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红娘

编辑推荐 红娘


作者:彭怀仁 布衣,24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16发表时间:2017-07-23 15:55:44
摘要:写一位文友出乎意外的黄昏恋。


   书友
   一天下午,朱志在小城的人行道上走着,对面走来一位年轻女子,朱志觉得那女子的摸样很像40多年前,他认识的一位年轻女子。
   那年轻女子走过去后,朱志的脑海浮现出40多年前的一幅幅画面……
   一天早晨,朱志去图书馆借书,他填好卡片,准备将笔揣进兜里时,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女子冲他笑笑,说,同志,能把你的笔借我用用吗?
   朱志当即把手中的笔递给年轻女子,说,用吧!
   当朱志借好书时,那女子把笔还给朱志,谢谢你!朱志说,不谢!
   之后,朱志一直站着没走,待那女子拿着书转身走时,她问朱志,咋还没走?
   等你!接着,朱志问她,小田,你在哪儿工作?
   那女子瞪圆双眼,看着朱志,你咋知道我姓田!
   朱志说,方才,我见你填写你的名字呀!
   那女子告诉朱志,她是织布厂的女工。小学毕业就参加工作,书读得太少,来这儿借书读,增长点知识。朱志说,读书是好事。
   第一次相遇后不久,朱志又在图书馆遇到小田。那时,正是忙着找对象的时日,小田是个求知欲极强,而又长得标志的女子。朱志便上前主动招呼她。问她,你的家住在哪里?
   小田说,我家住在福兴巷6号,有空来我家坐坐!
   朱志问她,你啥时在家里?小田说,三班倒,没准儿。不过,明晚,我休息。
   那么,明晚,我上你家找你!朱志说。
   第二天,吃过晚饭,朱志便找到小田家。当时,小田在屋里看书,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在她身边缝衣服。朱志喊了一声,小田!小田忙起身邀朱志进屋。然后,指着那位妇女,说,这是我母亲!朱志忙喊,伯母!
   小田的母亲淡淡一笑,说,进屋坐。
   朱志坐下不久,小田的母亲便问,你在哪儿工作,咋会认识我家田叶?
   朱志如实说过后,小田的母亲便埋头缝她手中的衣服。
   朱志和田叶讲了些关于读书的事,田叶的母亲一句也没插话。又坐了一会,朱志便起身告辞。田叶把朱志送出门外,说,有空,常来坐!
   一周之后,朱志又在图书馆遇到田叶。朱志告诉田叶,我想再去你家闲。
   田叶告诉朱志,你别去了。我妈不同意我和你交往。我妈说,要交朋友,就交个能把我调出织布厂的人。你不会有这个能力吧?
   朱志一脸为难地说,我一个小工人,确实没有这个能力!此后,朱志曾去过田叶家几次,都没见到田叶。
   两年之后,朱志去田叶家附近打听,才知田叶嫁到外地去了。
   当朱志还在沉思时,他方才见到的那个年轻女子又从他身边穿过。他由不住喊出声,小妹妹,你等一下!
   年轻女子转过身,老爷爷,有啥事?
   朱志说,我觉得你很像我年轻时认识的一位熟人!
   年轻女子问,你那位熟人真像我吗?她叫什么名字?
   朱志说,她叫田叶。
   爷爷眼力不错,田叶是我外婆。
   你外婆现在何处?
   我外婆退休后不久,就回来守老屋。
   是福兴巷6号吗?
   年轻女子点了点头,然后,问,老爷爷和我外婆是同学吧?
   不是同学,是在图书馆认识的书友!哪天,我得去看看她!
  
