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游百家岩 ——休闲
7月8日早上7点,我随车车小分队12位骑友,一同骑车前往百家岩。
百家岩位于焦作东约30公里的焦辉路上,它是云台山风景区的一个景点。我们身穿BMC统一骑行服,红黑相间,白色字母图案标志煞是好看。队友给BMC解释为“别磨蹭”,意思是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大家戴着帽盔、手套,两行队形整齐排列,俨然一支骑行军。队友们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34岁,平均年龄45岁。大家体能相当,骑速均衡,时速时而三十七,时而十四五,爬坡、下坡齐上齐下,平均时速20多迈。队友们来自同城各行各业,为了一个共同爱好而偶遇在一起。大家只知道彼此的网名,不分年龄,见女骑友叫姐,见男骑友叫哥,互帮互助,团结一心。花开大姐骑一辆22型折叠变速车,丝毫不亚于26型的山地车,只见一个个车轮旋转,呼呼生风。
从新乡市区到焦作修武县百家岩,要经过获嘉县和辉县市,单程56公里。大家骑一段路就停下来,做一短暂休息,消除劳顿,补给能量。骑游活动的门票、用餐等费用一律AA制,这已是骑友纪律,大家一直墨守成规。今天39度高温,不活动还出汗,何况不停骑车,个个更是汗流浃背。大家又热又渴,智,静大哥趁休息自掏腰包买来西瓜,一人一牙和大家分享。佑蓝姐也是有心人,在下一个休息点,买些冰糕分给大家降温消暑,赶一赶灼人的热浪。在她俩的启发下大家慷慨解囊,买吃、买喝分发给队友。团结友爱,处处是真诚。
据说,百家岩高170米,隙缝间古松苍翠,古人称“柏岩”,还有“岩下平坦可容百家”之说,另外含有“百家之言”、“百家争鸣”的意思。汉朝末代皇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后,经常在此赏景游玩,留下了“避暑台”、“二乐台”遗址。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等在这里隐居活动达20多年。百家岩可谓是中国山水园林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发祥地。
提起骑车出行,我是第三次跟随车车小分队。以前都是单漂,不懂骑车技巧和个人防护。自从进入小分队,队友们便热情地传授在上坡或下坡时怎么调整车座的位置,讲解变速和减震装置的妙用,介绍踏频,谈论个人保护的重要性,使我受益匪浅。我被队友的热情感染,被小分队的士气鼓舞,很快就增添了帽盔护具,成为小分队的一员。
车车小分队成立时间不长,刚过一周年,发起人车车40出头,即是微信群主,又是领队队长。车车十分重视队容队貌,希望将这支小分队打造成善始善终的优良战队。昂扬向上的队风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骑友。车车一心为公,乐于奉献深受队友们爱戴。每次骑行他都提前在群里发起讨论,听取意见,群策群力决定目的地,精心设计来回路程,挑选村村通路线,尽力避开车流量大的主要干道,让骑行更安全。车车才思敏捷,不时将自己所拍的照片、视频以及所感所想上传网上与群友共享。这次骑行,老猫家里有事不能参加,而他一样按时相约,随队骑行10余公里,才依依不舍离队而去。萌群本可以直接去百家岩,却宁愿来回多骑近30公里随队前往。这就是车车小分队的魅力所向。
这次骑行我们主要是观看百家岩的孝女塔。孝女塔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11点我们到达孝女塔山脚下,心驰神往的孝女塔时隐时现。我们先骑行了一段石板铺就的弯弯小路,接着下车步行走过谷底,然后拾级而上,左拐右绕来到了庄严肃穆的孝女塔前。
孝女塔又称百家岩寺塔,塔门东向,平面呈八角形,砖木混合结构,为九级楼阁式砖塔,高20余米。清凉的山风拂去了倾慕者的汗水,拭去了追寻者的疲惫,唯有敬仰瞻望。《百岩寺游图铭》记载,唐代垂拱二年(686年)获嘉县张氏女笃奉佛教,仿佛经舍身饲虎故事殉身投崖而死,其母朱四娘为其建塔于崖上。至金代进行重修,是河南省唯一一座大型楼阁式金塔。2006年国务院将孝女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孝女塔遥相对应的是建筑在另一座山峰上的百家岩寺。悠扬的佛教音乐远远传来,令人驻足凝思,浮想联翩。这次骑行我们见到了孝女塔,屹立千年,经历着朝代更迭,历时变迁,令人感慨良多。具有儒将风范的车车在朋友圈发帖道:娑婆出离遁空门,百家岩寺诵母恩,自投绝壁喂虎狼,执念成殇远红尘,孝字当头传佳话,修武金塔铭后人。
傍晚7点大家安全到家。打开微信,一张输液照片跃然手机屛上,只见车车写道:今日一战功成名,战天斗地酷暑行,管他感冒发低烧,只为团队心相映,十年期许遥有期,心有灵犀自相通。原来一直为大家默默服务订餐、挂吊床的车车是带病而来。智,静,立马回帖:车车小分队今天顶烈日骑行百家岩孝女塔,一路车队带病领大家骑安全程,谢谢车队。一时间群帖爆满,满是对车车的关心和问候。这次骑行,锻炼了意志,净化了心灵,收获了友情,深深地刻记在了大家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