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二十四节气”里
也许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缘故,我很喜欢农村的节气。而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又难得遇上一位上过私塾的老先生,他对传统的民间民谣烂熟于心,经常在课堂上顺口背诵出来,尤其是对《二十四节气》,不仅能背诵出来,还能一一解释,受其影响,我始终对“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牢记在心,虽不能像老先生那样一一解释,但也略知一二。
立春
我还依稀记得老先生说过的话:“立春在咱们农村也叫打春,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在第一位,说明了它的重要,也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今年立春这天,我没忘老先生的教诲,当天就写了一篇歌颂春天的散文《春天的脚步》:“今天是立春,‘立春’的节气仿佛是一只报春鸟,应时而来,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现在虽说乍暖还寒,但已不再是那么寒冷了。人们久盼的春天携着袅袅东风,悄悄地,轻盈地向我们走来了,春天来了,春天的序曲轻轻的、渐渐的、缓缓的奏响了……啊,今天,我们的脚步就已经踏入了一个欢快明丽的季节,送走了一个冬季的憋闷,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即将迎来春天的气息:春暖花开,春光明媚,春日昂然,春风化雨,大地融化,万物复苏……”我还写了“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些民间俗语,说了立春就要开始耕种天地了,借老先生的话说就是“立春的重要”。
雨水
到了雨水,天气渐渐回暖,冰雪开始融化,降水就渐渐多起来,“雨水”因此而得名,我敬佩于我们富有聪明智慧的祖先,他们能把《二十四节气》定名并把这些时令观察得恰到好处。我还敬佩于我的那位有“老书底子”的老先生,他能把《二十四节气》解释得生动有趣,大多至今难忘。每每在我的同学中说起他来,都对他由衷地敬佩。在“雨水”的节气里,我曾写过《春雨》:“今年的春雨又来了,春雨,春天的雨,不停地下着、下着……春雨的降临,使久旱的田野万物复苏,张开甜美的笑脸,迎接春雨,参天大树张开粗壮的手臂,热情地拥抱春雨;刚刚破土的嫩芽,张开甜甜的小嘴,尽情地热吻春雨,大自然的万千生物欣然地接受着春雨甜欣的沐浴、滋润,多情的春雨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百姓的心里露出了‘久旱逢甘露’般的笑意,有的情不自禁,有的喃喃自语:‘这雨下的正是时候,好雨啊!’……”今年在“雨水”节气里,我又写过《听雨》,赞颂的还是“雨水”节气的适时。
惊蛰
惊蛰是祖先们观察总结出来的“蛰虫惊而出走”的意思。这个时候已进入仲春,天气转暖,渐渐地有了春雷冬眠的动物因春雷的惊动,开始苏醒。今年的“惊蛰”表现得尤为明显,就在惊蛰的前一天晚上,在不经意间,忽然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真像强烈的爆炸声,伴随着惊雷,电网跳闸,院内一片黑暗,我这才意识到,这是春雷,也是今年的第一声春雷,由此而想到了明天就是惊蛰,这是老天怕人们忘记这个节气,凌空发出的第一声信号,提醒着人们:惊蛰到了。听了这声惊雷,我对今年的惊蛰记得分外清楚。说起今年惊蛰前的惊雷,有人就解释说:“在惊蛰前后听到惊雷声是好现象,说明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春雷一惊,惊出了一篇《春雷》:“春雷一声震天响,打破了沉寂的夜空,把我从沉思中惊醒,这是2016年的第一声春雷,也是久违的一声春雷,雷声轰隆隆、轰隆隆……”
春分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也是春天九十天的平分点,标志着整个春天过了一半;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天气渐暖,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真正带来了春天的气象。这个时候,乡村百姓也开始忙碌了。正是在春分这天,我写了一篇《春天农事随想》:“今天是春分,天气渐渐变暖,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人勤春来早’‘春来农事忙’‘春雷响,万物长’等春天农事忙的热词。回老家的时候,我也看到了乡村百姓们春天忙农事的情景,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便想起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春天,那时还处在改革开放前的大集体时代,每年春节过后不久,生产队长一声令下,春耕生产就拉开了序幕……”回味着春耕的热闹场景,我便对春分的印象更深了。
清明
刚刚过了清明节,还沉浸在“清明”这暖煦煦的节气中,感受着清明,便要写着清明。关于清明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书》中记载:“春分过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发齐而清明,盖时当,因此得名。”还有种说法,清明源于清明风,春秋时《国语》中记载:一年中共有“八风”,“清明风”就是其中之一。这些说法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清明节气。据我们观察,每年清明时节,往往细雨霏霏,和风拂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乡村百姓所喜欢的。也使我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今年的清明节却晴空万里,这样的清明节,在心中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清明时节,我写了《春天的感受》:“推开窗户,我看到了明媚的春光;走在路上,我感受了暖煦煦的春风;躺在床上,我听到了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乡采访,我感受到了真正春天的到来……”
谷雨
谷雨源自于古人“雨生百谷”之说,也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好时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所以,谷雨时节是植物、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树木、小草郁郁葱葱,杜鹃夜啼、樱桃红熟,田野里的庄稼也都绿色喜人,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谷雨还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暮春季节,谷雨连接着春天和夏天,过完了谷雨,夏天就会悄然而至。一般都是“五一”小长假的时候,都计划着出行、旅游,畅想大自然带来的美好,今年的谷雨时节,我和妻都报名参加了“全市健步行”活动,一边欣赏着路边的景致,一边快步健身,这是美好的谷雨时节带来身体感受和精神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春天的节气都有着明显的特征,浸染着不同的特色,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春天,一如我们徜徉在春天里的一个个驿站,在这里歇歇脚,望望天,回望前一站点的景象,想想下一站点的美好,一程、一程,走向春天,走过春天,再回望春天!