   书迷
   这天,朱志在小城街头信步走着,不觉间,走到了福兴巷。他想,田叶不就住在福兴巷6号吗?既然走到这儿,不妨去看看田叶吧!
   朱志旁边就是1号,6号就在附近。于是他挪步往6号走去。
   走到6号那两扇旧木门前,朱志觉得四十多年过去,那两扇木门依旧是当年的样子,一点也没变。而自己已从一个二十郎当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头。时光的雕刀,将自己雕刻成一段苍老的枯木。朱志抬起手想敲门时,又觉得有点唐突。心想,田叶还记得我吗?转念一想,就是记不得也没啥?于是,他便抬起手敲门。
   敲过门不久,里边传来一个老妇人的声音,谁呀?
   是我,多年前的故旧!
   随着一声“嘎咕”,两扇木门打开了。一张苍老的脸夹在两扇木门中间,老妇人问,老先生,你找谁呀?
   朱志笑了笑,说,就找你,我姓朱!还记得吗?以前,我们常在图书馆相遇。
   老妇人想了想,说,记得、记得,前些天,我外孙女说,她在街上碰到一位老爷爷,老爷爷说,早年认识我,我一直在想,还没想出头绪,你却来了,快请进吧!
   朱志边跨进门槛边说,也难怪,你离开小城四十多年了。这期间,谁也不知谁的情况,想不起来也情有可原。不过,田叶,你的模样,变化不大。
   田叶轻轻叹了一口气,哎!时间真快呀!
   朱志进屋坐下后,老妇人忙着给他倒茶。然后,说,当年,我妈是想让我离开织布厂。她也是为我考虑。我告诉你以后,心里一直有个疙瘩,觉得我的话有点过分。心里想,应该给你解释解释,可我离开家乡后,就没了说话的机会。如今,你还过得好吗?儿女在不在身边?
   朱志说,还可以,儿女虽自立门户,但就在一座小城,他们时常回家。
   田叶告诉朱志,原先,她女儿住在这儿,后来,女儿买了新房,老屋就一直锁着。她退休后,觉得,老屋适合养老,就回来守老屋。
   朱志问,一个人过,习惯吗?
   田叶说,女儿他们常回来,在一起的时候很多,咋不习惯?
   朱志说,不知何故,那天,见到你外孙女,我就想到当年的你。
   田叶笑了笑,说,我当年哪有我外孙女漂亮?
   朱志说,咋没有?只是那时的人衣着朴素,不像如今这样花枝招展。
   田叶叹道,光阴如梭,一转眼,我们都成一根老树桩了!
   朱志说,你真幽默!如今还看书吗?
   田叶说,咋不看?只是如今看书不用上图书馆借了!遇到好书,就买一本,不瞒你说,我一生没置办多少东西,就有两千多册书。
   朱志听后,心想,自己一生爱书,自认是个书迷。可我至今,也只有一千多册书,在她面前,我自愧不如,她才是真正的书迷哩!
  
