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我看剧版《白鹿原》(剧评〕
近来,有两部电视剧备受关注。除了《欢乐颂2》,就是《白鹿原》。
相比于开播前的声势,电视剧版《白鹿原》在收视和传播上都远不尽人意。
作为历经16年,耗资3亿制作的,一部85集的鸿篇巨制,其产生的影响和话题更是寥寥。
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描写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也是一幅展现中国农村斑斓多彩的震撼画卷。
作家陈忠实以一个家族坚强忍耐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读来让人既触目惊心又荡气回肠。
但是,在电视剧中,小说中雄奇和斑斓不见了,更不要说触目惊心和荡气回肠了。
电视剧更多地侧重于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构造。
而在小说《白鹿原》里,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传统乡土社会与时代新潮的碰撞,还有那种瑰丽、粗旷又神秘的气质,正是直击人心的地方。这些呢,在电视剧中更无从寻觅了。
当然,电视剧对小说中大篇幅的性描写和鬼神迷信进行了删改,但我以为,并不应该影响原本那种剧烈的碰撞和粗旷又神秘的气质。
小说《白鹿原》为什么成功?因为陈忠实摆脱了教条和偷窥去正视历史和性,并且“用一种理性的健全心理来解析和叙述作品人物的性形态性文化心理和性心理结构”,实现了一部“民族秘史”的追求与境界。
虽然,电视剧在视觉上也有精彩的呈现,但其内核和原著相比,无疑是平庸无趣的。
这些天,我陆陆续续追了好几集,感觉不仅剧情缓慢,节奏拖沓,而且戏剧冲突少,各种人物的刻画也模糊,所以,始终提不起兴趣。
特别有一点,我不喜欢李沁扮演的田小娥。
李沁,给人的感觉清寂而婉约。她所扮演的田小娥,主要展现了她柔弱、可怜的一面,而看不到电影版张雨琦扮演的田小娥,那种在情欲和放逐中洋溢出来的野性而张扬的美。
这种美,本身就是一种诱惑,是一种风情,是田小娥身上固有的,而外表清纯的李沁,是学不来的。
在我看来,田小娥不应该是李沁那样清澈宁静的白月光,而应是张雨琦那样热烈眩目的骄阳,有着原始的,致命的吸引力。
田小娥,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女人,从小就被父母卖给了年龄够得上给她做爷爷的郭举人。从此,她被作为性奴隶而供养着。然而,她天生不是个安分的女人,一种生命的本能诱使她去“勾引”黑娃,从而开启了一段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苦难人生。
田小娥,是放荡的,也是可悲可怜的。
美丽,在那个女人没有丝毫地位的年代,就是灾难,就是悲剧。田小娥固然有错,然而悲剧的结局,绝不仅仅是她的错。在那个女人是男人附属品的年代,她就是一个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
所以,公允地说,田小娥应该是一个纯朴、善良、无助、无辜但又热情、放荡的女人。然而,李沁在塑造她时,缺乏应有的层次和足够的意韵,不似当年她在李少红版里,扮演的那个少年薛宝钗,自有一股清逸,诱人。
李沁身上有太多小家碧玉的端庄,却没有张雨琦身上那闭月羞花的冶艳,而这份冶艳,就是田小娥的“魂”之所在!
田小娥,就像一曲高亢肆意的信天游,又像一声深重绵长的叹息,回荡在悲凉又沧桑的黄土高原上,同时,也回荡在白鹿原那广袤荒凉的旷野中。
电视剧《白鹿原》为什么会失宠于观众?不是因为没有现代感和话题性,而是它失去了原著的内核与魂魄。
有网友说,小说《白鹿原》像油泼面,红油赤酱浓墨重彩,解馋管饱;电视剧《白鹿原》则像一个挂着“白鹿原”招牌的健康食品,倒是干净卫生,可吃起来味同嚼蜡。
真是一语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