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装上的党徽
闪烁的,是星辰。比星辰更亮的,是工装上的党徽。
怎能忘,二零一二年的四月那天,天气晴朗,微风拂面,韶关五月诗友来大宝山矿采风,矿里也组织了几个文学发烧友与他们一起交流文学。其中就有罗明生,刘为林,宋洁花,曾树林,有幸的是,我也去了。大约九点钟,在矿科技大楼门前集合,矿里派了一辆小客车,一起有说有笑地从东线公路出发,第一站是北采。
到了采场,在值班室小憩了一会,便上了采场。大抵是采场离太阳近了许多,有女诗友撑起了太阳伞,领头的桂汉标老师马上制止了。是的,采场上不需要太阳伞,只需要热火朝天的采。采,不停地采,是采场的主旋律。
不知什么时候,走来了一个人,朝大伙笑笑。桂老师眼“尖”,在那个人的胸前,在工装上,闪亮闪亮着。桂老师马上走了前去,才知道,是一枚党徽。罗明生介绍说:“这是北采的李主任。”桂老师立刻让摄影的诗友把镜头对过来,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在北采,每一个党员胸前都有这闪亮的党徽。是的,把党的话牢记心间,还得以自己的行动作出一个党员的表率。要有担当,要义不容辞地为矿山尽心尽力,添砖加瓦,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奉献给这一座沸腾的矿山,生命才会如夏花般的绚灿。
李主任说了件事,前几天,工区有一个党员,回老家结婚,婚假都没度完,就急匆匆地回来了,当天就上了采场。只因为有一台机器出了故障,在岗的弄得焦头烂额也排除不了,没辙,打了一个电话给他请教。他就是不放心,把爱人晾在家里,他也没跟我们说自己上班了。等他一身油污出现在我面前时,讲真的,我们很感动。
像这样的党员,在工区还有很多。一个月前,有一个党员身体不舒服,硬顶着。谁说只有一个开门红,红五月。在我们的心里,天天都是,日日如此。为了多采矿,多为矿山出点力,是值得的。
我们认真地听着,心里泛起一圈圈涟漪。
采风之后的一天,《韶关日报》的丹霞副刊发表了桂老师写的《工装上的党徽》。我一遍遍地读着,感慨万千。在铁矿,把这铿锵悦耳的诗歌复印,张贴在宣传栏里,激励着矿工们向党员学习,更让党员们把党徽擦得更耀眼。
黄沙滚滚的采场,每一个党员都走出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岁月,喂饱了矿石,也喂大了记忆。
大宝山在建设“三小工程”的同时,就着手进行二百三十万吨规模建设的筹备工作,一九七零年六月二十六日,在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发的中共中央(70)48号文件中,把大宝山矿的建设和选矿试验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八月下旬文件发到矿山,矿山一下子沸腾了,给了矿工们极大的鼓舞。
是的,共和国的目光注视着你,大宝山,怎能无动于衷呢?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五日,海拔一千多米的铁矿北采场上第一次基建剥离五百九十吨级大爆破,标志着二百三十万吨铁矿石规模建设开始了。
在一朵朵蘑菇云升腾上天时,看到了吗?矿山建设拉开了序幕,有多少党员奋不顾身,废寝忘食,餐风宿雨,披星戴月的战斗着,为矿山谱写了壮丽的凯歌。
一九七二年冬天,上级给大宝山矿拨来了两台三立方米的电铲。可是,原承担安装任务的专业队伍却提出了要三个月才能安装一台。根据这个情况,原铁矿维修连主动要求承担安装电铲的任务,他们用土洋并举的办法,解决了吊装运输等难题,把大小部件运到海拔八百米的山腰上,并冒着持股的严寒,日夜装配,经过十七天的紧张工作,完成了两台三立方米的安装任务。
看到了吗?党员们矫健的步伐,迈得是如此的坚定,如此的义无反顾。
历史在风尘漫卷里披沙拣金。一座轰轰烈烈的矿山,走出了“模范共产党员,开发矿业的先锋战士”李秋河,“宝山铁人”李四弟,凡洞铁矿汽车队“小老虎突击队”称号,建安公司一队棚工班以“硬骨头棚工班“称号。在这些称号里,难道没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吗?
还记得吗?有一年的七月,在采场,镰刀与铁锤相互辉映,热血与激情相互辉映。插在岩壁上的党旗随风飘扬,攥紧拳头高高举起的矿工,掷地有声的“我愿意”响侧了山谷。
这就是党的战士。
这就是我们。
在五月诗友采风之后,整个大宝山矿都欣起了向北采工区学习的热潮。每一个党员都向他们看齐,这一根标杆,这一枚枚党徽,是永不退色的。
如今,我的工装上也有一枚党徽。看见它,在工作中从来就不敢倦怠。看见它,遇到难题时总会不顾一切的思索,不达目的不罢休。而在荣誉面前,却“退避三舍”。我深深地知道:我是一名党员,就得挑起肩上的重担。
哦,工装上的党徽,我热爱你,我要让你永远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