   喜好
   从田叶家出来,往家走的路上,朱志心想,无论何时,喜欢看书的人,多数都是喜爱文学的人。田叶有点特殊,像她这样爱读书,自己收藏书的人,并不多见。在我的记忆里,有些人,爱读书,也时不时买点自己喜欢的书,但大都不会持久,不像田叶这样执着。
   回到家里,朱志依然在想着田叶藏书的事。一个收入并不丰厚的工人,能有两千多册书,说明她十分注重吸取精神营养。于是,朱志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题为《痴心书迷》的短文,赞扬田叶痴迷于书的精神,然后,投寄给当地报纸。
   一个多月后,朱志写的那篇短文,在当地报纸的《读书》专版上发表出来。他想,如果田叶看见,肯定会感兴趣的。
   不出朱志所料,第二天上午,他便接到田叶的电话,田叶说,朱先生高抬我了!其实,书店里的书,就是让人买的,买自己喜欢的书,是人之常情。无论什么人,总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我没有其他兴趣,就喜欢读书,自然就会买书,也许有人比我更爱书!我相信先生的藏书就比我多。
   朱志告诉田叶,实在惭愧,我虽然一生爱书,但藏书也就千余册,比起你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不瞒你说,平时,我还写点短文章,可我对书的感情还没你深?
   田叶对朱志说,年轻时节,她曾有过梦想,想当一名作家,可是,因为家中弟妹多,父母无力供她读书,小学毕业,就进了织布厂。后来,她的作家梦便破灭了。但她爱读书的习惯,一直没有变,见了好书就想买。买来书,就认真读,有的书,读过好几遍。
   朱志问田叶:你试没试过写点文章?
   田叶告诉朱志,有过冲动,也动过笔,但总是没写完,就写不下去。后来成家,为人妻,为人母,顾工作,忙生活,哪有闲功夫提笔?但还一直读书。
   朱志说,能够一直读书,很不容易!如今,时间多了,可以多读点书了。
   田叶说,是啊!书是精神养料,如像人要吃饭一样,人每天都要吃饭,每天也该读点书,多读书,人才活得充实!这些,你比我懂,我就不在孔老夫子面前卖文章了!往后,多联系吧!
   放下电话,朱志心里很不平静。心想,如果,田叶多读几年书,说不准,她会实现她年轻时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可惜,生活环境束缚了她的手脚,使她失去了学习写作的机会!不过,如果爱书的人,都成为作家的话,作家就不稀奇了,文学也就没有用处了。生活中,毕竟写书的人少,读书的人多。
   想到这儿,朱志觉得,人一生总会有一两种喜好,譬如写作、绘画、唱歌、跳舞,而读书,就是田叶的喜好。
  
   底线
   一天早晨,朱志刚从河边散步回来,便有人按他家的门铃。朱志折转身走到门旁,问,谁呀?
   朱先生,我是田叶。门外的人说。
   一听是田叶,朱志忙拉开门,说,稀客、稀客,快请进吧!
   先生是否觉得我太唐突了?
   哪里、哪里?屋里坐,我不是也去过你那儿吗?老来,就该多走动走动,相互聊聊,有好处!
   朱志喊田叶坐下后,田叶告诉朱志,她到附近去找一位同学,同学上街去了,过一会才回来,她便顺道来朱志这儿,看看朱志在不在家?
   朱志听后,说,你在这儿呆一会,再去找你同学也不迟。
   朱先生,不瞒你说,我在外边的时间太长,能走动的地方也不多。我刚才去找的那人,是我小学时的同学,我能去的地方,也就是她那儿。
   朱志告诉田叶,以后你也可以常来我这儿。
   男女之间,总有点不便吧?你老伴会不会多心?
   我的朋友很多,男女都有,有同学,有文友,如果你来找我,我老伴问你,就说我们是文友!
   我早就想来,怕引起麻烦,一直不敢来,既然是这样,那就不怕了!刚才,我都想了好半天,才按你的门铃哩!
   朱志听后,觉得田叶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多数老年人都比较传统,觉得男女授受不亲,生怕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好在自己的老伴,很不干涉自己与别人来往。想着,他告诉田叶,我们是多年的书友,你啥时想来,都行。
   田叶说,这样,当然好,可有些老年人,越老心眼越小,惹不得!以后要是碰到你老伴,我就说,我们是书友吧!
   朱志说,当然可以,都是老年人了,莫非还有风花雪月的故事不成?
   这也倒未必,有的人,老了,依然有故事,叫人不得不生疑。
   田叶的话刚说完,门外传来开门声,朱志知道是他老伴回来了。
   朱志的老伴进门后,先看了田叶一眼,然后,说了声,您好!
   田叶忙招呼道,嫂子,我是朱先生的书友,我们经常在图书馆看报刊,今天,我去找人,没找到,路过你们这儿,顺道看看朱先生。
   朱志的老伴说,欢迎,欢迎!你们聊吧!
   田叶说了她最近读书的事,而后,便起身告辞。
   朱志老伴说,大妹子,就在这儿吃饭吧,我马上就做饭了。
   田叶说,我还要去附近找人,谢谢了。嫂子,我走啦!说完,便走了。
   田叶走后,朱志老伴问,啥叫书友?
   朱志告诉老伴,在图书馆借书时认识的。喜欢读书的人,不是书友吗?其实,在一起,也就讲讲读书的事!人家来到门上,我也是和尚的脑袋——没法(发)。
   朱志的老伴又问,是你告诉她住址吗?
   一个招呼一个,来家里闲,本来是句口水话,可她却真找上门来了。
   朱志的老伴说,可不能沾花惹草啊!
   花什么花,都是晒了六十几年的干木瓜了!
   不管咋说,男女交往,总该有底线!朱志老伴一脸严肃地说。
  
