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事(三题)
虚构
我在小城街头,遇见一位文友,他张口便问:你去老年大学捞外快呀!
我被他问得獐头鹿耳,忙说,没有呀!
他眼睛轱辘一转,说,我前不久读了你写的一篇散文,你说,你去给老年大学的学员上课。
我说,我是写我去老年大学上课,可那是我编出来的。
他说,熟人看见都信以为真,你还真会糊弄人。
我听后,哭笑不得,他本身也是做文章的,不可能不知道很多故事都是文人编出来的。我写的那些文章,有很多事,不一定是我的亲历所见,有些是听别人讲的,有些是自己想出来的。咋可能全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只好对他说,我不是糊弄人,我只是借讲课引出故事来。我早几年写的文章,也有去老年大学上课的事,也许先生没读到,老年大学的课堂,不过是一件道具罢了。前几年,我写的小小说《追忆》,也是说我在老年大学课堂上,遇到一位几十年前的熟人,想起了几十年前的往事。
他说,《追忆》,我没有读过,不过,小说允许虚构,其他样式的文章,可不兴虚构呀!
其实,他开头说的,我去老年大学给学员上课那篇,明明标着小说。他却把它说成散文,我也不便抵他,因为,他也写过不少小说。小说本身允许虚构。加之,如今的文章,文体混淆不清。用散文笔调写小说,用小说手法写散文,早已司空见惯。我只好说,如今啥体裁可以虚构,啥体裁不可以虚构,搞不灵清了。乱写乱有理,想咋写,就咋写,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
他说,你说的,的确是事实,但是,都乱写,那么,岂不是不要文章体裁分类了?事实上,文体还是需要分类的,文体分类,是前人经过长期研究,做出的定论,文章不分类,那就乱了章法啦!
我听后,觉得他说的完全是事实,也能站得住脚,但他把我写的小说当作散文,也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我不便反驳,只好说,文体是要严格分类,不能乱了章法,别人乱写乱有理,那是别人的事。我们自己还是得讲规矩。
他说,这就对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后,写文章,还是不能乱来,不该虚构,就不能随意虚构,都活到这把年纪了,不能让后生笑话。
我说,先生说的是,以后,我不会胡乱虚构了!
他抬起手,拍了拍我的肩,说,记住,以后写文章,除了小说,都不能虚构。
我说,谢谢先生提醒,我记住了,小说可以虚构!
另类
一天,文友老关打电话告诉我,他打算去采访当地文化名人奚先生。让我陪他去一趟。因他与奚先生不太熟。我问老关:你打算写他?
老关说,奚先生最近在当地电视台开论坛,反响很大,我想写篇访谈录。
我说,奚先生不太喜欢宣传自己,别去了。
老关说,奚先生做学问大半辈子,早已名声在外,他写了一辈子文章,出了多部专著。我们也该写写他做学问的执着精神。
老关说的是事实,但我知道奚先生一向低调做人,不愿张扬。但我再说类似的话,老关会以为我不想陪他去。只好说,那就去吧!
3天后,老关打电话给我说,他打听到奚先生当天有空,约我前去。让我到文化广场东门等他。
我去到文化广场东大门时,老关已候在那儿。于是,我俩便去奚先生家。
敲开奚先生的门后,奚夫人问:先生知道你们要来吗?
老关说,不知道。我们找先生说个事。
奚夫人说,那就请进吧!我去问先生有没有空?
我和老关进到客厅坐下后,奚夫人从里屋出来说,请稍候,先生一会就来。说完,奚夫人便给我俩泡茶。
我们还来不及喝茶,奚先生便从内室走出来。他一见我就说,多日不见,也不过来坐坐?我说,你是大学者,我怕浪费你的时间。
奚先生说,时间再紧,和老朋友叙旧的时间还是要匀出来呀!说着,他指了指老关,问:“这位先生贵姓?”
老关忙起身,说,奚老,我叫关尤,久仰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拜望!
奚先生说,快请坐,你这样一说,我脸发热。大名谈不上,虚名有一点。可是,做学问这玩艺,是石碾滚磨盘——实(石)打实(石)!关先生来我这儿,有事吗?老关欲言又止。
我忙说,关先生刚从杂志社退休,是本地的一支笔。他久闻先生大名,硬是拉着我来结识奚先生。
我说话的当儿,老关神色紧张。听我没说出他来的目的。忙说,是啊!早想来拜望先生,苦于无人引见。想见先生,是因仰慕已久,并无啥事?
我说,你不是……
我的话刚出口,就被老关打断了。他说,奚先生平易近人,不像其他学者那样让人仰视,实在少见!
奚先生说,学者又怎样?分工不同而已!闲聊一阵之后,老关便起身告辞。
出门之后,我问老关:“你咋不说写文章的事呀?”
老关说,我想,像奚先生这样只做学问,不愿张扬的人,我根本没能耐写好他。我觉得奚先生不同于别人,是一位默默耕耘的学者,比较另类!
现眼
老洪年轻时节就学写小说,寻常,他多数给报纸投稿,以写1000字左右的小小说为主。写了几十年,还是写巴掌大的小小说,大家知道他弄不出什么名堂。有人还对他说,写了一辈子小小说,也该弄点大东西啦!
老洪十分无奈地说,大东西,我写不出来。苍蝇翅膀上,挤不出多少脓血。
老洪这么一说,让人有点恨铁不成钢。多数写小说的人,都不把他看在眼里。
老洪心想,你不把我看在眼里,无所谓。反正大大小小都是小说。虽然别人不看好他,他却把周围写小说的人都看在眼里,谁发表了小说,他都要找来认真阅读,看看人家怎样写?是不是一篇比一篇写得好?应该从人家身上学点什么,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当地有几位写小说的高手,见了老洪的小小说,不是摇头,就是哼鼻子。
友人老于好意给老洪过话。老洪听到后,说,有人说,小小说,是小儿科。别人看不起,属情理之中,恨只恨,我弄不出大东西来。人家出于好心。要紧的是,你弄小儿科也要一直在弄,千万不能停下来,要时不时写出来,时不时发表一点,让人家知道,你虽然写得不好,但一直在写。反正大狗小狗一起叫,只不过,小狗的声音没有大狗叫得大。
老于说,我没有你这种耐心,你能不能好好琢磨一下,弄点大的动静出来,让人家瞧瞧?
老洪说,我这年纪,早就不是争高低的时候了。只是说,爱文学,爱了一辈子,丢了可惜。人家不把我看在眼里,我把人家看在眼里就行了。虚心向别人学习,有好处。艺多不压身,活到老学到老。
老于听后,很不理解,愤然抽身离去。
老洪心里反倒觉得轻松。
让人想不到的是,一天早上,老于来到老洪家,一进门,就说,洪兄,恭喜你了!有人把你编入《中国当代小小说百家论》。这位先生是哪里的?他可是看好你哟!我想,他不会看走眼吧?
老洪说,不知道他是咋想的?
老于说,他不是采访你了吗?还说不知道?
老洪说,他是采访过我,但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我算什么洋芋皮?
老于说,书都出来了,还说不知道?
老洪说,书出来又咋个?说到底,小小说还不是小儿科?
老于说,这本书的作者是全国有名的评论家,这下,你老先生出名了。
老洪说,出名又咋个,退休老头一个,当不得柴、米、油、盐?到此为止,别再往外传了!要是让那几个写小说的高手知道,人家又要笑话我了!
老于说,这本书,就是一位本地小说高手在网上看到后,告诉我的。
老洪说,糟糕,这回,我又丢人现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