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足知止”话清廉
闲暇之余,习读老子的《道德经》,感到玄妙之极,包罗万象,不愧为经典传世之作。其中,“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长久”一语,道破了人生哲理,发人警醒,耐人深思。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长久”,意思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足,懂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会保持长久的平安。古人关于“月盈则亏,水盈则溢”的总结可谓精辟,世上之事,不可一意而为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知足知止,方能知足常乐。凡事留有余地,懂得放下是一种境界,是品行也是修养,唯以“知足知止”,方能“善始善终”。
纵观历史,不乏知足知止的典范。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清廉俭约,深知“知足知止”的重要,虽为丞相,却只穿粗布衣,乘坐一辆劣马拉的破旧车子,多次拒绝齐景公赏封和赠与,因他知道自己管理全国官吏,若自己不够节俭,官吏们就会上行下效,奢靡之风就会流毒四方。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受封食邑万户余,利禄丰厚,权倾朝野,足以在京城大兴土木,置办田产,可是,萧何只在终南山买下几间没有院墙的茅屋,有人不解,何潇却说,我住茅屋,如果我的子孙贤良,可以传承我的简朴家风;如果子孙不贤,房子再好,也要被权贵侵夺去。魏晋时代的陶渊明官场失意,懂得放下,弃官归隐,也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经典诗句永留历史长河。
中国共产党倡导勤政廉政,崇尚清白坦荡,党内也有很多知足知止的先锋典范。党的好儿子,百姓的好书记焦裕禄,甘做人民公仆,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不仅自律,而且注重管好身边的人,为干部管理量身裁衣制定《干部十不准》,要求家人不搞特殊化、不看“白戏”;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坚持公权为公、公款为民,立志服务为民,义务植树造林5万余亩,并将林场无偿捐赠国家。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坚持以廉洁为根,做心中有戒的好干部,懂得“风清气正方能政通人和”,树立脚踏实地的“当家人”风范,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和环境”,取得了“全县干部无一违法犯罪”的傲人成绩。正是这些知足知止的好干部,传递了社会和谐发展的正能量,是灯塔,是榜样,更是力量。相反,也有一些未能“知足知止”者,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不收手,不知止,背道而驰,逆水行舟,终落得身败名裂、臭名昭著。
知足知止是一种涵养,需要时间历练和道德修养,全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既要知“止于至善”,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修身之本、成事之基,又要知底线、红线和高压线,把握做事尺度,避免“温水煮青蛙”带来的麻醉,丧失清醒,将党规党纪抛之脑后,慢慢坠入贪欲“深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那些被查处的贪官污吏,也并非一开始就想贪腐。很多起初都是干净的人,也曾被委以重任,却在干事的过程中走向了堕落,滑下了深渊,变成“老虎”“苍蝇”,被“打”被“拍”,原因虽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少知足知止的心态,没有控制住自己的贪欲,不知足,止不住。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慎独、慎初、慎微、慎行,才能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清白做事,正气做人,干净做官。
“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身心正则可无畏,作风正才能树威,只有心中常存浩然正气,才能淡泊明志,方能长久安泰,清节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