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果老福地话两当

编辑推荐 果老福地话两当


作者:老娄 举人,421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81发表时间:2017-07-28 16:48:09
摘要: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北靠天水,西邻徽县,东南二面与陕西宝鸡、汉中相连。两当县素有“秦陇之捍蔽、巴蜀之噤喉”之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园林县城、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深呼吸小城称号。

果老福地话两当 两当县隶属于甘肃陇南,因境内有两当河而得名。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北靠天水,西邻徽县,东南两面与陕西宝鸡、汉中相连。两当县素有“秦陇之捍蔽、巴蜀之噤喉”之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园林县城、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深呼吸小城称号。
   两当上古为《禹贡》雍州之地。春秋战国,为氐、羌居地。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置故道县,辖今甘肃两当、陕西凤县全境及留坝大部,属汉中郡。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故道县属陇西郡。西汉,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1年),于广汉西置武都郡,故道县改属武都郡,原辖地分为河池、故道二县地。境内栈道山路通蜀地汉中,汉高祖袭雍王引兵出故道,大败章邯于陈仓,时称其运兵之道为故道,为通陕入川的古栈道之一。汉孺子婴初始元年(8年),王莽代汉,改武都郡为乐平郡,改故道县为善治县,属乐平郡。东汉,复武都郡故道县。东晋,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略阳清水氐杨茂搜据仇池(今西和县境内),建仇池国,故道县为其所辖。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474年),改“故”为“固”,设固道郡,领两当、广化二县。两当县名始见于史籍。
   两当县全县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约85公里,土地总面积为1408.73平方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呈马蹄形,平均海拔约1400米,最高海拔2738米,最低海拔773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差异显著。冬季干冷而无严寒,夏季湿热而无酷暑。温差较大,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11℃,年日照2000小时左右,≥0℃积温4241.2℃,≥10℃活动积温3649.4℃,降雨量600-700毫米,山区稍多,无霜期190天左右。气候纬度地带性差异显著,中部浅山丘陵地带海拔较低,年降水量700毫米,无霜期195天,日照条件较好。南、北部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阴湿,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平均气温8℃左右,无霜期160天,南部中山地区光温条件次于中部,但旱涝灾害较多。
   两当县境内有一江七河八大水系,主要河流有嘉陵江、红崖河、两当河、红河、云屏河、温江河、广金坝河、永宁河和管江河,年径流量3377.2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114003.6万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为22932.4立方米。地表自产水33772.6万立方米,若按分区域计算,北部山区水资源为13856.27万立方米,占41.02%;中部为11241.56万立方米,占33.29%;南部山区为8674.76万立方米,占25.69%。森林面积149万亩,森林覆盖率79.9%,植被覆盖率89%,常见乔木树种47科102种,有侧柏、油松、华山松、云杉、冷杉、红桦、白桦、栓皮栎、落叶松、枫杨等;还有红豆杉、三尖杉、七叶树、乌桕、铁星杉、紫荆、紫昙、白皮松、秦崔冷杉等珍稀树种;是亚洲最大的白皮松种植基地。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有扭角羚、白唇鹿、毛冠鹿、大鲵(俗称“娃娃鱼”)、红腹锦鸡、虹雉、蓝马鸡、雪鸡、云豹、猞猁、金猫、羚等。
