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复辅(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复辅(赏析)


作者:玉峡耕牛 秀才,136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28发表时间:2017-07-29 11:54:32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复辅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着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详解: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白话:事物处于平衡、安宁与和谐的状态时,容易持守、把握和掌控。事物的问题还未现出迹象、还未萌芽时,易图谋、好策划、应对起来也轻松。事物虽已经成形但还处在脆弱而不成熟、不刚强时,容易折断、破碎,易被消灭。事物虽已经有了雏形、有点架势但还比较微弱还没真正形成气候时,容易解散和消除影响。
   阐述:安,安定,先安才能定,不安则一切尚处在不确定中,自然什么也定不了;安静,只有内心安稳了,肢体的动作才会静下来。安,是指各种力量处于微妙平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状态。持,把持、掌控。兆,征兆、预兆,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其未兆,意思是感觉到有问题了,但不明显,还未露出端倪、还未显出迹象。谋,商量、策划。脆,是指新生的、刚刚有些雏形,尚稚嫩,有形而无质。泮,消融、分解。微,势微,尚未成势,有形而无势。其安、其未兆,是指事物处于无的阶段,此时如果未雨绸缪,固本强基,治未病之病,相对轻松,成本最小,代价最低,最易成功。其脆、其微,是指事物处于有的阶段,属于治小病,此时如果防微杜渐、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尽管要费些周章,耗点气力,但成本和代价尚可以接受。总之,从“其安”到“其未兆”,是自内向外逐渐显现的过程;“其脆”,是露了端倪,只不过还比较脆弱;“其微”,是有模有样了,只不过还未成势,还未形成气候。这四句,是指事物由内而外,由无至有,由隐至显,由弱至强,渐渐演进的过程,无论是掌控、谋划,还是破解、分散,难度在逐渐加大,所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在加大。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白话:在问题“未有”时就要积极主动作为,强筋健骨、固本强基,防患未然,治未病之病,这样做,代价最低,效果最好。在问题还未达到不可收拾之前,要主动施策、积极作为,将所有问题、将一切矛盾消弭于“未乱”之前,一旦乱了,即便最终解决了,付出代价不说,也一定会是元气大伤。
   阐述:此两句是总结前文。在几千年前,老子就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论断,既洞若观火,又高瞻远瞩。本来,一等医生医未病之病,次等医生医小病,末等医生医大病。但现实总是颠倒过来的,最受崇拜也最为吃香的是医大病的末等医生。“为之于未有”,就是要时时关注民生疾苦,关心百姓冷暖,要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的情怀,及时帮他们排忧解难,不能冷漠无视,更不能养痈成患。“治之于未乱”,意思是要防微杜渐,要善治小病,要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绝不能养虎为患,要防止“人多利器,国家滋昏”,防止权力不受约束而肆意伤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要善医未病之病,医小病,不能耽搁了延误了而被迫医大病。这是最经济实惠、最划算的买卖,也不会伤筋动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这样做,它不轰轰烈烈啊,它不能彰显功绩啊,也瞧不出本事、看不见能耐呀,甚至怀疑做了还是没做?既不能满足世人的有为之心,又不显“战功”,所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好是好,就是没人愿意去做。宁愿为之于有,为之于大,以博取“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的美名;宁愿治之于乱,治之于大乱,以求平定天下之大功而彪炳史册。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白话: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小小的芽末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用一筐筐土垒起来的。千里之遥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阐述:前面是摆道理,讲方法,此三句是举例子。“合抱”是言其大,“毫末”是言其小,“九层”是言其高,“累土”是言其卑,“千里”是言其远,“足下”是言其近。世人目睹“合抱之木”,赞叹其大;仰望“九层之台”,惊叹其高,听闻“千里之行”,羡慕其远,顿时内心豪情万丈、热血沸腾,期望自己早日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渴望早登高台,号令天下;遥想自己鹏程万里,远大前程。此时此刻,却丝毫不知,或根本忘了,大、高、远是从那毫不起眼的“毫末”,卑微的“累土”和眼前的第一步,慢慢“长”大的。此时此刻,全然不顾,或直接无视,它们历经无数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之又慎,慎终如始,才有如今的局面,才换来当前的成就。这三句话,意思是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惟有慎终如始,才能成其大、成其高、成其远。
   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白话:总想干大事,不愿做小事,想拔苗助长,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不愿一步一个脚印地干,肯定会遭遇挫败;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违背众人之意愿,势必会失去众人支持,而导致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所以圣无为大之心,遵循自然之道,不急于求成,也不过犹不及,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善始善终,“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所以没有失败。圣人不执着不狭隘,善聚众人之智,用众人之长,群策群力,而成为众望所归、人心所向,当然无失去之烦忧。
