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风趣五题

编辑推荐 风趣五题


作者:彭怀仁 布衣,24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54发表时间:2017-07-22 06:51:22
摘要:写文人的生存状态,写文人的喜怒哀乐。

反思
  
   半年来,我写了好几篇小说,寄出去后,杳无音信。我正寻思,是手法太旧,还是故事不新?
   这时,电话铃声响了。我忙去接电话。电话是去年刚结识的年轻文友小吴打来的。他在电话里说,他做梦也没想到他在《精品小说》上一次发了3篇小小说。他还说,那3篇小小说都是经我指点修改后,才寄去的。连刊物地址也是我提供的,想不到磕头碰着天,竟然发表了。他一再对我表示谢意。
   我说,不谢,你那3篇小小说,生活气息很浓,人物也写得活,祝贺你了!
   他说,我学写小说时间不长,要不是你出手相帮,我不知何时才上路呢!
   我说,不客气,上路了就好!
   放下电话,我的心很不平静:小吴原是写诗的。这两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诗歌不太景气,他便改写小说。不知他咋知道我的电话号码?去年的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说想与我一同探讨写小说的事,我说可以。在电话里交谈多次后,他便从网上给我发来几篇小说让我提意见。我认真看后,一一提了修改意见。有的篇目,还动手修改。然后,返回给他看。他这次发表的3篇小小说也在其中。我让他把小说投出去闯闯,想不到竟在这家档次不低的刊物上发表出来,他当然高兴了!这家刊物,早年我就在上面发过小说。但近年来,不时寄去小说,可整死也敲不开它的门了。我想,准是作品跟不上时代了?
   为小吴高兴之余,内心很沮丧。看来,我老了,没激情了,文思枯竭了!
   正纳闷间,电话铃又响了。我又去接电话。电话是文友老于打来的。他问我:看到了吧?那个拜你为师的小吴,一家伙在《精品小说》上发了三题。原先不是说他的小说都是你帮他改的吗?还说,改好后,要署上你的大名,现在咋没署?
   我说,小吴是说过要署上我的名。可我觉得,署上我的名,那不等于我吃他的“过桥米线”了吗?帮人看看弄弄,就署上自己的名,咋成?现在是21世纪了!不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集体创作的年代了!其实,帮一帮年轻人,这是我辈的责任!多有几个人搞文学创作,是好事!你老兄也没少帮年轻人,可你也没吃别人的“过桥米线”呀!这么大年纪,把名字署在年轻人旁边,别人不在后背戳你脊梁骨才怪哩!
   最后,我说,于兄,年轻人已经超过我们了,我们该好好反思反思啦!
   老于说,是该反思!
  
   尊严
  
   一天,在街头遇到熟人老普。他说,你听说没有?我们单位的老许自费出了一本《养生宝典》?
   我说,知道。他还送给我一本呢!
   老普说,老许退休后,工资不算高,他却舍得掏银子自费出书;其实,那本书,不会太好卖,大多是送人。
   我说,现在出一本书,得花两三万。老许虽然一直写养生保健文章,得到的稿费不会超过一万。出书得倒贴黄瓜二条。好在他平时相当节省,攒了些钱!
   老普说,是啊!上班那会儿,他很节省,一个硬币,恨不能捏成两半使。有人问他:许师,是不是要把钱攒起来裱糊房子?老许回答说,节省、节省,衣食把稳。谁也想不到,他攒钱是为了自费出书。最让我想不通的是:单位上搞科普宣传,头头找到老许,说,许老,我给你两万块钱,你给我加印一千册《养生宝典》,发到乡、镇、村,社,老许说,老板,你们有钱,自己弄一本吧?我那书,全是些不务正业的玩艺!弄得头头脸面扫地。老许这人也太固执,两万块钱拿过来,又加印一千册,名有了,利也有了,咋不干呢?
   我说,不知老许咋想的?轮到我,马上就答应了!
   老普说,憨包!说完,他便走了。
   他走后,我想,瞎子见钱眼睁开,谁见钱,不下拜?有的人为了出书,到处磕头作揖,左一个报告,右一个申请,这里批了那里批,弄几千块钱,跑好几年。这个老许,到嘴的肥肉却不吃?想着,我从衣兜里摸出手机,拨通了老许的电话。
   电话接通后,我问他是否真有单位出钱加印《养生宝典》的事?
   老许在电话里说,谁告诉你的?我说,你们单位老普。老许说,果有其事。那种领导,我懒理他!我上班那会儿,时不时写点养生文章,可以说是结合本职工作做点科普宣传。可他们说我不务正业,多次在职工大会上点我的名,说我捞外快!既然以前你们说我不务正业,现在又拿我的书去宣传干啥?两万块钱,诱人不?诱人!钱,我爱不爱?爱!但是,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人活着,不单为了钱!要站得正,走得直,不要见钱就弯腰,人要活得有尊严!
   听着,我心里一热,老许说得好,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
  
