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夏日风情”征文】汨罗茶香飘古今(散文)
到汨罗市来,不管是从水道还是由旱路,你稍留心就会看到码头也好,车站也罢,成行成排的小摊位上除了卖小吃的或其它什么食品、饮料外,个个摊位上都有卖茶的——“汨罗茶”。
能盛下四百毫升左右的消了毒的玻璃杯,瓷杯净洁地放在小桌上的玻璃垫板上,旁边盒子内装着似母鸡报窝蛋大小的,用透明的塑料袋装着茶料——生姜粉、食用盐、熟芝麻、豆子、土产茶叶。你要买茶,卖主便撕开小袋子把茶料倒入杯内,滚汤的开水一泡,一二分钟就可以饮用了。当你揭开杯盖,一股浓香扑鼻而来,芝麻豆子、茶叶在杯中上下浮沉翻腾,茶水渐呈淡黄色,喝一口其味酥香、微咸、浅辣。若一杯不够,再掏一块钱又来一杯。在外地工作的汨罗人回家乡来,首先是要来一杯“汨罗茶”的。
在乡下,下地劳作,劳作后回家首先要喝上一杯“汨罗茶”,神情就又振作起来了。雨天,停耕在家休歇,走门串户,第一是少不了要喝上一阵“汨罗茶”的。边品茶边扯谈,这叫自然式的真正“茶话会”。主人煎熬一罐又一罐,客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主人再三敬,客人一边谦让一边放开肚皮喝,不喝到一定量是不罢休的。据说有善喝者一个晚上到几家串门喝了二十四碗,回家后妻子又煎了一罐茶,他又喝了六碗,才上床安然入睡。
后来各地根据本地人的食好习惯,又生发出了喝糯米茶、油茶、擂茶的习俗。
说起这种茶还有有趣的来历呢。南宋时期,朝纲腐败,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当时,洞庭湖中的南县有一姓杨名幺的汉子,武艺高强,在乡民中很有威望。他揭竿而起,勇反贪官,严惩酷史。方圆百里的百姓欢呼拥戴,在益阳、常德地区一带影响很大。同时也震惊了朝廷,于是皇上命岳飞为元帅,统领几十万大军来洞庭湖“剿匪”。“剿匪”大军驻扎汨罗江下游,汨罗江注入洞庭湖的东叉沿岸地区,南北计有百十里阵线,与杨幺义军隔湖相峙。杨幺义军喝洞庭湖水长大的,人人都习水性,善水战,岳军系中原兵,不习水性,不善水战,加之一时也没大战船征用,只得驻守等候时机.如此相持数年。岳元帅将士在驻地屯田以补粮饷不足。现屈原行政区所在地营田镇“营田”其名由此而来。
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得了一种水肿病,面黄肌肿,四肢乏力,水米难进,严重者终至死亡,此病在军中流传,军士几乎丧失了战斗力。岳元帅心急如焚,到处问医求药,验方、偏方用了不少,而效果不佳。终于,他打听到附近徐家坪有一位老郎中,医术高明,便登门拜访。徐郎中见是岳元帅亲自求医,沉思片刻处了一适宜于数万之众的军士皆可用的偏方。徐郎中见岳元帅看完处方,似有疑惑之感,便很详细禀告此方的妙用。生姜:辛、微温,无毒,有促进血液循环,消化物分泌,健胃和止呕的作用;食盐:甘、咸、寒、无毒,解毒凉血,消除胸肺胀满,有壮阳增力之效;豆类:甘、温、无毒,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芝麻:芳香,能健脾开胃,行气机,营养丰富;茶叶:味甘、苦、微寒、提神、去火、助消化、杀菌、防暑降温、生津解渴之功用。五料配用,自有通肠、理气、血脉流畅,健胃,消胀肿毒疾之效,乃上乘医疗保健之药品也。开水煎泡,一日三次,服用一月定见明显效果,岳元帅连连点头称是,他也曾熟读医书,自然明了其处方之妙。
岳元帅回营,调兵遣将筹措处方所需茶料,按人分量,全军食用,效果甚佳,将士病情大有好转,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后痊愈。而喝惯了这种茶的将士们赖已成习,仍坚持喝。慢慢地驻地旁的老百姓也仿效喝用。中原地区也有喝此茶的地方,这也许是随岳元帅征战的将士带回的吧。此茶有益人体健康。于是,流传开来,这就是汨罗茶的来历,喜欢喝汨罗茶的人是否知其原委?可能大都不甚明了。
汨罗江下游区域的人民为纪念岳元帅义释杨幺抚慰百姓,平息了一场农民起义军与官军的残酷战争,在营田镇建有武穆祠也叫岳王庙。在岳阳与汨罗交界的鹿湖地方,岳元帅为督促将士不骚扰百姓而书写的两米多高的“墨”字石碑曾竖立当地,现作一级文物保护。民间地方戏、花鼓戏、皮影戏有一传统剧目——岳元帅义降杨幺。在这一带,逢年过节演戏少不了要演此出。
