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怡然情满故山丘(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怡然情满故山丘(散文) ——江华的故乡情


作者:爬满青藤的小屋 布衣,26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01发表时间:2017-07-24 20:44:27
摘要:今年8月1日是江华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作为江华故乡的人们,我们怀看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江华同志的光辉业绩,表达我们对江华同志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牢记过去,不忘历史,珍惜今天,奋力前行!——题记

【柳岸】怡然情满故山丘(散文) 近日,江华同志在北京原住处的遗物回归故里,我有幸参加了遗物的整理归档工作,睹物思人,江华同志仿佛又回到了家乡,和家乡人民在一起。
   江华,乳名香麟,学名虞上聪,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特别法庭庭长,主持了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名主犯的审判。1907年8月1日,生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他18岁时离开家乡参加革命,转战全国各地,40年未回过家乡,也没有在家乡工作过,但是,他对家乡一丝一毫也没有淡忘。不管是在烽火纷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经济建设的和平时期;不管是普通一兵,还是身居高位,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江华四次回到家乡,用战略的眼光对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耄耋之年,仍不遗余力地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贡献力量。
  
   (一)改名江华:“这个名字表示我不管死在哪里都是江华人。”
   江华一生用了五个名字:乳名香麟,学名虞上聪,化名黄琳、黄春圃,1938年8月又改名江华。而江华这名字,还是毛泽东改的呢!
   1938年8月,江华接到了军委调他到前线工作的通知。到前方去,直接投入抗日战场的愿望将得以实现,江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啊。
   就要离开延安了,他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起在延安的战斗岁月,每一件事都历历在目,战斗的情谊,同志的关心和帮助,让人难以忘怀。但是,一想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还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他心中就会升起一股怒火,这更加坚定了他上前线杀敌报国的决心。
   临行之前的一个晚上,江华去请示毛泽东。他来到毛泽东的窑洞前,见他房间的灯还亮着,警卫员报告后,毛泽东请他进了房间。江华走进窑洞,只见毛泽东正在灯下奋笔疾书,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这么晚了,主席还在工作!
   他轻轻地叫了一声:“主席!”
   毛泽东停下笔,回过头来,“哦,是春圃啊!”毛泽东说,“听说你要去前线,组织上安排好了没有?”
   江华答道:“已经安排好了,我过几天就启程,今天来是特意向主席道别的。”
   毛泽东递给江华一支烟,自己燃起一支,深吸一口:“一定要上前线吗?就留在延安工作不行么?”毛泽东挽留道。
   江华挠了挠头,笑了笑:“在机关工作一要会写,二要会说,这些都不是我的强项。主席,我还是去前线工作好。”
   毛泽东关切地问:“准备工作做好了吗?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带的,像地图啦,红蓝铅笔啦,这里没有,可以去西安买些嘛。”
   停了一会,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战火烽烟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啊!”
   江华看到墙上挂了一个望远镜,并对毛泽东说:“主席,能不能把您的望远镜借给我,我想带到山东去。”
   毛泽东哈哈笑了起来:“你打我的望远镜主意?现在还不能给你,我还要准备在陕北打游击用哟!”
   江华听毛泽东这样说,深感毛泽东考虑问题的全面。是的,在他的印象中,毛泽东总是从好坏两个方面考虑问题,随时准备对付最坏、最困难的局面。后来,毛泽东这句话竟应验了。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他的望远镜果真派上了用场。
   “我去敌后工作,用现在名字可能不太方便,请主席帮我改个名字吧。”江华说。
   毛泽东想了想,问:“你老家是哪里的?”
   “湖南江华县的。”他答道。
   “好嘛!那你就叫江华吧。用县名作人名,永远不忘家乡,不忘家乡人民。”
   江华笑着说:“还是主席想得好。”
   江华的这次改名,后来还有一个小插曲。那是1940年在延安的一次由刘少奇主持的会议上,江华的名字报上去后,许多人发出疑问:“江华是谁?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毛泽东故作神秘地说:“其实他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人。”
   望着大家急不可耐的样子,毛泽东揭开了谜底,将江华名字的由来和演变讲给大家听。“原来就是延安城防司令部政委、中央军委四局局长黄春圃呀!”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就这样,自1938年8月奔赴抗战前线,江华一直使用这个名字。后来人到晚年,在回忆这件事时,他深情地说:“改名江华,其中寄托着我对家乡深深的怀念。这个名字表示我不管死在哪里都是江华人。”
  
