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白菜碑五百年祭

编辑推荐 白菜碑五百年祭


作者:九狮居士 童生,57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58发表时间:2017-07-02 20:58:47

在江西的铅山县保存有一块当地人当宝贝一样供奉500年的石碑,碑面上镌刻着世上最寻常不过的一株大白菜,这就是明万历年间在铅山县当县令的笪继良所刻的《白菜碑》。
   据铅山县志记载,五百年前的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笪继良奉旨来到铅山县任知县,时年三十二岁。笪继良,字抑之,号我真,江苏句容县人,通文学,善诗画。上任不久。一天,他让人取来一方长四尺、宽二尺许的大青石板,他在上面画了一株叶肥梗厚须茂,栩栩如生的七叶大白菜,并题写“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的楷书字,找来石匠雕刻。把石碑隆重地立碑于县衙门大堂“明镜高悬”之右侧。白菜碑建成以后,他在众人面前高声朗诵“白菜碑”上的题词三遍,接着他发表了一通施政演说,大意是:受朝廷之命来铅山任职,定要以民为本,爱民如子,关心百姓冷暖温饱,体恤百姓悲戚劳苦;定要尽心竭力为民办事,不慵惰,不腐败,勤政务实,清正廉明,与民同甘苦,休戚与共;定要努力使治下百姓壮有所为,幼有所教,老有所养,丰衣足食,安宁康乐。同时也教戒同僚要体察民情、关心百姓温饱、体恤百姓劳苦,竭尽全力为民办事。并敬请铅山父老乡亲监督。”
   从此当地老百姓尊称为“白菜碑”。时至今日,此石碑已历经整整500年的风雨,其间,铅山永平老百姓为保存好“白菜碑”,不使损坏,三次及时迁移保存。尤其是在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的一片“破四旧,立四新”的打砸抢声中,铅山群众有人一夜之间,把嵌入在“报本坊”墙上的白菜碑用石灰沙浆全部粉刷了一遍,使和老墙混为一体。同时又把大捆大把的矛草柴堆砌在这座破祠庙里,躲过了外来红卫兵的破坏,才使明代笪县令刻的“白菜碑”安然无恙地保存至今,现在已经成为了当地反腐倡廉,清廉勤政宣传教育的活教材,好教材。
   笪继良出任铅山县令的六年,正是明皇朝社会矛盾日益恶化,政权日趋腐朽,内外交困面临分崩离析的年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政府借口辽东战事紧急,对内加紧横征暴敛,向人民前后三次加派“辽饷”达五百二十万两。铅山地处赣东北多丘陵山地,土质脊薄,物产贫乏,也被加派了二万余两的巡饷。
   笪继良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极力改善弊政,体恤民患,鼓励农耕,推行德治,建桥修路,破除迷信,发展医药,打虎除害,力戒饥馑。一时间地方安靖,经济发展,使铅山人民在沉重的赋税压力下得以生存下来获得温饱。
   由于笪知县在铅山任职六年期间,政绩卓著,朝廷考其政绩,念其贤能,先后擢升他为虞州州牧、(今赣州)和汀州府(福建长汀)知府。明万历五十年(1622)一个深秋的早晨,笪知县告别铅山父老乡亲,离任赴虞州州牧上任时,铅山老百姓闻讯倾城而出相送,人群绵延十余里,盛况空前绝后。当年,百姓怀念其恩德,又自发筹资在永平镇北彭溪桥边兴建“笪公祠”,供奉他的塑像,并筹资置田产,以长期奉祀之事。这种为健在的生人建庙立祠之事,即使在封建社会中,也属罕见。从此,铅山百姓三时三节都要到“笪公祠”来祭祀,数十年后,当地百姓又将“白菜碑”从破烂不勘行将倒塌的县衙小心移送至“笪公祠”内,和笪公塑像一并祭拜。随着时事变迁,苍海桑田,历经几百年风雨的“笪公祠”屡遭战乱坍塌后,百姓又将《白菜碑》移至“报本坊”的墙壁上保存,这是第二次迁移保护了白菜碑。现今,为了妥善保护好“白菜碑”,县文化部门又原碑石存放在县博物馆。现立于“报本坊”墙上的为复制品。
   “报本坊”原来是铅山人民为表彰南宋少年申世宁代父就刑的孝行而建的四角亭阁纪念牌坊。父为子之本,民为官之本,官亦为民父母。父母与赤子之间,要用拳拳之心和眷眷之心来以心换心。铅山人将白菜碑移立于报本坊内,就是基于这种观念和认识。
   铅山县委书记万冬梅在《白菜集》书中说:“‘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碑上的这句话深刻诠释了明代铅山县令笪继良之爱民、恤民、为民的一片赤子真情,其藴含的经典勤廉思想,在历史的星移斗转中传承不息,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铅山,更加警示和启迪了现代铅山。时至今日,“白菜”俨然已成为铅山一个特色的廉政文化符号,浓缩和昭示了久远的文化传统与鲜明的时代特色。”我想:在当前深入开展的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中,铅山的《白菜碑》有它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一个有鲜明特色文化内涵的活教材。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古为今用”。各级人民政府也可以树立自己的廉政建设的《白菜碑》。当然,笪继良的两句提词有它的时代局限性。现在的各级领导早已不是老百姓的父母官,而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这两句话建议改为:
   为政当思民疾苦 做官常怀律己心
   是为《白菜碑》五百年祭!
   2016-7-26

共 19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江西铅山县的《白菜碑》,建于五百年前,经风沐雨、接受着岁月洗礼的同时,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风韵。它在铅山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是一知县在石碑上题写“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的楷书字。在经历了破四旧之后,受到保护直到至今,可见百姓对它的呵护,对笪继良知县的拥戴。可见,《白菜碑》是一种精神,代表了百姓们对官方的信任,可歌可赞!文字真切的展示,读来教人受益,欣赏!【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7-02 21:36:51
  欣赏佳作,感谢支持江山散文,祝福写文愉快人,除丰收!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2 楼        文友:九狮居士        2017-07-04 05:02:39
  谢谢编辑按语鼓励。本文曾发表在去年《中国纪律检察报》上。
喜欢文学,努力创作,力争有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