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头
当太阳从东边露出一点点霞光的时候,大地慢慢地苏醒了。一花一世界,一木一人生,在这片乡村工业区中,便隐藏着这么一个小小的世界——桥头。
桥头有多小,就是那么一个“T”字形的路口而已,并没有桥。这头卖菜的大哥吆喝一声:“老乡,两个肉包,两个韭菜饼!”那头卖早餐的马上就送来回唱:“好嘞!两个肉包两个韭菜饼!”声音似武林高手射出去的认路的飞镖,左右闪躲,绕开满市的杂音,直达它要去的地方。
可是桥头又那么大,大到连树下摆地摊的本地老太太都不得不会几方语言,湖北的“朗搞”,四川的“啥子事”,云南的“一双”,广东广西的“边个,灰边”,一句话里面能夹杂好几个地方的词儿,听的人却觉得再自然不过了。
早上最热闹的铺子得属一个叫“毛市佬”的早餐店,是一家湖北人开的。爸爸在铺子里一个窝儿一个窝儿地翻煎着韭菜饼,还要时不时地偏过头照看一大平锅葱油饼。白烟裹着韭菜和葱花儿的香直冲进他的鼻子,不过他更喜欢的是翻过饼的那一瞬间,金黄色的饼底“滋滋滋”地冒着油,像年轻的时候在老家,迎风扬起金灿灿的小麦那般恣意。外面一排摆开的桌子上,有煮好的青青白白的咸鸭蛋,色香味俱浓郁的茶叶蛋,新鲜出炉的韭菜饼和葱油饼最受欢迎,摆在妈妈最顺手的桌子中间。一旁摞得老高老高的竹蒸笼里,轻烟袅袅,没有加糖精也没有放漂白粉的馒头不是那么惹人喜欢,但强在都是老顾客,他们好的还就是这一口儿,绕开多少家包子铺也要来买这不讨喜的老面馒头。妈妈的动作非常熟练,即便面前伸着好几只给钱的手,她也丝毫不慌乱,手里动作迅速地给一个顾客装茶叶蛋,嘴里应着最外一层的顾客:“老乡,等会儿啊,马上来马上来。”让等的顾客心甘情愿。逢暑假到来的时候,是这一对夫妻最欢实的日子,读大学的女儿过来了。女儿是他们的骄傲与寄托,琐碎日子的争吵因为女儿的到来变成了老两口的打情骂俏,让顾客都看不下眼:“你两个老东西,夜里头莫惊着了女儿。”这直白的粗话惹得旁边的人都笑起来,这样的说笑像没什么花样的包子馒头一样,让他们浑身充满劲儿地去开工。
“毛市佬”的女儿来了,隔壁卖猪肉的“江西佬”就多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天天早上摆摊儿的时候,都要把最好的前排骨、最嫩的猪展肉、一丝儿筋骨都没有的猪肝留起来,等“毛市佬”妈妈忙完早上那一阵过来取。
既然桥头形成了一个市场,那市场就得有市场的平衡。卖猪肉的有两档,紧挨着。“江西佬”势力强些,他兄弟开个面包车,在对面占据着最好的位置摆卖蔬菜。人家都说出门靠朋友,更何况他们亲兄弟,有个什么事情,喊一声,力量就是比别人大。这就让另外一家同是卖猪肉的“广西佬”不满了。不过,这两家猪肉佬明争暗斗,倒是给会过日子的打工的人带来不少实惠。两家的案板上都常年放有香烟,遇到抽烟的男人,麻利儿地双手给递过去一支。女人们不好这口,他们便在案板底下放一捆葱啊蒜的,哪家炒菜不想味儿更香点?哪个女人不贪小便宜?遇到一刀下去,割不够齐头数,找人家三毛五角人家嫌寒碜,不找吧,怕人家心里不舒服,兴许下回就不上你这家了。便随手往袋子里塞两根葱蒜,买卖的人心里头都舒坦,小数怕长计,还有什么能长得过过日子?
