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收获】风箱(散文)
记忆里总有那些挥之不去的旋律,虽然已时过境迁,但印象却不曾衰减,往事依然清晰如故。风箱和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显得格格不入,即使在当代的新农村也早已不见了踪影。风箱的远去,不仅仅是农耕文明与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真实反映。风箱作为验证社会进步的标签,已经深深地印在特定时代人的心里,那是一份永不消退的情感,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化。
在上世纪的农村,风箱可是做饭时必须用到的宝贝,它的作用和鼓风机是一样的,都是为灶膛里的火助风。在电力事业不是很发达的那些年里,风箱的作用不可小觑,如果没有它,人们的基本生活根本无法保障。从我记事起,家里的风箱一直没换过,也没出现毛病,可见那时的加工制造技艺有多么的精湛。我对风箱很熟悉,也很有感情。小小的年纪,我便懂得每一口香甜的饭菜究竟是怎么来的?每当听到风箱的“吧嗒、吧嗒”的响声时,我的心里总会充满蜜糖般的甜。
每年扫舍时,父亲会将风箱从灶台旁的犄角旮旯里搬出来,而我总会紧紧盯着每一个与风箱亲密接触的机会。我和父亲一起将风箱抬到后院里,并拿来扫把,清扫掉风箱上的尘土。风箱的外型呈长方形状,很普通、很平凡,没有任何的特色,长方形身子的下部中央有一块小舌头,这里是与灶台的进风口相连的地方,那块小舌头是用来导风和挡风的。父亲揭开了风箱的上盖,再看内里造型。只见一根长长的木棍横插在风箱的正中央,一端带有烧火时紧握的木手柄,另一端连着一块木板,木板上用钉子订了厚厚的一层软塑料。这块木板就是风箱的精髓所在,那些塑料是为了增加密闭性,是用来积聚风的。正前方以及正后方均有一块大点的舌头,这是吸风口。面对如此简单的造型,我在想究竟这一切是怎么实现的?我的疑虑迅速得以验证。我蹲在风箱前,开始用力推手柄,前方吸风口的舌头翘了起来,我能感受到一股股风正在被吸入,手臂旁顿时传来一股风拂过后的凉爽的感觉,风箱身体正下方的导风口的舌头打开,一股风吹了出来;反方向再拉手柄,前方的舌头将吸风口紧紧地遮挡起来,后方的舌头却翘了起来,导风口的舌头再次打开,强劲的风袭来,扬起地面的尘土,一小滩灰尘顿时飘荡在眼前。我一边推拉风箱的手柄,一边看着三块舌头一闭一合的,听着“吧嗒、吧嗒”的声音,心里一阵阵的舒爽。
“别只顾着玩,赶紧干活。”耳边传来父亲的嘱咐,我迅速跑进屋里,端来清水,开始清洗风箱。风箱是家里每顿饭的功臣之一,对于它,我很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父亲笑眯眯地站在一旁,看我认真地清洗风箱。父亲的话再次传来:“真没看出来,洗风箱时还真够仔细的,比洗自己的脸都要认真。”父亲的玩笑话惹得我的脸颊火辣辣的热,这话虽然带着玩笑,但也没错。我洗脸的时候,向来是拿湿毛巾胡乱一抹;有时上学快要迟到了,直接用衣袖简单擦一擦即可。与细心清洗风箱相比,我对自己的身体真的是太粗心了。这也是孩童时代每个小孩的真实心理,对于自己本人不给于过多的照料,而对于身边的一些稀奇玩意,却是费尽思量。而我正处于那个时期。
扫舍时恰逢寒冷的冬季,尽管天寒地冻的,或许是干活足够仔细的缘故,我的额头竟然渗出了一滴滴的汗珠。汗珠越聚越多,而我依然忙着干手里的活,生怕擦了头顶的汗会直接干扰擦洗风箱似的,任由头顶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渗入衣领处。天边飘来一股冷风,周围的温度瞬间降了几度,但我的心依然是火热的。冰冷的水以及阴冷的空气将我的双手冻得通红,但我的心里却不觉得冷,尽管双手已经频临僵硬的状态,可是依然没有干扰我清洗风箱的节奏。我洗的很认真,不放过任何一处污垢,即使已经洗过多次,风箱的里里外外都是一副焕然一新的样子;我依然忙着清洗,好像生怕哪里一旦没洗干净,会对不住为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而天天默默付出的风箱。直到我浑身上下处处传来一股酸痛时,我才停下手里的忙碌,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只见眼前的风箱发出亮闪闪的光芒。我小心抚摸着风箱,心里喜滋滋的,尽管累的腰酸背痛,可内心里的快意却是极其满足的。
