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忆还是故土情 ——焦自兴夫妇的移民情怀
焦自兴是我市粮食局的退休干部,老家住在大王镇冯佐村西寨子片,紧靠黄河岸边,是黄河库区移民的搬迁户。
爷爷焦向辉兄弟七人,排行老四,家境贫寒,在黄河上行船运货维持生计,路线是从潼关县装运煤炭、食盐及生活紧需用品,运至冯佐口岸,换取辛苦酬劳。1914年春黄河涨水,爷爷放船运货行至冯佐渡口时,因水势过猛,桅杆倾翻,爷爷为救船工,随船卷入浪涛丧生,享年54岁。父亲焦福臻兄弟4人,大伯光绪二十六年出生,在家务农。三叔18岁时病亡,未成家。四叔在爷爷丧生那年出生,1947年解放朱阳时阵亡,也未成家。父亲排行老二,出生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少年时在粮行当学徒,随后在干店镇、老灵宝县城经营面行生意。1950年土改回到冯佐村,全家8口人分得16亩薄地,务农为生。焦自兴兄弟5人姐妹2人。二弟焦自照从部队转业,在兰州市五零四军工厂工作,现已退休。其余兄弟姊妹均务农。
焦自兴出生于1937年4月,自幼聪敏,七岁开始在冯佐东村小学上了4年学。12岁那年冯作村二次解放,土改时家里分了土地,于是他不再上学,随父亲务农。1951年,14岁的他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了村里的基干民兵。
1955年春,焦自兴作为洛阳专区选派的棉花技术员,到临汝县城北乡驻队,向村民传授植棉技术经验,为当地的棉花生产做出了贡献。同年6月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18岁的焦自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洛阳专区临汝县工作了半年后,他回到家乡,担任了冯佐村第三初级社副社长兼技术员,白天参加集体劳动,夜晚巡逻察看庄稼。妻子张智仙是本村姑娘,民国十年时,爷爷从老家汝阳县太安镇一路往西逃荒,最后落户到冯佐村南崖上,土改时搬迁到南坡片居住。张智仙在东村上小学时品学兼优,担任过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之后在新店大队上完小,毕业后回村当了妇女队长,1956年冬与焦自兴结婚。
1956年11月,县里征兵,动员有志青年参军。当时朝鲜战争结束不久,一些农村青年怕打仗不愿当兵。焦自兴却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报效国家匹夫有责,毅然报名参军。11月19日,结婚第二天的他告别了新婚妻子,与大王区的14名新兵一起,穿上新军装,披戴着红花,在全县干群锣鼓鞭炮的欢送声中走向了军营。在全县196名新兵中,经选拔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部队(空军独立伞兵教导师),驻防开封。在部队期间,他吃苦耐劳,苦练本领,先后空训跳伞80余次,其中包含夜间、山地、森林、水上着陆等抢险、救灾、应急任务多项高难动作内容。因为训练刻苦,技术过硬,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标兵,荣立四次军功。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他所在的伞兵部队参加了天安门阅兵方队,接受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焦自兴曾执行护航毛主席横渡黄河的光荣任务,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58年8月7日傍晚,他所在的工兵连正在伞兵师大礼堂观摩大型纪录片《伞兵生活》,突然听到广播通知:工兵连有紧急任务,马上集合。于是全连战士立即行动,抽调两个班,出动两台十轮卡车,装上折叠船只,直奔开封市北门而去。上了黄河大堤,军车转头往东一路行驶,后面不断有小轿车从身边驶过,那是部队首长和省领导的车队,他预感是重大军事行动。车辆在黑夜中一直往东行,黄河哗哗的波浪声不断在耳边回响。黎明时分,车辆行使到山东省东明县东坝头停了下来。这里的黄河河面宽阔,水势平缓。炊事班开始支锅造饭,饭后天已经亮了。战士们卸下船只,放船下河,开始演练渡河。船只航行是伞兵师应急抢险训练的必备科目,曾经多次在开封龙亭的潘杨湖演习过,所以战士们并不陌生。这时候看见有十几个训练有素的农民水手,正在黄河里来回游动。约莫到了上午十一点钟,工兵连接到撤退的命令。事后他才得知,这次执行的是护航毛主席横渡黄河任务。当时,毛主席正在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视察,兴之所至,豪情满怀要横渡黄河,武汉军区立即安排,考察选点在山东省东明县东坝头,后来因故毛主席未能成行。但作为一名战士,能为毛主席保驾护航,那是多么光荣的事情啊!
