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街景
相对春、秋、冬三季来说,夏日的景色要丰富得多,无论是乡下的村头,还是城镇的街巷,那色彩呀,要几丰富有几丰富,要多妖娆有多妖娆。
一般来说,我这人是不大喜欢逛街的,为啥?舍不得那个时间,有那个逛街的时间,我能在家里能读几十页书,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可是,什么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前几日点开微信,进入我们老四连战友群,指导员彭保安建议大家发张近照上来,让大家互相看看对方的近况,我就把我和儿子在济南拍的照片发了一张上去,结果引来老班长严俊地邪呼:“秀武你胖了,发福了,要加强锻炼啊!再不锻炼的话,可能都走不动路了。”接着,他建议我每天晚饭后到街上逛上一个小时,不用急走,随意地逛。
我听从了他的建议,每天晚饭后,洗罢碗筷,收拾完厨房,兜里揣着钥匙和手机,就从中医院西边的道子转出去了……为了培养自己的逛街习惯,刚开始逛得并不远,多半逛到黄山公园,再转到政府广场,在政府广场坐一小会儿,就晃悠晃悠地回家了。
没想到这一逛,竟然看到或想到了一些街头和村头的夏日景象,而且还觉得蛮有趣味的,诸位不要急,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一、七彩裙裾
夏日的色彩,首先体现在七彩裙裾上。无论你走在哪里,对面或侧面总会冒出一个或一群色彩艳丽的裙裾,那些七彩裙裾一律像倒垂的牵牛花,或悬挂在半腰上,或拖曳于地面上,各种各样的款式,各种各样的色彩,把大街小巷装点得分外妖娆。
被七彩裙裾包裹着的有中年妇女,有年轻少妇,有姑娘,也有五、六岁到十几岁的儿童。尤其是那些小女孩儿,她们多半还穿着轮滑鞋或踩着滑板,像蛇一样地在街上扭来扭去,生产厂家为少儿生产的轮滑鞋,还闪耀着眩目的七彩光芒。
裙裾的七彩与商店摆放在店外的各色商品相互映衬着,汇成了一片七彩海洋,真的是美仑美奂。
也可以这么说,夏日的大街小巷,七彩裙裾是最最亮丽的色彩。
二、纹身“膀爷”
这里所说的“膀爷”,可不是《湘西剿匪记》中的榜爷,而是光着膀子的半吊子青年。他们或许是为了显摆纹身,或许是真的热得难受,一律都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在街上晃来晃去……
我故意走近他们看了一看,他们有的只是胳膊上有纹身,有的胸前背后都有纹身,纹的图案有剑,有字,有龙,有蛇,有雄鹰,还有流行的蜘蛛侠,纹剑、纹字、纹龙、纹虎头和纹蛇的是纯黑色,纹雄鹰和蜘蛛侠的则是几种颜色的搭配。
纹身,又叫刺青,是用带有颜色的针刺入皮肤底层,而在皮肤上制造出一些图案或字眼出来。即指刺破皮肤而在创口敷用颜料,使身上带有永久性花纹。在皮肤上造成隆起条纹瘢痕的作法,有时也称为文身。平纹文身在全世界大多数地区均有流行,肤色较深的民族没有这种习惯,中国近几百年间也比较少见。许多民族认为文身可以防病袪灾。也有的民族用文身标明地位、身份或某一集团的成员资格,但最普遍的动机是为了美观。
我查了一下有关资料,资料上说,纹身在中国,起码可以上溯三千五百年,原先曾被用于刑法上,称为“墨刑”。纹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纹身机还未出现时,用针沾墨水,在身上一针一针把图案刺上去,图案多以社会风气较重的兵将、龙虎为主,很多人是在监狱里面做的,因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专门的纹身颜料,时间长了颜色会发蓝发青,所以又叫刺青。
先秦时代以来,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作警示。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现纹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故事,如岳母刺字。《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满身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在许多文化中,刺青是一种传统,也是社会阶级与地位的象征。而文身是在刺青基础上发展而来,采取电动纹身机,专门的色料,颜色丰富,图案也比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纹身已经成为一种多学科的综合艺术形式。
三、神侃海誇
神侃海聊胡誇哒也算是夏日街头一景。
每到傍晚,那些懒得散步逛街的中老年人,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闲誇闲谝一气子,没有谁去较真,图的就是一个乐呵。