我洗风箱时很认真,拉风箱烧火时,依然毫不逊色,好像我的人生价值就是为风箱而生的一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作为贫苦人家的孩子,早早的便懂得一些道理,虽然平日里有过顽皮捣蛋的行为,但心底里也是很懂事的。每每做饭时,没等到母亲令我拉风箱烧火,我已经坐在风箱前,开始准备着。看着母亲在案板边忙忙碌碌的样子,想着我昔日里的胡闹,心里顿时惭愧不已。母亲为整个家庭默默付出,然而却毫无任何的怨怼,我虽然一贯听话,但也有撒欢打滚的时候。看着辛苦劳累的母亲,心里顿时自责不已,只能在做饭时以认真拉风箱来表现,进而补偿昔日里的过错。
那时的我还没学会生火,母亲生起火之后,便将拉风箱的艰巨任务交给我。“烧火”,母亲一声令下,我便鼓起腮帮子开始拉风箱。风箱很重,推的时候,手臂上总有一股强大的反力冲来。一时间,我的瘦小的胳膊关节处顿时有了快要折断或者脱臼的感觉。强大的困难摆在眼前,但我却毫不退缩,将浑身上下的所有劲全部汇集在双手上,用力推着风箱。“吧嗒、吧嗒”的响声不时传来,灶膛里迅速燃起熊熊大火。看着不断蹦跳着的火苗,听着火焰“呼呼呼”的燃烧声,头顶的汗汩汩流淌,我的劲头却更加的足,使劲拉着风箱。
母亲站在案板边忙着切菜,不时回头看看正在拉风箱的我,母亲对我微微一笑,看在她的眼里,却是甜蜜无比。虽然母亲没夸我,但我懂得那个微笑之外的内涵。那是母亲对儿子的爱,也是母亲对儿子的肯定,更是母亲心中对儿子的懂事而表达的欣慰。母亲希望儿子懂事,但面对儿子肆意胡闹时,也不得不违心接受。我曾经多次瞎胡闹,惹得母亲心痛不已,但她依然选择了同意我的瞎闹。这是伟大的母爱所无奈的地方,如今的我懂事了,母亲很高兴,切菜的动作也利索了许多。新鲜的蔬菜在母亲的手里纷纷被切成各种形状,锅里的饭在我的一番努力下,也快熟了。
母亲手握铁勺,开始炒菜。我拉着风箱,母亲坐在我的身旁,香喷喷的美味扑鼻而来,馋得我直流口水,但我依然坚持拉风箱。母亲面对我的乖巧,将炒好的菜直接夹起一筷子,示意我长大嘴巴。我刚刚张开嘴,一股黏黏的酣水顿时顺着嘴巴流淌下来。母亲微微一笑,为我擦去嘴角的酣水;再炒另外一道菜。我咀嚼着美味的菜肴,心里高兴极了,本来已经濒临散架的胳膊肘立即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拉了小半天的风箱,浑身上下产生的疲惫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吧嗒、吧嗒”的风箱声、灶膛里的火焰声、香油的吱吱声以及母亲的亲切问候在我的耳旁不时响起,那如同一抹润心的甜蜜时刻滋润着我的心房。即使拉风箱时,再苦再累,我也有永远用不完的力量。
后来,国家的电力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家里也有了鼓风机,风箱的作用便小了许多,但它依然有用。由于鼓风机的风力太大,刚生的小火很容易被吹灭,因而生火时,往往先拉风箱;等火势渐渐旺了,再开鼓风机烧。如果遇到停电的话,风箱再次被派上用场。耳边听着“吧嗒、吧嗒”的响声,脑海里想着往昔岁月里的甜蜜往事,我的心里顿时美滋滋的。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厨房也被彻底地革命了。电冰箱、电饭煲、电磁炉、高压锅、微波炉等现代化的高科技产物陆续漂洋过海来到平头百姓的身旁,我们的生活水平真正提高了,厨房的环境也变得亮堂堂的,再也没有往日里烧火时被呛得满脸是灰的情景,更不会再拉风箱了,就连厨房顶的袅袅炊烟也成为永远的回忆。家里的风箱还在,只是再也没用过。即使停电时,母亲也直接用煤气灶,风箱显得毫无作用,但母亲一直舍不得扔掉它。我也舍不得,因为它的身上布满了我童真年代的手印。它不但见证了我的成长,同时也验证了时代的进步。
风箱,看其外表毫不起眼,没有任何的美观可言,但它却是农耕时代的伟大文明,也是时代进步无法抹去的一道痕迹,那道痕迹已经化作一抹浓浓的乡情,印在我的心里。风箱如同储备珍惜财富的“百宝箱”,它将那些甜蜜往昔全部收集起来,构成了风箱里的乡愁:既有严父慈母的关怀,也有难忘的青葱岁月,还有最动听的“吧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