   阐述:这两句话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为者”,是指仅凭主观意愿、一腔热血而不遵循自然之道,总想干大事而不想做小事,一屋不扫而想扫天下,总想着轰轰烈烈,想着战功赫赫,想解难事而不想解易事,梦想想着一战成名,光宗耀祖、名垂青史。“执者”,是指内心被名利荣辱所驱使,被成败得失所左右,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无法冷静,失去了平常心。而为者、执者,一旦受挫,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导致一蹶不振,也容易出现众叛亲离、一无所有。圣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惟遵循大道之理,顺应人心之愿,无为也无执,故无败也无失。执,偏执,就是贪、嗔、痴,就是不顺其自然。圣人与道合一,与天地万物同化,无败无失也。
   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白话:一般人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在黎明的曙光前倒下。谨慎小心对待后面的事情,要如事情开始时一样,才不会失败。
   阐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这是举例,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事例。为什么普通人容易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关键是普通人“心”里存在“有为”和“有执”。所以在接近成功的关键时刻,心态发生变化,不稳定,“其安易持”呀,要么得意忘形,骄傲自满,导致失败;要么不能持之以恒,松懈了,怠惰了,而功亏一篑;要么是功利之心太强,看到希望就在眼前,功绩在招手,就开始莫名紧张,开始患得患失,以至于失误频频,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对整个第二段的概念和总结。慎终,就是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态,谨小慎微对待即将到来的一切。“如始”,一切要象开头那样,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保持良好的心态,要防微杜渐,时常“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则无败事,方能功德圆满。
   6、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白话:所以圣人的追求、圣人的欲望,是常人之不欲,不以难得之货为贵。圣人所学的,是常人所不学的,圣人的职责是让走得太远的众人回复到本来、初始,是辅助万物回归自然之本真而不敢有违大道而去作为。
   阐述:此句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本章之主旨,言圣人职责之所在,其实是指天子、三公等上位者职责之所在:一是复众人之所过;二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至于如何复,怎样辅,就是从本章第一句开始。欲者,一切功名之显达,富贵之荣耀,目之视,耳之听,口之味,皆可谓之。圣人见素抱朴,致虚守静。所欲者,道味也。常人所贵者,都是“难得之货”,以金银珠宝为贵,以功名利禄为贵。圣人所贵者,惟有“道”。常人所学者,皆为巧智、大伪,都是为了博取功名,求得利禄,“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而视“道”为无用,视“德”如草芥。凡人所学者,圣人皆不学。圣人所学者,参天地之微机,达阴阳之造化;进退之玄机,世罕知闻;有无之秘窍,人希能悟。“复众人之所过”,复,回复,转过身来,帮助众人重新回到大道上来。过者,过犹不及也,过用聪明、过施机智而失本离真。圣人复之于纯朴,复之于本素,而使天下皆知过犹不及、过之不可、过即不自然、自然必不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辅佐,引导。就是通过“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循循善诱,劝导,辅助,引导天地万物,回归其本来面目,回归自然状态,让“百姓皆谓我自然”,而不敢有其他想法。
  
   综述:
   上一章,老子讲“处事”之道。处事,首先要遵循大道之理:要用自然无为之心去作为,即“为无为”;要用清静无事之心去处事,即“事无事”;要用淡薄无味之心去品味,即“味无味”。其次,要秉持大道之德:“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大小多少,都是心外之物,我心无一物;大小多少,都是心外之事,我心无一事。患得患失,埋怨抱怨,是他人之事,我心坦荡。大小多少,厚薄如何,我心光明,不以世俗仁爱怜悯而偏袒,惟以大道之德报之。接着,讲处事之法:“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大,故成其大”,老子先后讲了方法、理由和成功案例。最后,讲处事要引以为戒的地方:“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不轻诺,不多易,则为无不成,事无不就,难无不解。