时间久了,周围工厂里买菜的老板娘们心下便有了比较。“江西佬”夫妻狡猾些,有时会把隔夜的肉推销给老板娘,心底的盘算是反正老板娘又不会亲自煮饭,大多也是不会在食堂和工人吃的,肉好肉坏,她们哪里知道啊。这边“广西佬”吧,也是一对夫妻,稍微年轻点,却已是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的爸妈了。三个小孩还都没上学,整天在地上滚。三个小家伙打闹起来也不得了,硬是吵得夫妻二人有时连生意都做不下去。那年轻的爸爸也不发脾气,该发烟还发烟,该送葱还送葱。倒是个子瘦小的妈妈实在受不了了,冲过去一个屁股上打两巴掌。小小的铺子里角落各处都是黑乎乎的油渍,墙壁上也是黑乎乎的,不过于这破旧不堪中却又有一样东西让人从心底特别感动。黑墙上,粘着一张洗得足有杂志封面那么大的一张全家福,一家五口人穿着冬天的棉袄,去本地一座非常出名的公园玩时照的。背景是一座雄伟高大的牌坊,但更让人记得住的,却是五个人身后的一辆男式摩托车,那是爸爸每天拖菜回来的工具车。好脾气的爸爸跟实用的摩托车一样,托起一家人的生计与希望。
买肉的人便更喜欢去“广西佬”那档口,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打工的人,多帮衬着他们买肉,同时被自己感动着:既消费了,也做慈善了。似乎那三个小家伙身上胖嘟嘟的肉是他们分担供养出来的,看着心里欢喜莫名。
既是江湖,便有纷争。有个常年跟“广西佬”买肉的老板娘,有一回买了两三百块钱的排骨,也按平时的量买了一些猪前夹肉,说是给工人们改善伙食。拖着排骨去小“江西佬”那里买蔬菜。话说这卖菜的小“江西佬”人缘比他兄弟好,他卖菜,比自选平价超市还齐全还平价,天天上这儿买菜的人都知道。他们自己走过去拿一个大大的塑料袋子,什么白菜萝卜,韭菜花菜,豆角茄子,一古脑儿地塞进去,所有的菜一个价,过秤,别说三毛五角,就是一元两元,小“江西佬”也不去计较的。妇女同志们就喜欢围着这样的男人转,总以为占了多大便宜。殊不知世上只有买错没有卖错,时间久了,小“江西佬”硬是把别的卖菜的人全挤跑了,让别的小菜贩子对这块地完全断了念想。这老板娘把装菜的小车子往边上一放,便放心地钻入选菜的队伍里面去了。回过头来时,小车子里矮了半截,顿觉不妙,果然排骨不见了。立即慌了神,首先想到是不是“广西佬”搞鬼了,压根就没给她装排骨。又想是不是小“江西佬”给藏起来了,这样左右不定。事情当然没有结果,各种传言倒是说得非常真实:“广西佬”觉得太冤枉了,这样优质的老顾客,他们巴结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做这种自断生路的事情呢?一定是小“江西佬”故意的,这是帮着他大哥抢生意呢!小“江西佬”给人感觉坦荡荡啊:没什么好说的,我就不是这种人!事情虽然牵扯上大“江西佬”,但他自然是不会出声的:是与不是,于自己都是有利的,心里有数就是了。
这世上的事情,本来也不是全都能扯清楚的,时间过去了,便淡去了。
桥头除了这几家固定的小贩子,隔三叉五地,就有三轮车,小货车拖着成车的东西来卖。至于所卖何物,看季节吧。春夏秋冬的衣服,价钱便宜到你想不到,车间的女人们喜欢,当场就套在身上比试一番,花花绿绿,买不买,砍价总是要的。似乎女人天生就爱砍价,天生就善于砍价,而且她们还能将一些不好的情绪随着砍价抛诸脑后,烟消云散。还有当季的水果,那才真是实惠到家的。想想,一车圆圆的西瓜,一车紫红的葡萄,一车喜悦的红苹果……花生、红薯、玉米、家乡的麻花麻糖……夜色初上的时候,不用加班的打工的人就在桥头闲晃,让一天的劳累在这里得到最大的舒解。
这么多年,桥头见证了多少工厂的兴亡,迎接过多少不甘平淡的小商小贩们,又迎来送往多少打工的人,若想在这个地方找到一两样华丽的东西,让到过这个地方又离开了这个地方的人回忆起来,脸上能恍惚一阵,从脑海里搜寻一番的,还真是找不到。
但他们会在每一个离这里千里之外的地方非常深情地说起这个地方,倒像是,这里才是他们的家乡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