   (二)四次回乡:“怡然情满故山丘”
   1965年7月10日,经请示毛泽东主席同意,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江华偕夫人,从杭州送越南胡志明主席到广西南宁后,途经桂林、钟山,特地回到了阔别近40年的家乡。
   双亲已永诀,将军百战归。父母相继去世,他都因战事未能送别,这是江华一生的憾事。家乡之行对江华来说,不仅是探亲,更是了解农村,了解基层的机会。他视察了水口、涛圩、大石桥等地后,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关于执行党的政策问题;二是抓好粮食生产问题;三是学会两手抓,工农业齐头并进问题;四是关于农民的粮食管理问题。在谈到粮食方面时,他说:“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啊,要想办法多产粮。”接着,他提出了具体措施,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种植绿肥(红花草籽和蓝花草籽)。于是,在他的建议下,江华瑶族自治县与浙江省用粮食换草籽,共调集了10万斤草籽种,还从浙江请来技术人员作指导。从此以后,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力种植红花草籽和蓝花草籽,土壤得到改善,粮食稳步增长。
   他看到县城水口在一个狭长的山沟里,就对陪同的县领导说:“县城在大瑶山里,没有发展前景啊。”当有人说:“我们是瑶族自治县。”他反问道:“县城搬迁了就不是瑶族自治县?就要在水口这大山里才算是瑶族自治县?搬与不搬,哪头有利?”他嘱咐县领导要三思而行。
   这次回来,他在鹧鸪塘村住了3个晚上。
   1982年3月3日,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江华,在广西处理完“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后,第二次回到家乡。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副省长刘亚南、零陵地委书记邓有志及县领导前去迎接他。在水口,江华对毛致用说:“水口这地方像一条狗舌子。县城在这里太偏僻,太闭塞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县城的建设都不利。从改革开放的今天来看,这就更不行了。”沉思片刻,他又说:“沱江地理位置不错,地处两河交汇点,土地平旷,而且还是老县城,基础较好。如果把县城迁回沱江,在交通和区位上都有明显优势啊!”听着江华入情入理的分析,毛致用濒濒点头。
   第二天早餐后,江华又对毛致用、邓有志说:“要把县城搬迁到沱江。”毛致用说:“我们湖南有100多个县,每个县挤出10多万元,就有1000多万元,江华县城就可以搬迁了。”他紧紧握住地、县领导的手说:“要尽快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写报告,县城搬迁越早越好,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啊。下次回来我就不用到水口了。”
   在江华的督促和关心下,1984年6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了江华县城从水口迁至沱江的请示。一年后順利实现搬迁,一座新城在沱江拔地而起。
   1985年11月25日,是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的日子。江华接到家乡的邀请涵后,携夫人朱浔、长子虞大江、次子江小华及秘书张唯,提前两天赶回家乡参加县庆活动。
   23日,江华等回到了县城沱江。他看到一栋栋崭新的楼房,一条条宽敞的街道,心不由主的闭上眼,轻轻的呼吸。他深情地说:“又有几年没闻到家乡的气息了,这空气中都迷漫着牛屎的香味呢!”他爽朗的笑声好远都能听到。
   25日,在庆祝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大会上,江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祝愿家乡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
   江华是个贫困县,乡村还没通电。当地领导考虑到江华这次回来要在家里住几晚,已近80高龄了,眼睛又不太方便,就安排用柴油机发电,安装了6盏电灯。他知道这事后,提出了严肃批评。要求当地政府不要专为他家装电灯,已经装好的要马上撤除,不然就不回老家住了。他对陪同的同志说:“我回来是个普通老百姓,群众点煤油灯,我不能搞特殊。我从北京带回了四盏马灯,你买两斤煤油,晚上点马灯照明就可以了。”原来,江华早已嘱托秘书想法子在北京郊外一家商店里买到了四盏马灯回家备用。
   11月27日,江华及家人,带着四盏马灯回到了村里。在回家之前,江华特别问到家里的电灯撤了没有,得知已经撤除了才动身。江华对陪同的县领导说:“我回来不能搞特殊化,不能搞脱离群众的事。鹧鸪塘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今天你陪我回家看看是可以,晚上就不用陪我了,我找些家人聚聚。”
   傍晚,鹧鸪塘村的男女老少们,听说江华要住在家里,等着要去看望他。堂屋里四盏马灯齐亮,映照着一张张欢乐的笑脸。江华坐在一盏马灯旁与乡亲们拉家常,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并和他们幸福地谈起了过去的一些事情。他说:“我13岁就外出求学,后来又搞了几十年的革命,打了很多的仗,吃了很多的苦,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都经过……现在日子好了,粮食有吃了,要想办法把村里的水、电、路搞好。”他的侄子说:“我们正在筹集资金,准备明年通电,路和水的问题村里也有规划。”“哪好啊!村里搞什么事都只靠上面扶持,那是不对的,要自力更生。”他接着说:“县、区、乡领导听说我回来,专为我家里安了电灯,撤了我才回来的,如果不撤,今天晚上我们就不能坐在一起了。”
   已是深夜12点多钟了,还有一部分乡亲不愿意回家休息,江华只好亲自劝说。侄子要安排他睡在自己新装修的房间里,江华说:“我还是睡母亲生我、养我的那间房吧!”
   这次返乡,他在家里住了两个晚上,还带着家人到祖坟上祭奠,要他们永远记住自己的根。
   江华身在北京,却时刻关注着家乡的经济建设。如何发展家乡的经济是他一直在深思的问题。
   1988年1月,江华考察了粤北山区的连南、连山等少数民族地区后,又回到家里住了三晚。当他了解到家乡的烟叶久负盛名时,感慨地说:“自古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得把我们深山瑶家有好姑娘这个消息放出去啊。瑶山的烟是好,外面的小伙子不知道,可怎么嫁呢?”他风趣的话语逗得大家笑了起来。他继续说:“我们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想办法建个烟厂吧,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我们的好姑娘往外面嫁了!”
   随后,他去家乡盛产烟叶的涛墟区八田洞,向当地农民详细了解烟叶的长势、产量、销量以及发展前景。大家听说准备在家乡建烟厂,都咧开嘴笑了。
   回到县城,江华欣然题写了“江华烟厂”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并说:“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抓紧办好!”在江华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1991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设江华烟厂。不久,江华烟厂很快建成投产,成为全县民族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每年上缴利税1000多万元,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江华不仅关心家乡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对家乡的教育事业也倾注了心血。他每次回来总要到母校去看看,并多次从存款和稿费中拿出钱来,帮助家乡办学,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这次回来他又特意到母校(现江华二中)看望师生。当他走进古朴而整洁的校园时,校园立即欢腾起来了。学校领导迎了上来:“江老,您先到会议室休息一会吧!”校长上前一步说道。“不用啦,我们就这样边走边看。我是学生,你是校长啊!”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就这样,他们边走边谈,谈过去的事,谈二中未来的发展。在谈到家乡的教育时,江华说:“没有教育就没有现代化,我们要把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抓紧普及小学教育,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在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上要舍得出投入。要发动全社会办教育,但不能采取强行摊派的办法加重农民负担。要在全县形成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抓教育与抓经济同样重要,教育不发展,经济也上不去,要通过发展教育来推动经济和其它事业的发展。”听着江华语重心长的话语,大家倍受鼓舞。
   在运动场上,江华稳步地走着,全然不像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人。他有些自豪地说:“当年我参加井冈山斗争、土地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还笑着跺跺脚:“就是因为小时天天光着脚走路,所以才有了这双铁脚板。”
   接着,江华来到教学楼前,看见初一年级57班正在上自习课。于是,他走进教室,在一个学生让出来的位置上坐了下来。陪同人员都站在教室外面等候。大家知道,这是一个老人在母校寻找昨日的记忆,是对母校的深深眷恋。身边的学生好奇地看着这位年过八十的老人。他风趣的说:“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校友江华同学呢。”随即,身边围拢一群孩子,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年龄的校友,兴高采烈地笑着问着。
   “江爷爷,您是哪年毕业的呀?”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同学问道。