被北街人称作王谝子的老王,是前几年从润池乡下迁到县城的农民。搞森林资源调查的时候我见过他,不晓得他叫啥名字,只听到他老家风景村的人都喊他老王,估摸着也该有六十六、七岁了吧。
老王进城以后,住在儿子为他租在老北街古戏楼外面的一所房子内,他主要的任务是接送孙子上下学,剩下的时间就是找人闲誇哒。由于他有誇哒得神气活现的劲头,身边总能聚着一圈儿听众。这可能也是王谝子的一个特长吧,跟谁都见面熟,誇得起劲儿。
那天傍晚逛到北街,又看到一圈儿人围着王谝子,听他在那神侃海誇,不时引发出阵阵笑声。走拢他们身边一听,老王正在誇哒一个非常嗨皮的故事,他说他们老家的娘娘山特别的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他说他那天正在娘娘山半岩上砍柴,遇到一架直升飞机可能是迷了路,飞机在山顶上转了好几圈儿,最后悬停在他面前,驾驶员向他问路,问他到上津古城该怎么走?他跟驾驶员要了纸笔,在纸上画好了路线,驾驶员拿着他给画的路线图飞走了,飞机飞了好远了,还能听到驾驶员大声喊“谢谢”。这老王可真够能誇的,那直升机螺旋桨旋转的速度,至少有几十米每秒的风速吧,风力相当于10级以上。在这么强大的风力下,你老王还能站得稳?好在老北街的人不较真,图的只是一乐。
四、凉粉凉皮
“卖凉粉凉皮、神仙凉粉……”每到夏日,从早到晚都有人骑着一辆脚踏三轮车,沿街叫卖着。不过,那声音却是提前录制在一只手提式喇叭里,反反复复地自动循环播放着,遇到人多的地方,卖凉粉凉皮的师傅便停下来,等着看是否有人前来买凉粉。
凉粉凉皮都是用豆杂类磨成浆过滤晒干后的粉质,再用滚水搅拌晾冷后的制品。凉粉是用淀粉搅成糊状,再用凉水浸冷成型即可。而凉皮则要搅成流汁状,再倒进方形或圆形的盘子里,然后晃动均匀,再放在锅里大火蒸几分钟就成型了,吃的时候,切成条状拌上辣椒调料即可。
而神仙叶凉粉则是一种植物树叶做成的凉粉。神仙叶是分布在深山老林里的一种灌木,多长在背阴的山坡上,叶子像桑树叶,捏在手里黏黏的。忍冬科,六道木属,学名叫二翅六道木。也叫腐卑又称豆腐木、凉粉叶树、豆腐柴、豆腐叶、观音橘、神仙叶,神仙叶凉粉,也有人叫神仙豆腐。
做神仙叶凉粉的步骤我还记得,一是将采回的新鲜叶子淘净、控干水。二是把新鲜的叶子放到盆中用开水烫匀(80度左右的水)。三是加几滴清油,掺凉水搅拌。四是双手反复揉搓,直使叶子和热水成为糊状。五是用纱布或细筛过滤在盆中。六是放阴凉处,几小时后凝固。七是打成豆腐样的块状,放进清水里漂着,即成凉粉。
说到神仙凉粉,我就觉得有些好笑。前几年,我们县为了打造七夕文化,也就是牛郎织女文化,有几个无良文人不知道是何居心,他们居然撰文声称“神仙凉粉就是织女凉粉”。文章发布到当地网站论坛后,被我这个二货一反驳,结果把他们给得罪了,不过,他们也不敢再争辩神仙凉粉就是织女凉粉了。
五、扇动清凉
说到夏日街景,是不能忽略扇子这道景致的。街上那些做生意的,是没有功夫窝在家中吹空调的,因此,各种各样的扇子,便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驱热武器。
于是,每到夏日,各色各样的扇子便轮流登场,而最受城镇居民欢迎的,当属那些编织成心型的棕扇。卖这种扇子人只要一出现在街头,就会被一大群居民围住,你几把我几把地抢购一空。用城镇的人话说,这种棕扇是最经用的,一把扇子用上三个夏天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十几块钱的一把扇子,能用三个夏天,值了!
当然,也会有一些自认为有身份的市民,是看不上那种土里土气的棕扇的,他们会买上一把折扇拿在手上,既能适时扇凉,也是一种身份的装饰和象征。仿佛他们就是从古代走到现代的文人,要几拽就有几拽!
说到折扇,不能不说说广场上的扇子舞。要我说呀,那些跳扇子舞的市民,才是真正的玩扇子行家。舞者双手持羽扇,身穿白衣,动作多摹仿白鹇飞翔姿态,优美、柔和,其内容与傣族之孔雀舞相似,系表现宁静、自由的农林生活。扇舞乃上古之舞蹈形式,而仿白鹇则为原始的拟兽舞遗迹,说明此舞渊源颇古老。
一位跳扇子舞的行家跟我说,玩扇子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任何已经有历史和文化沉淀的事物水都很深,尤其是折扇。它几乎囊括了古代精英阶层所能承载的所有哲学思想与智慧,是中华民族审美集中体现的载体。不要带着浮躁的虚荣心玩扇子,否则,即使手里有精品也驾驭不了,最终还是会被视作肤浅粗俗的盲目跟风者。
我是不懂得扇子舞或扇子功的,更不会摇着折扇或蒲扇去摆谱,上班时,在办公室里蹭蹭空调,回家了,就把电扇打开,呼呼地一顿吹,身上便被吹得爽爽的,实在热急了,手边又没有称手的家伙,拿顶草帽或书本,也能扇出一股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