   两当县已探明的矿点有31处,矿产种类有铅、锌、铁、金、银、汞、铜、煤、石灰石、大理石、陶土等10余种。已开发利用的有煤、铁、金、陶土和大理石等6个矿种。
   2012年,两当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向公众开放。出版了《两当史话》《两当民歌集成》《两当古诗词选集》。组团参加了陇南市七运会,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2013年,两当县全民健身中心、博物馆建成投用,承办了果老杯全国业余围棋象棋邀请赛。
   两当兵变纪念馆位于两当县广香东路西侧,是两当兵变部队的集结地。两当兵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唯一在西北地区发生的一次武装兵变,也是在甘肃发动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这次兵变发生于1932年4月,由习仲勋等人在甘肃省两当县发动。兵变失败后,起义部队200余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
   云屏三峡自然风景区位于两当县城南25公里。景区内有一寺一庵二门三峡四洞五崖等景点最为突出。一寺为云屏寺;一庵为西姑庵;三峡为土地峡、观音峡、西姑峡;四洞为龙洞、狗头洞、黄崖洞和水帘洞。五崖为姊妹崖、棒棒崖、鸡公崖、尖嘴崖和蜡烛崖。
   两当号子是两当民歌中的一个独特种类,自古拥有“陇南乐府”的称号。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深山林区的站儿巷镇、云屏乡、泰山乡、广金等乡镇,是人们传递情感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两当号子曲调优美高亢,音域宽广,节奏明快,粗犷而极富变化,有原始遗风。从古到今一直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两当号子的曲调主要有羽、徵、商三种调式,不同的曲调表达不同的情感。曲体结构流行的有一段体、两段体和三段体,其旋律幅度跳跃较大,演唱时的表现力丰富而又强烈。有《大唢呐号子》《画眉鸟儿跳架上》《大鸡公号子》《生鸡公号子》《箱夫子歌》等曲目。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是甘肃省两当县人,生活在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民间俗称张果老,因其“晦乡里以自神”,正史对其籍贯记载模糊。张果早年在两当登真洞修行,后隐中条山,往来晋汾间。时人传其有长生之术,自云已数百岁。武则天时,遣使召之,诈死不起。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令中书舍人徐峤带玺书礼请,再次诈死,待其苏醒后,又固请。无奈之下,到达东都洛阳,住集贤院,肩舆迎入宫。玄宗亲问修道及神仙之事,所谈内容秘而不传。息气发功,数月不食,能饮美酒。玄宗视为神人,命以玉真公主为妻,不受诏,恳求还山隐居。宣宗敕曰:“张果先生,游方外者也。跡先高尚,深入窈冥。是辉光尘,应召城阙。莫详甲子之数,且谓羲皇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宗极。”擢其为银青光大夫,号通玄先生,赐帛300匹,给扶侍二人,至恒山蒲吾县(今河北平山县云南)。不久卒。玄宗命在其居处立栖霞观,以志纪念。张果著有《阴符经玄解》一书。
   云屏灵官峡张果老登真洞距县城东12公里的鸑鷟山灵官峡,以唐代八仙之一的张果修行的登真洞,俗称张果老洞,既是人文景观,又是自然景观,长假期间游人如织,与著名作家杜鹏程的美文《夜走灵官峡》所描写的两当灵官峡,一同闻名于世。
   据《两当史话》记载,云屏寺建于唐天宝中年,是大唐帝国自玄奘从印度取经到中原后,大兴佛教之风时所建造的,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云屏寺山门处一棵古老的银杏树,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在公元765年,安禄山金戈铁马攻破长安,李氏王朝危在旦夕,唐明皇面临着江山与美人的痛苦抉择,携杨玉环南逃成都,途中在马嵬坡兵变,玉环自缢,唐明皇心碎力竭,夜宿云屏寺,将爬山时折来作手杖用的银杏树枝插在了山门前,即有了这棵古树。
   当地传说在清朝末年,有一天,远在皇宫的咸丰皇帝突然咳血不止。经过太医们的会诊,认为要用秦岭南坡生长的灵芝为药引,才能治愈。皇帝就命人在土地峡南山采走了九棵灵芝草。老百姓们发现,在采走灵芝的当日黄昏,土地峡北口骆驼巷百年土地庙突然自焚,大火之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从此以后,这个地方瘟疫遍地,家禽难生,草木不荣。百姓不堪此苦,纷纷背井离乡。后来咸丰驾崩,百姓受太白山道长的点化,在峡口重建土地庙,生灵才得以安生,故此峡叫土地峡。远远看上去,土地峡内怪石突兀、险象环生,虽是无土石山,但山上却有大片的珍稀树种白皮松林,并时有猿猴出没。