   本章,共分三段,第一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紧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得出“未有”“未乱”是“为之”“治之”的最佳时机。说明为什么要“慎终如始”以及上位者怎么复、如何辅的方法;第二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着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以三个事例,说明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惟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想拔苗助长,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肯定会失败;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违自然之理,逆众人之意,势必众叛亲离,而导致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所以圣人不生有为之心,不起强为之念,不会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为”也;或在其安、其未兆之际已经为之,在其脆、微之时已经治之,而常人不知,常人不见,故曰“无为”也。圣人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一切顺从自然,成败不挂碍于心,自然无胜败可言。圣人不生执着之心,不起执意之念,去留无意,当然无得失之忧。普通人做事常常于几近成功时候功亏一篑。说明“慎终如始,则无败矣”。第三段:“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点明本章主旨。暗批已经乱成一锅粥的周天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指出“故立天子,置三公”职责所在,即“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简单地说,一是复,众人离道远了,拉回来;二是辅,万物不自然了,帮助回归自然。如反过来问,怎么复,如何辅?则又重新回到开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见老子思维之缜密,结构之严谨。其之目的,以最小的代价,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治人事天。

共 46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章,共分三段,第一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紧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得出“未有”“未乱”是“为之”“治之”的最佳时机。说明为什么要“慎终如始”以及上位者怎么复、如何辅的方法;第二段:“合抱之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以三个事例,说明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惟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想拔苗助长,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肯定会失败;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违自然之理,逆众人之意,势必众叛亲离,而导致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所以圣人不生有为之心,不起强为之念,不会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为”也;或在其安、其未兆之际已经为之,在其脆、微之时已经治之,而常人不知,常人不见,故曰“无为”也。圣人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一切顺从自然,成败不挂碍于心,自然无胜败可言。圣人不生执着之心,不起执意之念,去留无意,当然无得失之忧。普通人做事常常于几近成功时候功亏一篑。说明“慎终如始,则无败矣”。第三段:“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点明本章主旨。暗批已经乱成一锅粥的周天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指出“故立天子,置三公”职责所在,即“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简单地说,一是复,众人离道远了,拉回来;二是辅,万物不自然了,帮助回归自然。如反过来问,怎么复,如何辅?则又重新回到开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见老子思维之缜密,结构之严谨。其之目的,以最小的代价,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治人事天。谢谢耕牛!辛苦了!解读日臻完美,为道渐入佳境。推荐阅读!【编辑 叶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道法呼吸        2017-07-29 16:17:1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多人联手都抱不过来的大树,生长于微小的树苗。九层之大厦起于一层一层地累加。千里之行始于第一步。作为也要失败,持有也将失去。圣人无为,所以无败。无握持,自然也就无失去了。
  
   注:本章,先是叙述万事起于第一步,强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突然笔锋一转,由如何“作为”变成作为必失,无论如何,逻辑不通,难以自圆其说。
   通观全书,老子认为所谓圣人,就是“为而不争”。由此推论,“为”也是必须的。所以,此段落要么有所脱简,要么有所脱字,要么是错简而致。
   第二十九章里,有“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所以,本章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似乎是第二十九章之条文错简于此所致。
   ”
回复1 楼        文友:玉峡耕牛        2017-07-30 11:50:5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本意是想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惟有慎终如始,方能无败。可惜被儒家学者望文生义、断章取义,阉割其核心,篡改其本意!此其一也。如今,我来矫正,竟然还有人试图阻止。其二,《道德经》由历代所传,未曾断层,且古之学者为学之严谨,远胜今人,何言错简漏字!窃以为,万不可人云亦云,也不要狂犬吠日。
2 楼        文友:道法呼吸        2017-07-29 16:20:04
  老子的东西,正如老子自己所言:甚易知。后世孔乙己们把“演绎”当成“文章”了。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