   风雅
  
   一次,早年的文友聚会,本土作家老于的弟子吴中也去凑热闹。这位吴中,虽学写作多年,但从未写出过一篇可以发表出来的作品。但是,凡文人出入的地方,他一次也没落下。让人记忆最深的是:老于为了不损自己带徒弟的面子,只好让吴中拿着老于写的文章,署上吴中的名字,投往报刊。但是文章发出来后,熟悉老于文风的人,便知是吴中玩假。
   这次聚会,不知吴中从哪儿得到的消息,又削尖了头钻进来。
   想到这儿,我走近这次聚会的召集人老赵,问他:是谁约他来?
   老赵说,吴中这人,不知他想的啥?总往文人圈子里钻。这些年来,无论官方会议,或者文友相约,凡是文人出没的地方,总见他在你眼前晃。来就来了吧?反正AA制,吃饭自己掏钱。
   老赵说的是实话,文人聚会又没什么可保密的。来了就来了吧?管那么多干啥?奇怪的是,我这个人太过于认真,我想这次聚会的参与者都是40年前一起参加市文化馆组织的职工业余文学创作小组成员。那时,连老于都不在其中,莫说吴中了。于是,我过去问老赵。
   我离开老赵后,就听到不远处的餐桌旁传来吴中的声音。他说,好像你们当年那个创作小组的人没有来齐呀!譬如老孙、老曹。
   有人说:早上他们要接孙子。下午才来。
   有人问:你认得老孙、老曹。吴中说,老孙当时写小说,老曹写诗。
   他说得不错,但他咋知道当年的事呢?我们这拨人,比吴中大10多岁,那时,他又不在场。咋知道得一清二楚?
   不远处,又传来吴中的尖声音。他说,当年,文化馆的老师相当负责,常把大家的作品拿到会上讨论,互相出主意、想点子,然后,各人再修改。
   有人问,那时你不在场,你咋晓得?
   吴中说,我常去文化馆找文艺创作的老师吹牛,你们的事,我全知道。就连谁在报刊上发的处女作叫什么名字,我都晓得?
   有人说,你说说我的处女作是啥?吴中答:《春到海滨》。
   有人又问:我的呢?吴中答:《红花满军营》。
   咦!这家伙回答的一丝不差,奇怪的是,他为何不把心思用在写文章上呢?
   这时,老赵走到我身边。我说,听见了吧?他知根知底哩!可惜把心用偏了!
   老赵说,不知他钻入文化圈的目的何在?
   我说,兴许是附庸风雅吧?
   老赵说,如今的文人,风雅何在?
  
  
   回生
  
   老谷一生喜爱文学,尤其喜欢写小说。他写小说,刻画人物特细致。有评论家在评他的小说时,说,小说家谷雨,写小说,笔触细腻,总是用一个个生动逼真的细节,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血肉丰满。
   一点也不假,老谷在我们地区,写小说是一把好手,他的小说常在外地大报大刊亮相,令当地小说家们望其项背。
   不知从何时起,老谷觉得当今写小说来钱太慢,不解恨。于是,他便仿效当地一些作家写吹糠见米的报告文学。因为一些企业家在有了钱之后,总想宣传自己,出重金请人写文章扬名。他们出手很大方,少则几千,功辄上万。一篇几千字的报告文学,能有如此丰厚的报酬,确实很诱惑人。出版公司,为迎合企业家的心理,纷纷编辑为企业家歌功颂德的书。这样一来,作家们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搁下自己喜爱的创作模式,纷纷加入报告文学的队伍,用企业家的经营数据,编造报告文学。写报告文学,的确比写其他样式的文章来钱快。十天半月写一篇,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一篇文章所得,等于平时苦写好几个月。
   最初,老谷也并不为金钱所动,后来见有的人写报告文学几年,便买小车、置新房。于是,老谷也耐不住寂寞,加入报告文学行列,一展身手。
   老谷一开始替人写报告文学,就尝到甜头。写报告文学不单是收入高,进账也快。一手交稿,一手交钱。不像写小说那样,一篇小说写出来,寄出去,然后,望酸脖子,也不见稿子登出来;好容易登出来,又望穿秋水般等稿费单,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一千字也就50元左右的稿费,不像报告文学那样吹糠见米。
   于是,老谷一头扎进报告文学里,写了一篇又一篇。他想,早几年咋不去弄报告文学,如果早点弄,也像别人那样买车置房了。
   天不容跳蚤长大。老谷写报告文学刚三年,那些出版公司,不再热衷于炒报告文学了。他们又另寻新的市场,老谷的发财梦也随之破灭。好在老谷还有写小说的看家本领。
   于是,老谷重打锣鼓另开张,又开始写起小说来。老谷写报告文学时,一些人物常在他脑际闪来、闪去,这会儿,老谷开始搜肠刮肚,想唤出那些人物来。可是思来想去,脑儿空空。老谷坐到电脑面前敲不出一个字,翻出稿纸,握起笔,同样跳不出一个字来。莫非,应了那句老话:三天不吃饭,嘴也会回生。难道,我老谷写了几十年小说,也会回生吗?
  
