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比利是一名美国青年,应征服役被派往伊拉克执行任务,在一次行动中,林恩和战友们失去了外号“蘑菇”的长官,后来林恩解救班长的实际过程被一位战地记者的DV记录了下来,美国政府借机宣传,比利和战友们的B班因此成为了战争英雄。
回国后,林恩获得了无数的赞誉,以及美国政府颁发的“银心勋章”,并且应邀将在感恩节与碧昂斯等娱乐明星同台演出。最后在姐姐的挽留和战友情谊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重返残酷的战场。
该片由博纳影业集团出品,李安导演,乔·阿尔文、加内特·赫德兰、史蒂夫·马丁以及范·迪塞尔出演。在画面处理上采用了3D/4K/120fps的格式,在拍摄手法上,多次采用了演员直视摄像机拍摄,对演员的功力是一种很大的考验。
该片在表述上采用现实结合回忆的方式,以引起主角和观众对战争、和平的思考;在结合上,平淡朴实的台词让本片显得过于文艺,不免使许多看惯了《勇者行动》《黑鹰坠落》等军事片的军迷大失所望。
本片从片名开始就惹人深思,比利等人将会在一场橄榄球赛中场休息时,和娱乐明星们同台演出,而且这场演出对于B班来说,将是一次不小的考验;也暗示这场表演只是他们在军旅生涯中下了战场后的一次小小的中场休息。
在片中,林恩从电影一开始就头疼,直至电影结束。也许是连日的应酬使得林恩疲惫,也许是对和平生活的不适应,让林恩显得格外疲惫。球赛开始前的时候,B班队员们除了林恩都兴高采烈,在球场接受人们的欢呼、赞扬与祝福。而到了中场表演的时候,队员们开始陆陆续续地变得紧张、慌乱,并且与舞台工作人员、观看球赛的青年接连发生摩擦。坐在B班前排的青年,因为出言不逊挑衅正处在不安状态下的B班,而差点丢掉性命。而舞台的工作人员则在B班快要离开的时候偷袭了他们,又险些发生了伤亡事件。B班作为接受过炮火洗礼的战士,在看到火光,听到巨响的时候竟然有几分害怕,和许多老兵一样,这是战争的后遗症在发作,“蘑菇”的死,以及他们打仗的一幕一幕在比利的脑海里面重放。作为一个为国出生入死的军人,而这些人却在嘲笑他们,甚至是辱骂他们,到底是谁错了?政府的霸权?纳税人的反对?亦或是听命行事的军人?实在是令人不解。
而最后将B班事迹改编为电影的计划,也因为英雄的保质期慢慢被掉价,最终林恩拒绝了那毫无尊严的交易。就像在球赛开始前,B班参加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在记者提问的时候,战友们因为各种原因都回答得口是心非。在问道林恩与一名恐怖分子肉搏获得荣誉的时候:比利认为他并没有觉得杀人是一种荣誉,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根本没有时间选择,只有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在林恩一行人要离开前,他的姐姐找到了他。在片中林恩的姐姐多次出场,他的姐姐对于这场战争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且害怕自己的弟弟像“蘑菇”一样,她希望已经获勋的弟弟不再回到残酷且毫无意义的战场。林恩在一次回忆中曝出了自己当兵的原委,当年林恩替姐姐出了一口恶气,却被法院控诉,控诉撤销的条件就是入伍当兵。林恩愿意为了姐姐去犯事,但是在姐姐的强烈请求下,林恩依旧选择再赴战场。
最后电影的结尾,林恩在拒绝姐姐后,坐到了车上,在车上臆想了一次与“蘑菇”的谈话也是自己的心声:“我以为我了解一些普通民众不懂的事情,但是一直是他们在主宰一切。我活在战场,但是他们对战争有着各自的理解。”对战争的理解,与这话题相关的场景在片中出现了无数次了,在林恩回家的团圆饭桌上、橄榄球场的观众席间,以及在表演的舞台上,林恩时时刻刻都在回忆过去中,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最想要表达的东西吧!
枪已经开了,再也没有回头路可以走,这是林恩的命运,也是许多大兵的命运。不管故乡的纳税人多么反对这场战争,也不管白宫打着什么算盘,林恩是一名士兵,他准备好了。当去到战场之后,一切都变得简单了,再也听不见对于他们的各种评论了,而且也不需要在到中场舞台上当跳梁小丑了。在回到军营的车上,战友及林恩都显得很疲惫,但是却异常地轻松,在他们看来,搭舞台的工人比恐怖分子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