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小杨、老杨与杨老

  小杨、老杨与杨老


作者:九狮居士 童生,57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27发表时间:2017-07-09 15:00:06


   对人的称谓既庞大又复杂。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姑姑等,有老师、教授、师傅等,有省长、市长、县长、局长、主任、书记等,说也说不完。对我而言,还是小杨、老杨与杨老的不断“加深”的称谓,让我感受颇深,套用一句酒的广告词——回味悠长。
   文革前,我们的教育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机关单位仍然缺少知识分子。初中生可以挑大梁,高中生是个宝,大学生基本上没有。高中毕业后统一分到粮食部门工作。一句“小杨”的称呼让我从里到外感到温暖。从此,“小杨,小杨”的称呼就不绝于耳。
   由于领导的支持,同志们的信任,加上自己高涨的工作热情和有文化知识的支撑,很快就成为了粮食业务的里手行家。一句“小杨”,领导交付的任务,可以几天几夜连轴地转,没有一句怨言。记得工作不久,湖坊粮站的丁站长推出一辆自行车,叫我骑车到五公里外的上港粮库拿钥匙。要知道,那时候我还不会骑自行车,但是又不敢说,只有硬着头皮推着自行车,在公路边有石块的地方跨上自行车慢慢骑,因为个子比较高,看到汽车来了,就单脚落地停下来。就这样骑骑停停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第一个单独任务,也从此学会了骑自行车。同事们的一句“小杨”,拿起牙刷毛巾即刻就跟着他们下乡,或按农村生活安排,吃住在社员家里,二十天、一个月;或参加创建“四无粮仓”活动,爬高爬低刷石灰水、薰蒸杀虫。钻木板仓的地垄洞打扫卫生。有一年夏粮入库前,大家在永平粮管所搞“四无粮仓”活动时,在一座木板仓的地垄洞里,被蛇咬伤了一次,幸好这是一条无毒蛇。所以至今如果谁提起蛇的话题,我还是心有余悸,真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伴随着一句句“小杨”的称呼,生命就像一支蜡烛,火苗一窜一窜地燃烧着。我十分欣赏著名作家王蒙的一句话:生命就是要消耗。直至有一天,一位半生不熟的人前来办事对我叫老杨,我才意识到:哦!原来我也进入到老杨、老李、老王的“老”字号行列了。不是吗?在单位是业务骨干,也提为中层“小头头”了;在家里,儿子已经结婚成家,不久孙子或孙女又将出生,我要做爷爷了。办公看文抄写,眼睛视力也大不如前,是乎要戴老花眼镜了。是的,岁月如白驹过隙,已经在头上的显著位置长出了几根华发,眼角的皱纹也如雨后地面的水流,在向前爬行延伸。
   这段时间是小杨老杨称呼并存的时期。有时候静下心情时,我会想,真是岁月不饶人,昨天、今天、明天,真是变化太快了。年轻的时候,以为称“老”是成熟、稳重,喜欢向人们自我显示老。真正到了中年可以叫老杨的时候,又感到不服气:难道真的身体不行了,工作不行了?为了不服老,仍然和年轻人一样工作干在前:搞中心工作一样上山下乡吃住在农村基层。干粮食保管,一样进仓薰蒸施药杀虫。当任国家粮库筹建施工工作时,无日无夜地沉浸于建设管理,一丝不苟、严格的管理态度至今还被当年的工人所称赞。
   终于有一天,在市场买菜时,一位中年妇女叫我老人家时,我还不服气地说:“我有那么老吗?”
   其实那时也才50岁刚刚出头。不过由于遗传关系,白头发已经稀稀拉拉占领了不少“地盘”。叫老人家也顺理成章。同时,老人家也是一种尊称。
   九十年代开始的粮油市场放开,推动了国有粮食机构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说到底是对人员的处理。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往往是国企改革改制的标志。就这样我也被“改制”了。
   按照民间俗成的说法,不到60岁没有转“花甲”不算老人家。此时,不服老的我迅速加入了“打工仔”的行列。八年来主动出击,既给私营企业老板打工,又被国家机关单位“返聘”,甚至是公安机关。既在本地找事做,又到山区管理水电工程开发,还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上海务工。
   八年的“打工”经历,体验还是国家单位好。工资虽然不高,但心情舒畅。在私人企业打工,老板一句一句“老杨,老杨”地分配任务,要求严、时间紧,不准出一次差错,当然这是应该的。出了差错没有原因解释,就狠狠批评你,不,是骂你。甚至被“杀掉”(我打工的林老板把辞退工人,说成是杀掉几个人)。有的私人老板还要拖欠甚至想赖掉工人的工资,我就有3000多元的工资至今没有拿到打了水漂。
   在国家单位打工则绝然相反,把我们“打工仔”都尊称为“返聘”人员。在某公安部门工作时,从领导到民警都尊称我“杨老”。一句“杨老”称呼叫得我心情舒展,劲头更足。办公室主任是位年轻的女民警,为人诚恳仁慈。她那带着德兴口音的普通话“杨老”“杨老”,如银铃般甚是悦耳动听。为了这份尊称,写宣传报道、汇报材料或迎接考评检查等准备文字工作,往往两三天日夜准备,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
   人生的轨迹,从出生那天,邻居叫“杨仔倪”开始,经历了小杨、老杨与杨老的过程。不同时期都有着一份眷恋,一份爱意。不论当时是什么心情,现在都烟消云散了。“夕阳西下”是我的昵称。在几个网站上都以此注册。夕阳虽然要西下,但是东方的地平线上永远会升起新一轮的红太阳。

共 19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从一个人的称谓变化过程中,来解读整个人生。作者年轻的时候叫“小杨”,到了中年就是“老杨”,到了六十就成了“杨老”,文章写了每种称呼下的作者,心情、工作劲头,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三个称呼,构成了作者的人生整体,写出了作者整个人生的严谨、努力和不懈怠,也写出了历史长河中每个阶段的社会特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7-10 15:39:04
  文章借助他人对作者称呼的变化,写出了人生岁月的变化更替,写出了作者对岁月的感叹。该文值得我们品味的是,作者的每个称呼岁月,都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