   皈依
  
   我在小城十字路口报刊亭,拿起一本当地刚出版的杂志,翻开一看,见到了一个久违的名字:杨立文。我想,这位老兄消失了30多年,怎么又写起文章来。我本想给他打个电话,可是,一直没有联系过,哪有他的电话号码?之前,有时在古城见到他,因他长时间没有写作,无话可讲,也就一句:今天天气不错,然后擦肩而过。本来,酸文人见面,有说不完的话。但是,人家不写了,你再去说写文章的事,不免有点神经短路。
   离开报刊亭,一路走着,我想起了过去的往事。我们是古城同乡,曾经在一起交流过写作。以前见面,有说不完的话,还常常相互传看习作,然后,提意见、出主意。谁要是发表了作品,就打个电话,共同分享一份喜悦。他应该是上路较早的作者。上世纪80年初期,他就在省级刊物发表小说,很让人羡慕。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因为他发表的作品多,他从车间调到厂部当秘书,然后,回车间当工会主席,几年后,又当厂工会主席,最后,成了千人之上的厂长。他把工厂弄得像模像样,一时之间,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但是,当干部比不得当工人,那年月,干部比工人操心大,一天弄得焦头烂额,回到家,成了一滩稀泥,浑身像散了架一样。哪还有搞文学创作的心思?之后,我们碰面,就少了共同语言。真是两个哑巴睡一头——没得讲场。
   一晃,30多年过去,想不到他又干起了老行当。无论如何,我要设法与他联系上,说什么也该给他打打气。
   时隔不久,我又在我原来供职的报社的报纸上,看到杨立文的文章。一天上午,我趁到报社办事之机,向编辑要了他的手机号码。
   从单位出来,我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他的电话。我说,老兄,这几天,我接连读到你的文章,想不到你又出山了。一个大厂长,咋又想起码字来了?
   他在电话里说,球上的厂长,众人的龟孙子,当来、当去,工作比工人还苦,退休后,干饭钱和工人差不多,几十年的生命打水漂。想想以前学习写作的日子,还真让人怀念哩!退休之后,读了你们的文章,心动了。我想,要是当年我不提干,一直当工人,我也会像你们一样,弄出点名堂了。如果当年不要鬼迷心窍,去当官,可能我也像你一样,成为一个文人了。我现在是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人的职业可以多种多样,兴趣爱好,就一样、两样。原来,我爱好文学。你不知道,没有文学相伴的日子,有多难受。现在,人老了,衣食无忧,我想用有生之年,找回我曾经爱过的文学!你说能成吗?
   我说,肯定能,你不是又在报纸、杂志上露面了吗?我就是读了你的文章后,才去报社问你的电话。我想喊你加油写。拿出你当年的勇气,往外面投稿,重塑形象。让人知道,你不单是当厂长的杨立文,你也是写文章的杨立文。
   他问:你对我这么有信心?
   我说,一步一步朝前走,你很快就会成为原来的你。常联系吧!
   他说,谢谢!之前,没有写文章时,我心里空空,六神无主。后来,发表了文章后,读着自己写的文章,很享受,心也不空了,觉得灵魂有了皈依。

共 48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反思》一文通过对一件小事的叙述,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出名而出名,作出让别人戳脊梁骨的事情,同时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尊严》一文里的老许平日节省,出书大方;面对着单位领导的利诱,坚决拒绝,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令人尊敬。《风雅》中的吴中是一位个性很鲜明的人,自己写不好文章,但是与自己无关的事,他竟然全记得,真是“正事不足,邪事有余”。《回生》颇具讽刺意味,一直喜欢写小说,小说创作颇有成绩的老谷因为爱钱,改写报告文学,当报告文学跟不上时代时,想写小说也不行了,真是邯郸学步。《皈依》中的老杨,等于从文学创作开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找回了原来的自己,得到了心灵的充实。文章从一个角度,描绘了世态众生相。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7-22 06:52:23
  文章从一个角度,描绘了世态众生相。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7-22 06:58:10
  拜读老师佳作,好文字,问好,学习了:后来,发表了文章后,读着自己写的文章,很享受,心也不空了,觉得灵魂有了皈依。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2 楼        文友:彭怀仁        2017-07-22 07:23:48
  谢谢,相互学习,一起走近文学吧!
3 楼        文友:彭怀仁        2017-07-22 07:21:30
  谢谢平淡如水老师,我虽学习写作几十年,但是,没有写出什么好作品,至今还在学习之中,谢谢老师鼓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