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微型小说 >> 祝家井传奇

编辑推荐 祝家井传奇


作者:九狮居士 童生,57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63发表时间:2017-07-10 07:35:58
摘要:古井祝家井的传奇来历

在江西四大古镇之一——铅山县河口的三堡街覌音堂背后,有一个以水井为地名的地方叫“祝家井”。说起这口井的来历,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传说明朝嘉靖末年,古镇河口街新迁入石塘一祝姓人家,他们世代相传发豆芽卖豆芽为生。到祝火生这代仍和老父做豆芽生意。为了谋生便利,终于找到一块有水沟的空地,搭建起了一座简易房居住下来。门前水沟是从惠济河引出的涓涓细流,常年不枯不竭,一家三代人就靠发豆芽维持生计。
   祝家数代单传,火生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仅育有一儿,年方六岁,长得虎头虎脑,模样十分可爱,但还不能行走,而且也不会说话。整天只会“浯妈浯妈”叫过不停。夫妻俩费尽心机教他说话、迈步,却始终无济于事,求医问药更是于事无补。为这,全家人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这一年,自正月十五下了一场大雨后,直至八月十五未下过一场透雨。城里水井开始干枯,农村水田全部干裂,无法耕种,农作物几近无收,铅山大地不幸遭受到了几十年罕见的严重旱灾。百姓流离失所、离乡别祖外出务工寻找生路。祝家景况也日渐艰难。门前水沟早就断了流,为了生存,豆芽还得做下去,火生是家里唯一的壮劳动力,用水要靠他去信江挑,他日夜操劳,惨淡经营着豆芽生意……
   秋去冬来,原来宽阔的信江,随着干旱日益加剧,江面愈来愈窄,江水愈来愈浅,货运码头船舶日益锐减。这天,东方刚露鱼肚白,火生好不容易从信江挑起一担水回到家中,来不及倒入水缸,他就先忙给做好的豆芽装担。这时爷爷经过,忽然听到水响声,凑近一看水桶,见水里有条鱼,约三两重,火生听说拿着饭勺子捞了上来,爷俩惊讶地发现,这是一条似鱼非鱼的怪物,只见它黄金般身上闪烁着晶亮鱼鳞,头部上尖下大,顶部两侧有小角,扁圆形咀旁生有四根胡须,尾部成扇形,腹腔下缩着四条小腿,脚各有三趾,四肢在不停升缩,头也会不停地转动。火生好生奇怪,放在手掌上左右摇摆着观看说:“信江河里有这种东西,我从未见过,吃又不能吃,扔掉又可惜,还是给小宝玩吧!”爷爷急道:我几十岁的人啦,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怪物,劈手夺走,跨出门去随手一抛,扔进了小沟里,只见怪物就地滚了三滚,摇头晃尾一会,转眼间就从沟缝隙中溜之不见了。
   翌日清晨,祝家儿媳在门外用扫帚扫地,当扫到沟渠边,她突然间发现沟里冒出一阵青烟,当时并不介意,不一会就从沟底传递过来流水的响动,她摇摇头深感奇怪,循音过去,面前一幕惊讶的她手忙脚乱,一股清泉从沟里源源不断涌出,且不断漫无边际流淌。她急忙进屋报送喜讯,全家人见状又惊又喜,只见清澈透明的泉水喷涌而出,火生当即荷锄将泉穴挖掘成一大水坑。爷爷抚须乐呵呵喜道:“怪不得一大早窗前喜鹊喳喳叫,地冒清泉乃百年不遇的大喜事,尤其在这大旱之年,真是上苍给予的恩赐,让我们百姓免受旱灾之苦啊!”并亲自点燃三柱香,领全家老少行叩拜之礼。当即对家里人说:“我们暂时不要舀水用,待观察后再用不迟”。没有想到,当天上午“祝家门口冒泉水了,大家快去看呀!”似一阵风吹遍了全镇,像平地响起了惊雷。刹那间,争相观看的人群蜂拥而至,将祝家围了个水泄不通,在前面看到泉水的人喜笑颜开,大喊大叫说:“祝家风水好,门口冒泉水,是前生修来的福气,我们都要沾光啰!”火生在泉穴边维持秩序,见前来看泉的人实在太多,其中有人挑着水桶、拿着木盆等,挤上前来要去舀水,他急忙站在一口大水缸盖板上,高声大喊:“各位父老乡亲,请安静一下,我们暂时不能舀水吃,因这窟泉水来源不明,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我家先用这泉水浸泡豆子发豆芽,如果没有问题,能发豆芽到时才可以放心饮用”……
