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方志敏精神,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方志敏同志,于1899年出生在鄱湖大地的弋阳县。他8岁入私塾,12岁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17岁时,是在乡亲们的支持下,他才得以进入县高小学习,并在校组建“九区青年社”进步团体。21岁进入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应用机械科学习,一年后又因领导学校学生反腐败运动被学校开除。方志敏同志1923年3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领导弋横暴动,创建闽浙赣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为了革命的继续和苏维埃政府的生存,方志敏领导干部和群众,开办作坊、民间银行、边防贸易等,用红区的资源和财富换取白区的盐、药物甚至枪支等生活和革命物资。在方志敏的领导下,苏区人民的生活热火朝天生机勃勃,革命和要求革命的火苗蜂涌四起激情澎湃。
清贫精神是方志敏精神的精髓和灵魂。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亲民爱民、不搞特殊的方志敏精神,博得了苏区人民对党和革命的爱戴和拥护。1935年,为了保护共产党中央组织和革命的中心大转移——长征的安全和顺利,方志敏同志领导红十军顽强地战斗在国民军队的最前线,在和敌人激战、对抗的战争中,終因寡不敌众实力悬殊,饥饿昏迷的方志敏不幸被捕。在被捕搜身的时候,敌人只发现了一块陈旧的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在狱中,国民党许以高官厚禄,面对如此巨大的名利诱惑,可信念坚定和对党无比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丝毫没有心动;在狱中,方志敏仍然在用他的思想、用他的笔继续和敌人做斗争,他写成的《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革命巨著成了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们奋进的精神粮食。
什么是清贫精神,就是平等、博爱、自力更生、永葆革命本色;什么是清贫精神,就是党和国家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清贫精神将会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发展。
在和平建设年代,坚持清贫精神,我们党的先进性才更能得以体现,我们党的纯洁性才更能得以保持,我们党的政治性才更能得以保证。在方志敏精神的指引下,出现了一个个方志敏式的好干部好党员,焦裕禄、孔繁森无不是个鲜活的例证。学习清贫精神争做方志敏式的好干部的呼声,正以暴风骤雨般的阵势在中华大地上回响和激荡!如何才能全方位地理解和领悟方志敏精神,我想从当时的闽浙赣苏维埃政府推行的一些政策和制度入手会比较明了。
一、赣东北(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六大红色根据地之一。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领导四省边区人民进行了政治、建军、建立红色政权和发展经济、文化的成功经验。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坚强的苏维埃阵地”和“苏维埃模范省“。
感悟: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为了革命,必须自己创建根据地,因为根据地是革命事业的载体。而每一块革命根据地都是在当时政府严密的封锁和禁止下创建的,这是需要何等的勇气、魄力和能力啊。而我们现在,有自己的单位,有自己的岗位,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哪能有不珍惜、不努力的理由和借口?学习方志敏精神,敬业爱岗不是广告,爱厂如家也不再是虚言。
二、红军优待:为免除红军战士的后顾之忧,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待红军及其家属的政策。“雇农、贫农和红军家属分好田”“红军所得土地,政府发动群众代耕;生活困难的红军家属,政府给以适当补助”。《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优待红军家属务例》规定:“红军及其家属享受苏区政府的各项优待政策,除完全豁免其应纳的土地税外,还享有分得好的土地的优先权和进苏维埃政府工作、入工厂和受教育工作的优先权。凡因作战牺牲或成为残疾的红军家属与在任的红军家属享受国家的优待,直到他们的家属能自谋生活为止,残废者入红军残疾院。红军家属住在白色区域不能分配土地者,由苏维埃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设法寄款给其家属。
感悟:革命前线的忘我和英勇,离不开后方家园的鼓励和支持。只要对革命有奉献的,方志敏同志都不会忘了他们。善待革命者的家属就是对革命者最大的安慰和回报。对于我们现在的管理者来说,在要求我们员工奉献的同时,也应该要有方志敏式的鼓励和关怀,正确的激励方式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核动力和原动力。
三、婚姻登记:在中国共党领导下的赣东北苏区,广大劳动妇女从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婚姻家庭的压迫和束缚下得到了彻底的解放。苏区选后颁布了《信江苏维埃婚姻条例》和《婚姻法》,明确规定了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废除封建包办强迫和买卖婚姻,反对童养媳。保障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和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并解释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方面的内容。消除了歧视女,重男轻女的旧风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实现男女完全平等。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当家作主、参加工作、参加劳动生产、参加各种群众组织的自由权利。
感悟:《小二黑结婚》《雷雨》无不反映了旧社会女性在婚姻中人权的缺失和无奈。方志敏同志在二三十年代就倡导并要求一夫一妻制,这是向5000年中国封建婚姻制度的挑战和决裂,这是中国革命者带给中国社会民主思想和人权的曙光与警醒。男女平等是社会的原本,社会发展的起源还是母系制,最早的人类是认母而不认父的,可就是在“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禁锢下,把中国女性的人权蹂躏和摧残了几千年,方志敏同志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民主思想家和人权思想的启蒙家。
四、耕种法:由于革命战争的需要,苏区青壮年男子大都上了前线,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面前,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出台了相关政策和系列措施。1932年2月印发了《赣东北苏维埃关于发展耕种运动的决议》,主要措施之一便是实行生产互助政策,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组织了互助组、耕田队、割禾队等。在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红军部队及厂矿学校还普遍成立了“生产协助委员会”。农忙季节,领导干部及机关工作人员每周至少协助生产一天。尤其是苏区妇女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在劳动生产第一线,到处都有她们的身影,下田耕种、上山开荒、养猪养鸡。由于有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农业生产取得了令人属目的成就。