   分寸
   没多久,朱志又写了一篇田叶喜爱读书的短文,那篇短文在当地报纸副刊发表后,朱志在电脑前读着,他老伴走进书房来,问道,老头,你在读啥?
   朱志转身告诉老伴,报纸发了我的一篇文章,我看看编辑改了哪些地方?
   田叶是谁?你干嘛为她吹喇叭?朱志老伴看了一会后,问道。
   朱志忙对老伴说,田叶就是上次来我们家那个老奶,她相当爱读书,藏书两千多册,比我的书还多,她文化不高,一辈子喜欢读书,不简单!
   写倒是可以,肚里可不能有花花肠子,你要是打人家的主意,我可不饶你!老伴说着,伸出右手用食指戳了一下朱志的脑门。
   朱志说,四十多年的夫妻了,你对我还不放心?
   如今,不少人都变了,我怕你也变了!
   咋可能?你给我十个胆子我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正说着,电话铃响了。朱志想,准是田叶的电话。他便忙起身去接电话。
   电话是文友老杨打来的。他说,刚读了你的大作,写得有味道,田叶是谁?真有其人吗?还是你编出来的?
   朱志告诉老杨,真有其人,是在图书馆认识的。我写的全是事实,半点都没编,我觉得,像她这样的人,如今很少见了,单凭藏书两千多册,就值得一书!一个工人,把积蓄都用来买书,容易吗?
   老杨感叹道,确实不容易,该写、该写,不过,千万别生出新故事来?
   朱志问,今天是咋了?我老伴警告我,你也打敲边鼓,我真有你们想的那么可怕吗?都奔古稀的人了,想花心,也没底气了!
   我是给你提个醒,闹出潮湿气来,脸上不光彩!老杨说。

共 1070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缘深缘浅原如梦,絮言絮语续半生。老态龙钟的朱志在偶然的机会找到了图书馆邂逅相识的初恋情人,有共同的爱好,他们相谈依然甚欢,不禁感慨颇深,连连写了两篇文章叙述旧事新情,老伴不免生疑。以后相会,朱志就拉了单身的老杨作陪,免得惹是非。谁知,来来往往中,朱志竟不自觉成了二人的红娘,成就了一段黄昏恋。有些事情好像早已注定,爱之链之伤之无情,缘之空之散之无形。小说语言功底深厚,故事情节娓娓道来,人物形象生动自然,小说结尾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欣赏学习,推荐赏阅!【编辑:老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土        2017-07-23 15:56:19
  问好老师,祝您写作愉快!
老土祝您写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彭怀仁        2017-07-23 16:15:37
  谢谢编辑老师厚爱。
2 楼        文友:老土        2017-07-23 15:57:55
  为了遵守江山文学排版原则,现将原文文尾作者简介附录如下:彭怀仁,白族,云南大理市人,云南省作协会员。至今,已在《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300多种报刊发表小说701篇,发表散文、随笔1,138篇。有多篇作品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读者》、《作家文摘》等报刊转载,著有小小说集《献丑》。入编2011年陈勇著《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
老土祝您写作愉快!
3 楼        文友:彭怀仁        2017-07-23 16:14:22
  谢谢编辑老师如此认真阅读,剖析入骨三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