立夏
立夏,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为了先给“立夏”一个确切定位,我先查了《辞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字见解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中国习惯将立夏作夏天开始。但气候学常用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作为夏天开始的标准。”每年过了“立夏”之后,似乎没有夏天的感觉,仿佛还处在晚春的时节。不过,这个时候的气候已没了寒意,“风”和“阳光”都是暖暖的,“立夏”过后,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向郊野、走向山峦、走向村庄,隐隐的感觉就不一样,这是“立夏”过后大自然带来的温情。
“立夏”的“夏”在过去表示“大”的意思,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所以叫“立夏”。现实的农村生活正是这样,立夏过后,农作物生长渐渐旺盛起来,眼见着农作物开始长了,乡民们就开始日益繁忙起来,这就是田间精管细作的重要时节。在农村常流行的一句谚语叫:“立夏三朝遍地锄。”实际就是说,过了“立夏”三个晌后,农作物都开始锄了,这也是锄地的关键时候,这个时候锄地,既可使土地松土,防止水分蒸发,又可锄掉田间刚刚长出来的杂草。因而有人说:“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立夏过后,田间地头往往都会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不过,现在大多都用除草剂除掉杂草,“立夏”前后似乎不像以前那么忙碌了。
过了“立夏”,再有一个多月就要收麦了,小麦似乎心有灵犀,在铆着劲地长。起初三两天一个样,后来就会一天一个样。呲牙咧嘴地露出了笑脸,在告诉人们,快成熟了,期待着收获,这大概是夏季庄稼地里唯一的收获吧。
小满
小满,这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没有成熟,只是小满,还没有大满。这个时候,正是我国北方小麦进入乳熟期,籽粒渐渐饱满,大概因而得名。
昨天,从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小满,地下升起的阳气充满地面,是全年最‘接地气’的时候。”其实,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小满”有了质的感受,就说小麦灌浆已达到“小满”的程度了,还没有完全灌浆。小满未满,所以欣欣向荣。儿时见微风吹拂着一片片小麦,就像大海的波浪,不,这是翻滚着一道道的麦浪,麦田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是无数的小麦在欢乐地歌唱;麦穗在不住地点头致意,感谢上苍的惠顾,感谢人们的照顾,它终于长成了这样;田野里翻滚着一片片金黄,空气中飘荡着一阵阵麦香,这就是小麦成熟的季节,这就是小满的时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唯独把“小满”说得这样生动传神,让人从字里行间就能进入大自然的美丽画卷。
芒种
“芒种”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年教过我的是一位上过私塾的老教师,他整天教我们背“春雨惊春清谷天”。他对“芒种”是这样解释的:“你要记‘芒种’,你就记着‘忙着种’就行了。”因而,我对“芒种”这个节气记忆犹新。
其实,让我记住的是它字面上的意思,而让我体验深刻的是现实中的意义。那时到了“芒种”这个时候,小麦已经成熟,低下了昂贵的头,等待人们去宰割,玉米、谷子等各种夏播作物就要开始播种,正是播种最忙的时节,也就是刚提到的“忙种”字眼的真实体验。这个时候,乡民们都流行着一句话叫:“春争日,夏争时。”从这句民谚就感受出有多忙。那时,每到“芒种”前后,正是“三夏”大忙季节,即:搞好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真是“样样都忙”。记得那时叫喊的一句口号叫“虎口夺粮”,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要求学生们都放“伏假”,搞好夏收夏种,颗粒归仓。
镰刀,割着的是满满的收获;耧斗播下的是秋天的希望。“芒种”里演绎着的“一收一种”是多么匆忙。
夏至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日。《辞海》中解释说:“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天文学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日渐缩短,儿时经常听到:“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和“冬至长、夏至短。”的说法,是说“夏至”是一年中天气长短的分界线,夏至过后,一天比一天短。
“夏至”过后,因南方暖湿空气势力较强,与北方渐渐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于江淮流域,形成梅雨带。这个时候易暴发洪涝灾害。夏至时节,农作物生长很旺盛,杂草、病虫之类的也迅速生长、繁衍,也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因此,俗语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形象地说明了夏至期间田间管理的重要。
过去,在农村还常听说“不过夏至不热”“过了夏至热死人”的口头禅,说的是“夏至”过后,虽还不是最热的时候,但气温就像攀比似的,一天比一天高,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人们普遍“苦夏”,不爱吃饭。因而,自古以来人们便从夏天开始改变饮食,“夏至面”也叫“入伏面”就开了头炮,在民间很有讲究。
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说的是,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大地上不再有凉风,所有的风都带着热浪,还不是十分热,还没到最热的时候。因而称为“小暑”。在民间常流传着“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的说法,说的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即将到来。
根据近年来的判断,小暑前后,我国许多地区都进入暴雨季节,常有山洪暴发,甚而引起泥石流,这是防洪的关键时期。小暑前后,正是全国的农作物进入迅速成长阶段,而这个时候,随着高温地持续攀升,也是病虫害盛发的时节,也是田间防病虫害的关键环节。
大暑
大暑,是夏天里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夏天的收尾,也是夏季最热的一个节气,就是因最热而得名。大暑,每年正值“中伏”前后,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最为频繁,也是抢收的关键时期。
在炎热的大暑里,大自然用生花妙笔安排得非常妥帖,为炎热的酷暑天带来清凉。每年酷暑来临的时候,我就会携带相机,徜徉在小城荷花桥畔,只见一池池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暴晒,晨开暮敛,生机勃勃,正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特别招人喜欢。我一边观赏着荷花,一边拍摄着荷花,暑热的烦恼早已抛之脑后。我想,荷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专来人间消暑纳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