   《两当史话》还记载,在远古时代,洪水和猛兽乃人类的天敌,而土地峡一带却是富庶之地。忽一日,一白须老人手持拐杖,四处游说告诉土地峡沿河两岸的人赶快搬迁,不日将有灭顶之灾。但人们将信将疑,更重要的是离不开这块生身养命的故土,终于有一天早上,大雨如注洪水泛滥,随着水位的不断升高,人们逐渐聚到了一孤峰高地上,但水位仍在不停地上涨,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这位白须老人又出现了,他将手杖一扔,随即,这只手杖就变成了一座临空而起的木桥,人们顺着这座桥退到了河对岸更高的山上,才避免了这场灾难。惊慌失措的人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有人说这是土地神显灵。为了纪念土地神的救民功德,百姓们就在山崖下的岩洞旁依山修起了土地庙,并在当时人们逃难时的木桥原址上修起了土地桥,砍来了形如手杖的树枝,用纸剪成胡须状挂在树上山上。这就有了后来的“土地高桥空中悬”之说,与今天的土地白松共为当地奇观。
   沿着云屏河向南数里,便进入了云屏三峡中第二峡--观音峡。观音峡因悬崖上有一大石窟内塑观音菩萨像而得名。峡长约三公里,两岸千仞绝壁,枯松倒挂,飞湍瀑流,具有一夫当关万夫不开之势。在观音峡中,典故、传说比比皆是,古栈道遗痕,观音窟、手扒崖、鬼门关、打儿石、癸星楼、黑水县、狗头洞等都为观音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天门锁云”是两当的八景之一。在两当县志中历代知县对观音峡中的天门锁云景色都留有赞叹之辞。相传在北宋年间,朝纲不振,民不聊生,饥民并起为盗,梁山好汉群龙无首,九天玄女从此天门下凡,在山东郓城一古刹中托梦于宋江,并授以三卷无字天书和枣核三枚,让他统领梁山义军,上逼朝廷,下统江湖,替天行道。
   位于店子村站广路边的“望夫石”,至今还留传着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据传说在秦始皇筑长城时,本地男丁全部应征服劳役,其中有一刚度过新婚之夜的新郎也被征召而去。在繁重的劳作中,新郎努力工作渴望早日完工回家。新娘也是天天早晚立在家门外路旁的石头上翘首以待,盼望夫君早日回家。过了二十多年,这位当年的新郎终于完成了规定的劳工,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能够看见家乡的远山之巅,但此时却再也没有力气迈动双脚了,化作了一尊遥望故乡的巨石。
   位于西沟峡后边的“菇草庵”,据说也与唐明皇有关。传说唐明皇在“安史之乱”后,逃往陪都成都,待叛乱平定后,又携后宫人等取道陕南途经此地前往长安,其时明皇身边有一爱妃梅氏,深得明皇宠爱,但当时战火纷飞,兵荒马乱,到处都是血腥的杀戮,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梅妃,已厌倦了尘世的喧嚣,当行至今日西姑庵附近时,竟被此间的绝妙山水所迷恋,毅然削发为尼,结草为庵,明皇虽苦苦相劝仍无济于事。为了表达对梅妃的爱恋深情,唐明皇诏令地方州县官府大兴土木,开山凿窟建造寺院,即被后人称为九塔三院。
   两当名优特产有狼牙蜜、架豆王(芸豆)、烤烟、山野菜、黄羊、獭兔、中药材、核桃、黑木耳、银杏、蕨菜、香菇、猕猴桃、板栗、七里香等。

共 42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如果不是因为“两当号子”,我几乎都忘记了中国甘肃陇南地区还有一个两当县。“两当号子”是两当汉族民歌中的一个独特种类,自古拥有“陇南乐府”的称号。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深山林区的站儿巷、云屏、泰山、广金等乡镇。“两当号子”曲调优美高亢,音域宽广,节奏明快,粗犷而极富变化,犹如咆哮的江河,飒爽的林涛,抑扬顿挫有致,歌者舞之,听者蹈之,犹有原始遗风。属于甘肃省两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两当号子有“花号子”和“排号子”两种: “花号子”曲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跳跃的幅度大,音调变化多,没有唱词,只有“咦、哟、哎、咳、啊、嗬、呀”等虚词,在民间演唱的曲目较多。“花号子”又可分为“唢呐号子”和“鸡公号子”两种。两当号子中的“排号子”一般有唱词,其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的,曲调比“花号子”要低一些,旋律幅度的跳跃变化较小,也是当地最为普及的号子曲目之一。“排号子”可分为“拉箱号子”和“山歌套号子”两种形式,一般都和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7-28 17:48:06
  甘肃省两当县曾因“两当号子”而闻名全国,今天又会因为她是张果老的故乡而使读者耳目一新。欣赏了,问候老娄。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