   次日凌晨,祝家门外人声嘈杂,火生开门一看,见众多的老少乡,打从水窟边排成了一条长龙,龙尾已经到巷弄口,但秩序井然。火生理解众人心情,他说:“昨天晚上睡不着觉,干脆就一夜观察豆子发芽,不过还必须待天亮方可知晓”。天亮了,当众人目睹用泉水浸泡的豆子,己经发出细微的根系,高兴地奔走相告,火生喜出望外来到泉水边,心情万分激动地慢腾腾蹲下,眼望清澈透明、似珍珠银线般从石缝中喷涌而出的泉水,形成浪花向上抛洒,像盛开的莲花,他情不自禁双手掬一捧清泉吸入口中细细品味,感觉入口清凉微甜,直润心田,抬头望着众人高兴地说:“泉水十分可口,大家可以放心来舀水饮用了”。顿时众人欢声雷动,久旱逢雨,从四面八方前来祝家门口舀水的居民络绎不绝,火生找来毛竹,在泉水周围撘建起了护栏,用以保护泉水洁净。
   自从祝家自家门前得有清泉,做出的豆芽都比别人发得茁壮鲜嫩味道好,出芽时间短、产量高,每天早晨提前上市,销售量比过去翻出一翻。更值得高兴的是:火生的儿子自从喝了这眼泉水后,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走路快了,说话也顺口了。小宝贝人见人爱,整天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叫唤个不停,全家人成天都浸泡在乐融融的氛围里。
   不久,因泉水好适合于做豆芽,远处做豆芽户闻讯先后迁居过来,形成豆芽作坊一段弄堂。一天午后,明生召唤做豆芽的左邻右舍商量说:“现在做豆芽的作坊更多了,加上河口街上的远近居民用水量都很大,因泉眼小,水源应接不暇。我建议将泉眼挖掘成水井,这样就免得大家排队舀水,费力又费工夫,不知各位朋友意愿如何?”众人异口同声表示同意打井,一章老板在门口呵呵笑道:“大灾之年,幸亏有这眼泉,使我们免受干旱之苦。如今祝家为大家着想,牵头提出打水井的好主意,这是一件即积阴德又解决群众舀水难且惠及后代的大好事。我先捐献纹银十两,希望大家能齐心协力捐款”……
   捐款打井的消息一时传遍古镇,各行业老板、会馆、居民等纷至沓来捐款捐物,仅几天里,打井资金就筹集得差不多了。明生请来打井师傅,选择了吉日良辰开工,大家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仅仅七七四十九天,就打成一口井深一丈八、水深九尺麻石砌成的水井。竣工那天,古镇居民蜂拥前往观看,一时盛况空前。章老板站立在高处,看着井边周围黑压压的人群高声说:“今天,我们终于盼望到祝家门口的这眼宝泉打成了水井,以后我们大家用水更方便了。现在当着名位父老乡亲的面,我建议给全镇百姓带来了福音的水井起名”。话音刚落,一个姓杨的壮汉在人群中,举起右臂高呼道:“还有什么可用商量,是老祝家发现了泉水,又带头打好了水井,理应起名叫“祝家井”!此话一出,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响应,大家异口同声表态说:“应该、应该!应该就叫“祝家井”。
   祝家水井启用后的次日凌晨,突然间天空风起云涌,滚动雷霆万钧,伴随着闪电由远而近,刹那间,电闪雷鸣,下起了特大暴雨,连续下了二个昼夜,旱情终于结束了。
   该井因水清质优,须眉可鉴而闻名,路途远的居民也不辞辛苦前往挑水,从早到晚人流不断。祝家担负起了保护水井的职责,除了每天打扫卫生之外,每隔三年还要清洗一次水井。井水冬暖夏凉,炎热的三伏天,人们便将西瓜装入网袋,吊浸水中二三个小时,吃起来清凉爽口、解暑降温;肉类食品、水果、蔬菜等物,放竹篮内吊挂水面,三天可保新鲜;井水煎熬中药治病,效果更佳;尤其是井水浸泡豆子,做出得豆芽粗细适中,脆嫩可口。一时“祝家井”闻名于世,远近皆知,代代相传至今。井边立有一方形碑刻,记录:清光绪三十二年,祝家井第一次重修;民国七年第二次维修的刻字。足以说明古井的历史!
   (杨必正周行)

共 29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故事传奇,娓娓道来,诠释因果,凸显和谐,细节生动传神,寄托着劳动人民对慈悲与美好的歌颂与追求,读来颇具真实感。推荐阅读。【编辑:至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至简        2017-07-10 07:37:01
  欢迎。期盼新作。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