然而,行文至此,感到对汨罗茶的冠名似乎有点苍白,为究其真实性又寻查了有关记写类似事况的文载,峰回路转,欣然有获。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汨罗江记忆》“汨罗风情”章节中,载有张伦笃先生(自由撰稿人)整理的《姜盐豆子芝麻茶》一文。文章较详尽地记叙了关于这种茶的有关情况:“到过汨罗湘阴的人,对当地百姓饮用的姜盐豆子茶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点明了其茶俗形成的所在地域,故而这种茶又称“湘阴茶、营田茶、六合茶(姜、盐、茶叶、黄豆、芝麻、水)及岳飞茶”,这种茶名冠以地域而名,揭示成分而名,又因典故而名。文章还用通俗的语言,轻快的笔调描写了喝茶时风趣雅致的情景,还较详尽地介述了制作的工具(瓦缸(罐)、姜钵、铁皮小铲),方法、程序(先烧开水,再放茶料泡开,加盐、姜汁,混(摇)匀,添芝麻、豆子),人员(多是家庭主妇)等等。
文章最后点出了其茶的典故,“南宋绍兴年间,岳飞领兵来到今日汨罗的营田镇,准备镇压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士兵不服水土而生病,岳飞“曾熟读医书”用这种茶治好了士兵的病。后“在湘阴汨罗间流行了,并一直保留到今天”。
原楚塘乡农民作家黄华山先生(农民作家)写的《乡间拾遗》一书“传统习俗”一章中的“茶水习俗”一节写道:“五味茶,就是茶叶、芝麻、豆子、生姜、食盐配制而成”,把这种茶称为“五味茶”。
屈子祠纪念馆原馆长,屈学研究专家刘石林先生,在《屈原与汨罗》一著“有关传说”章节中的“南阳庙和芝麻豆子姜盐茶”一节里写道:“女媭知道父亲是因风寒所致,便按平日父亲教她治风寒的办法,请人弄来开水、生姜、茶叶、盐和炒熟的黄豆、芝麻,将生姜捣成汁,掺入盐、茶叶、黄豆和芝麻,再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要屈原喝下,次日,屈原竟神奇般的康复了”。“据说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率军至此(指楚塘、白塘一带,白塘乡的木屯村,即“穆屯”——武穆岳飞屯兵之处),全军将士俱感风寒,当地百姓就用此方帮岳飞治好了将士们的风寒症。至今这一带还流行喝这种豆子芝麻姜盐茶”。
还有,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厦门大学教授)在为《长沙百咏》所作的序言《乡思就是外婆的味道》中也写了这种茶:“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有家园茶!此茶的做法,好像是用罐煮茶,倒进碗里后再加芝麻、黄豆、盐,吃的时候要将芝麻、黄豆和茶叶一起吃下,这种吃茶的方式不知是不是长沙的,但肯定是湖南的。小时候我在长沙吃过,因此记得”。文中“家园茶”指的就是“姜盐茶”,是营田方言的谐音,易先生祖辈籍贯营田。
从四位先生所写的文字中都写了这种茶的基本共同点:盐、茶叶、黄豆、芝麻。生姜只有易先生文中未写出生姜是这种茶配料中很有药用价值的一项,中医在开表去风寒的处方中,总要开几片生姜作药引。
在张伦笃先生和刘石林先生写的文字中,都写了其与岳飞收杨幺的典故。再据汨罗江下游区域的老百姓生活中行之不衰的茶饮习俗,我们可以肯定此茶发源流行于汨罗地区发端于营田。
查阅典籍史册,均无有关此茶的文字记载,而汨罗地区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打烂姜钵纹(问)到底”,这姜钵就是配制这种茶的必要器具,只有湘阴县的古老的“三分窑”独家烧制生产,由此也可以佐证汨罗地区是这种茶的泽源地。既然此茶在一方土地的人们生活中形成约定的扎根深、生命力强的习俗有必要究源正名,若用“姜盐芝麻豆子茶”命名,俗而繁,若用“姜盐茶”称谓,没概括其质地。只有冠以“汨罗茶”的学名称谓,最为典雅恰切。物以文载,文而传承,我们不能为留下此独树一帜而又有意义的茶名空白而遗憾。
故为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