1956年冬,因为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焦自兴所在的冯佐村属于335米高程以下的黄河淹没区,县里动员村民搬迁,家里捎信询问他的意见,他说:咱是党员,不能落后,一切听国家的。妻子张智仙结婚前已经是村里的妇女队长,精明强干,作风泼辣,做为军人家属,又是党员干部,觉得理应走在前面,为群众带个好头。于是,她在征询焦自兴的意见后,又说服了二位老人,于1957年6月麦收后,与冯佐村西寨子片的另外5户人家,搬迁到了北朝村下河队,在村边一孔废弃的破窑洞里安了家。刚安的新家,门前野草丛生,荒凉不堪。张智仙与家人一起,下崖面、扎院墙、粉窑洞,完全顶个男劳力干,白天还要参加北朝村的集体劳动。
在北朝村生活期间,张智仙担任了一组的妇女队长。1958年8月,她参加了红旗农庄(由新店、冯佐等9个村组成)养殖场建设,先办鸡场,随后又建起了千头养猪场。1959年2月,她参加了铁姑娘队,随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去陕县蔡洼乡三角地、涧底河、铁炉沟大炼钢铁,汇入灵宝县委组织的钢铁大军,开山、修路、运煤、背矿石、建炼铁高炉,样样活儿都干在前面。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夫妇同去的借着山势挖个简易小窑安身,被称作夫妻窑;单个去的住在临时搭建的大帐篷里集体通铺,或者借住村边农户的土窑洞里。当时发生了一起惊险事故:工地有个炸药库,由一位解放军战士看护。那天这位战士的战友来看望他,二人寒暄兴起,战友递上一支卷烟,这位战士平时不大吸烟,笨拙地点着烟后,随手把火柴头扔到了地上,不曾想脚下就是雷管,顿时引起了爆炸,炸塌了炸药库,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肠子挂在了树梢上,惨不忍睹。同时炸塌了紧邻的三间小窑洞,有两对夫妻被掩埋在里面。
大炼钢铁七个月后,张智仙回到北朝村,被抽调到洛阳专区科研站(地点在北朝村),从事棉花育种和百亩千斤方试验,成了一名棉花技术员。1959年秋,植棉能手张智仙做为全县仅有的两位妇女代表(另一位是西阎乡水泉城的养猪模范),在全国劳模焦长胜的率领下,赴郑州参加了省劳模大会。其间有个小插曲:在去省人民会堂的路上,男代表们坐一辆大巴车,两位女代表坐吉普车。会议马上就开始了,带队的焦长胜书记不见两位妇女代表进场,连忙跑出来寻找,却见她们二人把车窗拍得山响,并呼叫着什么。原来司机走了,她们不知道怎么打开车门呢!
