山万山里,此时幽旷无人知。 ”形象地描绘了怀才不遇,远处深山无人知的寂寞心情,所以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提携的心情就可以理解了。赏析,不仅仅是赏析一首诗的境况也是赏析写诗人的心情,是一件有所得的事情。拜赏,推荐。【编辑:叶舞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7-01 13:03:14
  每次读风之丐的赏析文章我都一发不可收,当然牢骚也很多,或者编辑按语写的都与作者的思路不相及,但是我想既然是赏析就该有不同的意见相映衬,这样读起来才有意思。都说我有些盲目自大,其实从任华的身上几乎看出点自己的影子来,自古就不是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这时候讲包装,那时候讲提携,且不都是一回事嘛。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7-02 06:45:56
  挺好的点评,辛苦。其实,就喜欢个人都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才算是正常,也才能相互促进。
2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7-01 13:04:52
  对于任华的所感叹的“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深得我意,但是我始终怕是没有他的那种勇气,或者是一种可怜的清高吧,文人寂寞,且是一二可数的?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7-02 06:47:25
  喜欢文学的,大多都有这种性情,所以是同道中人么。
3 楼        文友:天堂尕保        2017-07-03 17:12:58
  读了两遍,感觉还是读不懂啊,所以常读老哥的文字,不敢写评语啊
倚天观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回复3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7-04 08:06:06
  应该是古文方面的原因吧?这个作家,我也是前些天才知道,细读过之后,觉得是属于比较独特的,才写了出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