共 616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江华,他生前对家乡人民的情怀。江华同志在年轻时代即投身于革命事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放弃了远离战场硝烟,比较安逸的后方机关工作,主动请缨去前线,实现自己上前线杀敌报国的梦想,毛主席听说了很高兴,还给他改了名字江华,从此,他牢记主席嘱托,不忘自己是江华人,解放后,曾四次回到家乡,为改善家乡的面貌和让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捐钱捐物,帮助家乡人民生活现状,回到家乡,他总是以一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不搞特殊化,和群众同吃同住,促膝谈心,打成一片,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在自己的母校,他以一个老校友的身份和学生们讲自己过去的经历,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在安排自己的后事上,更是体现出一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令人高山仰止。散文通过叙述江华同志对家乡的情怀,描述出一位老革命的对家乡人民的热爱之情,一桩桩感人的故事,闪动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他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在反腐倡廉的今天,读到这样的故事,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散文平淡之中见真情,故事感人,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很有教育意义!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7-07-24 20:45:13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夏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7-07-24 20:51:25
  在反腐倡廉的今天,这篇文章更有着特殊意义!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7-07-24 20:52:06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老百        2017-07-24 21:03:01
  [江华名人故事]江华同志与“神州瑶都”的依依情结_永州_athunan.com http://www.athunan.com/yongzhou/870635.html />   原文作者:李荣喜,目前在江山注册名“爬满青藤的小屋”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5 楼        文友:爬满青藤的小屋        2017-07-24 21:27:52
  @【社长】刘柳琴 @【执社】老百 感谢社长和执社编发我的习作。
   江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段革命家,我党党务工作和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我距江华同志的故居只有42公里,我多次瞻仰他的故居,也多次拜谒他的墓园,每去一次都深受教育。
6 楼        文友:爬满青藤的小屋        2017-07-24 21:29:44
  今年8月1日是江华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作为江华故乡的人们,我们怀看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江华同志的光辉业绩,表达我们对江华同志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牢记过去,不忘历史,珍惜今天,奋力前行!
7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7-07-24 22:27:46
  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幸福的生活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