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
三寸舌为安国剑,五言诗作上天梯。
青云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鸟飞兔走,瞬息光阴。掐算还有三天便是高考了!莘莘学子们又要“赛马”过河,“亮剑”精拙。
说到高考,走过“独木桥”的人庶几都心有余悸。肉体、精神皆要“过磅”,“尺寸”符合,“斤两”不少,才算合格。参试者无论术深学浅,不论贫富贵贱,都必须全力以赴,不然“黄榜”告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时间哭得没眼泪头昏眼花亦无话可说。
人才选拔,自古由来已久。清代彭元瑞自题一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想想“金榜题名”此时此刻是何等之荣耀,何等之重要。……
旧试分秋闱和春闱。秋闱乃乡试,在八月;春闱是会试,在二月。最后的殿试则在会试同年四月。故有“八月桂榜,二月杏榜,四月金榜”之说。孔夫子有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最显著的命运变化便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些布衣、白衣,些许朱绂、乌衣,孜孜不怠,乐此不彼。
古人科举就是这样。我们现在说“高考”改变命运,在古代则只有“科举”才能改变命运。宋真宗赵恒曾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但如果你科举不第,那些都是“空中楼阁”!颜如玉为“颜如冰”,黄金屋变“防漏屋”,千钟粟成“粒米无”。记得中学课本上有一篇《范进中举》,范进屡试不第,补习到四五十岁,才中了个举人(也就是现在考高中吧,不过有点不一样,那时中举之后就可以直接参加工作,做一点科级干部之类),疯疯癫癫高兴得失心狂,是挨了老丈人油腻的巴掌后才清醒过来。
想到这里,我亦不禁打了个寒颤。一千三百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不知扼杀了多少文人、墨客?对“科举”敢于拍案叫板的,又能见机行事的,古代虽有却是微乎其微。而像唐代卢藏用的则更是史上鲜见。“举进士,不得调”。恨壮志未酬!靠近长安城,小居终南山作一“隐士”。条件吻合,程序娴熟,何愁“不得赏识”?果不其然,“金子夜里发光”!授官:左拾遗。谓之:“终南捷径”。只是官后名声不好,史书中说他:趑趄诡佞(小人得志),专事权贵(马屁精),奢靡淫纵(色货)。弄得晚节不保,甚是可惜。
咱改变不了现状,亦要学会志高清廉,洁身自好。诗仙歌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对科举不睬,我辈照样清闲自在。四海逍遥赋诗情,名山大川任我行!小官窝着实难受,费我“青莲”之一名。这样思之,李白还真算是扇“科举”耳光的第一古人。
不好的事物跟着掺和,着实小气、丧志。“终南捷径”在现今高考仕途上不是没有。考前、考中、考后都存在。只是表现手段不一样,方法更高明了!其考前“大狗送礼”,考中“徇私舞弊”,考后“官官相会”每年都有。大城市易藏,小农村易生。但是“高考”不等同“科举”,制度早已有异。尽管我国的教育存在许多弊端,体制亟待改革,但不可否认“高考”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高考”的确不是唯一的辩才之法,但目前也确实找不到比其更好的“大面积地”选拔方式,我们很清楚自从恢复高考30余年以来,我国“高考”为国家输送了多少人才?只怕不计其数。真希望咱们的高考政策、考试制度及考后的人文关怀俱各日臻完善,使我们的考生想考、愿考、敢考。
今年15岁的大外甥亦在其中。听大姐说成绩还算不菲!本是高二的他却被其校老师择优选中,报考“少年科大”。大姐说了,若是能考上就去读,考不上也无妨,权当一次实训大练兵,来年高三再卷土重来。嗯!不错啊!心态好是成绩不差者考上好大学的前提。大外甥!我相信他的实力。
惯例小歌一则:
文人莫言科举,搏才最恨等级。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成名大吉。
求学难为赴考,百家共争秘籍。
移风易俗惊变,往事如烟陈迹。
新芽破土暗喜,青年奋力有为。
兵临城下决战,大展鸿图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