感悟:方志敏同志倡导的耕种制度,不仅是一个助农制,更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调查研究制度。理论来源于实践这是毋容置疑的真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工作方法更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革命真理。不深入群众,不深入一线,就无法知晓群众的需要和基层存在的问题。方志敏同志要求机关干部每周必须有一天去一线从事劳动生产。从这些我们敬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来看,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干部作风和我们企业管理者的工作方式,有时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如果我们都能经常深入一线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不仅能融洽干群关系,更能丰富我们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方法,更能避免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产生水土不服现象,还能避免一些贻笑大方的决策出现,更能深刻理解“反四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工会。
1930年3月,赣东北苏区颁布布了第一部《工会临时组织条例》,随着苏区的发展,对《工会临时组织条例》进行了新的补充与修订,其入会条件为:凡承认工会章程,靠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活资料唯一来源的各业工人,雇农、苦力、职员。其主要任务:团结教育工人,动员与组织工人阶级参加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彻底实现苏维埃劳动法,维护工人群众的利益,提高工人的文化程度和阶级觉悟,培养无产阶级干部,为彻底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民族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巩固广大苏维埃政权而斗争。
感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有政府的存在、有行业协会的存在和有教会的存在,可中国有工会的存在还是20世纪的事情。方志敏同志爱祖国爱人民,更是深情的爱着他的乡民和工人。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世世代代辛苦劳作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工人们,他们历来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园和领地,他们的教育,他们的权益,他们的诉求,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来为他们着想。而就在1930年的时候,方志敏同志就把工会组织带给了中国,带到了当时的苏维埃政府。这无不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志和体现。可反观我们现在企业的工会,很多的工作没有开展,工会的作用不明显,虚化、弱化、边缘化很严重。工会是团结和教育工人的组织,是帮助工人提高劳动技能和思想认识的组织。对照方志敏同志的工会精神,我们不仅要体现工会职能,更要拓展和丰富工会职能,让工会真正的成为我们的工人之家和职工之家。
六、减税
土地税是苏维埃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涉及千家万户。土地税如何征收?省苏政府每年都要颁布《土地税征收名作出解释,强调逐年“减轻税率”,突出为农民减负的内容:“今年的土地税征收法,比去年的土地税征收法规定的税率是减轻了,每石减少了一升”;承诺每年都要降低土地税率。为广大农民增收减负,是苏维埃政府和方志敏永远不变的执政理念。
感悟:税收是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可生活在旧社会的劳动者,总是被林林种种的苛捐杂税压迫得举步维艰难有活路。减税政策充分体现了方志敏同志爱民如子、博爱亲民的博大胸怀与高尚情操。
七、储粮合作社
1933年1月5日,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发出《关于建立贮粮合作社问题》的通令,决定以乡为单位建立贮粮合作社。这是群众自愿集股带有商业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参加的群众十分踊跃。通令中明确指出:“我们贮积有大批粮食,必要时,借粮或捐粮给红军,以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存粮的地方遍布苏区各地,有公仓、土仓,保管严密。遭遇灾荒或受战争影响,可救济灾民免受饥饿之苦。还可调剂米谷出口,贱时不卖,贵时多卖。这些举措,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支援革命战争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感悟:储粮合作社,今天看来,很是陌生或是从没见过。可在1933年我们的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就发明了这个词,就因为这个词、这个政策,才使得那些长期遭受地主和富农们高利贷的农民们得以解放。在过去,世代以土地为生的穷苦的农民们,因为灾荒,因为政府层层的盘剥,为了生活和生存,他们有时不得不去向地主和权贵们贷款贷粮。可这些借贷的利息却高的惊人,这明显就是活生生的乘人之危和欺榨压迫。因为无法,因为无天,深受高利贷之苦的这些农民们不知有多少被沦为了奴隶和长工。方志敏同志发明的储量合作社不愧是农民的及时雨和救命神!
八、反帝大同盟。
赣东北苏区反帝大同盟成立于1931年初;后规模逐渐扩大。反帝大同盟是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以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为宗旨,最具广泛性的群众组织。凡年满18岁的男女群众,只要愿意反对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遵守同盟章程,自愿报名登记,即可成为会员。其宗旨为: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国民党新旧军阀,拥护苏维埃政权,联合苏联及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和罪恶,领导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活动同盟章程,自愿报名登记,即可成为会员。其宗旨为: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一国民党新旧军阀,拥护苏维埃政权,联合苏联及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和罪恶,领导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活动。
感悟: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战火连绵灾难不断,既有内乱,又有外敌入侵。如何才能摆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蹂躏与侵略,唯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各种力量。反帝大同盟有明确的宗旨和章程,它在发动全国人民抗日和发压迫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组织作用。它是中国人民向抗日运动发出的巨大吼声,它震醒了国人,更是极大的震慑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嚣张气焰和霸道行径。
九、互济互助
赣东北苏区互济会成立于1931年春季,逐步形成为较严密的组织体系。省设总会,县、区、乡、村和红军部队均建立了互济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团结苏区、白区的广大群众,拥护革命和苏维埃政权;互助救济遭遇各种灾难的人们。资金来源为团体会费、社会捐助和政府划拨救济款等,救济自然灾害的灾民群众。
感悟:全中国的人民都是炎黄子孙,都是同宗血脉的兄弟姐妹。不分白区和苏区,只要有困难有灾难,方志敏同志互济互助的精神无界限,因为方志敏同志大爱如山、宏德似海!
十、土地登记
1929年10月,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临时土地分配法》,规定没收地主豪绅的一切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从而用法律的形式把农民享有土地所有权确定了下来。随着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苏维埃政府对以前颁布的土地政策作了较大的补充与调整,重申了土地的没收、分配、标准及办法等原则。土地法的颁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