1958年秋,因为焦自兴和二弟焦自照先后都参了军,张智仙又抽调在洛阳专区科研站,家里没有劳力,全家又回到了冯作村。当时冯佐移民新村还没有建成,就借住在中湾子二台阶上,焦炳恒家的一孔窑洞里。
1959年8月12日,正在部队训练的焦自兴突然接到加急电报,说父亲病危速归,当兵三年来从没回过家的他向首长请了假,带着37元士兵津贴费,马不停蹄地赶回了村子。在窑洞昏暗的油灯下,病床上骨瘦如柴、风烛残年的父亲一看到他,涕泪交加,拉着他的手说,老二刚参军还不咋想,就是太想念几年没回家的他了,要他安心服役,争取立功,家里有政府照顾。两天后,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村干部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他想着村里正在建设移民新村,各方面都很困难,自己哪能提什么要求。于是安葬了父亲处理完家事之后,他就匆匆返回了部队。1960年麦收前,移民新村建设初具规模,焦自兴家随着即将淹没的破池岸、西寨子、中湾子的村民,第一批搬迁到基建片统一建成的筒子房,分房三间。1961年夏,张智仙从北朝的洛阳专区科研站回到了冯佐村,担任18队生产队长,1962年又任妇女大队长,一直干到1966年第三个任期,生了大女儿后才退了下来。
1962年6月,焦自兴因为表现突出,光荣提了干。1964年国庆节,调入兰州军区空军工程兵七团,驻防宝鸡,先后任班长、军需给养员、连队司务长、后勤军需助理、军需股长。1971年5月,妻子携女儿随军,户口迁入宝鸡市兰州军区空军工程兵军营,在清姜区街道办事处任人事股长。1981年,空军工程兵七团合并入兰州空军工程兵第七纵队(师),焦自兴升任后勤部军需科科长(大尉正营职)国家干部行政十八级。1983年元月,戍军27个春秋的焦自兴转业到地方,担任灵宝县粮食局中心粮店党组书记。1984年10月,妻子和已在部队招工的大女儿焦保红调回灵宝,成为粮油加工厂的职工。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粮食系统是河南省的改革试点,灵宝市粮食局除了保留军粮供应站为国有单位外,所属的501、502、1105粮库、1109中心粮店以及各乡镇粮店都进行了改制。按照政策,工龄30年上下的工人可以办理退休。当年2月,在粮食系统奉献了13年的焦自兴光荣退休。
1996年4月,冯佐村学校新建教学楼,焦自兴踊跃捐资,并参加了新教学楼落成庆典。十几年来,村里凡有婚丧嫁娶的事情,他也时常回去应酬走动。
退休后的焦自兴不甘寂寞,总想为家乡做些有益的事情。冯佐村移民搬迁几十年了,随着黄河水淹没、旧村改造、老寨子坍塌荒芜,一些古老的文化遗存逐渐消失,他决心抢救挖掘先祖遗留的这些宝贵遗产。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阅读古籍史料,对历史文化深感兴趣。1976年文革结束时他还在部队,工作之余就研究老族谱,把其中的古文序言翻译成白话文。转业回灵宝后,他时常回村,收集老年人的残缺志卷和口授笔录,奔走于废弃的旧村、老寨、河湾、庙址,抄录石刻碑文。为了弄清楚古老的冯佐村历史以及焦姓氏族的续脉渊源,他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先后走访了陕县城村、大王乡北村、干家、北朝村,阳店乡的桥头村、沟北村、川口乡楸梓村等焦姓氏族迁移的数个乡镇十余个村落,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编续家谱志书是一项艰苦细致的浩繁工程,不能有半点差错。他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古代名词和生僻字,他觉得自己文化水平有限,经常把字典等工具书放在手边,随时查阅。二是近古稀之年,脑力劳动和精力有限,子女孙媳都上班工作,他还得照看几个孙子,并接送上学。但老伴张智仙非常支持他做这项有益的工作,替他收集整理资料,并把大量的家务活都揽上了。三是编续家谱工作量大,除了脑子操心外,几十年在外工作,村子里人员比较生疏,寻访调查难度大,全书十多万字,校对、制图,仅人员名单从古到今就有1.5万人之多。经过将近八年的调查访问和整理编纂,2004年10月,焦自兴编写出了冯佐村简史,第四次续写了焦氏族家谱,编绘出了“家谱分支系图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志书资料。
2006年2月,冯佐村两委决定编纂《冯佐村志》,成立了编纂委员会,得到了村里党员干部以及冯佐籍在外人员的倾力支持,焦自兴被聘为编委会的主要成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焦自兴业余时间还热衷于酒瓶文化。二十年来,先后收藏有大象、公鸡、凤凰、人像、十二生肖等各种造型、两千多只不同花色品种的酒瓶,家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酒瓶展览室”。他还打算研究酿酒工艺和酒瓶的历史,使他的酒瓶收藏更具有文化内涵。
如今,焦自兴已退休多年,女儿和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儿孙绕膝,幸福满堂。但冯佐家乡的沟壑脑梁、一草一木和乡音乡情,时刻牵挂在他的内心深处。
正可谓:
军旅倥偬在蓝天,献身粮米度华年。
退休难忘家乡土,修志助学慰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