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缕书香牵古今
大陈,
你从齐鲁大地走来,
你从徽州绩溪走来,
迁徙的路,艰难而漫长,沐浴的是古风沥雨,跨越的关山岁月,迤逦南来。
自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中华汪氏第74代孙汪普贤公“晚年自常山游须江大陈,爱其山环水潆,林木葱郁,遂迁居焉”。其后,励精图治,英贤代起,遵循孝义,耕读传家,历六百余年荣哀废兴,凝一缕书香剑气,犹如一朵绚烂奇葩,古朴曲雅,浓香扑鼻。被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余绍宋誉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的地方,旧以经商办学扬名,近年,又以弘扬传统文化与中国村歌发源地闻名遐迩,是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行政村。
一、山川筑就书香美
打开谷歌地图,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陈村地处浙、皖、赣三省边界,江山市区北部。三面环山、南边大青龙山,西靠老鼠山,北依夏家山,众峰拱列,村东一马平川。仿佛人端坐在太师椅里,气定神闲,食有山川之源,行有四通之衢。因中间低凹有沉陷感,而得名“大沉”;“大沉”音近“大陈”,以讹传讹而得今名。(又说“大陈”是以大陈汪氏始祖汪普贤的乳名而来。)
大陈汪氏源自徽州,故又名“环山园”,是因“环山”与安徽“黄山”谐音。表示不忘所宗。
大陈村有山林面积6793亩,森林覆盖率达48.4%,耕地面积918亩。旧时汪氏宗祠所属的数百亩公山上松林连绵不绝,山上参天的香樟、银杏、古栎、松木等古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上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古木大量被砍伐,但依然有部分幸运地逃过一劫,像古祠堂身后的樟树、苦槠树、皂角树和黄连木,树龄都在两百多年以上,最老的一棵已510年。仍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绝妙的泼墨云天的画卷,虬龙盘曲的枝桠伸向蓝天,诉说着千百年来汪氏宗族的沧桑巨变,在青山和绿树的掩映下,让汪氏宗祠、文昌阁、教学楼这组新旧建筑平添了许多青春的活力。
村中心,一条季节性小溪——回龙溪。自青龙岗逶迤而下,穿村而过。长约5千米,出砚瓦山汇入常山港。回龙溪水滋润着两岸大片绿色肥沃的土地。
春天,回龙溪的溪水随着山势逶迤而下,沿途撞在岩石上,溅起朵朵浪花,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欢快地追逐着向下游奔来,带着一片欢笑穿村而过。小溪两旁紧挨着一垅垅梯田,生长着绿油油的农作物,黄灿灿的油菜花,红彤彤的紫云英,把满垅梯田织成一片片锦毡。山坡上、树林里,到处开着映山红、云实花等五颜六色的野花,把春天打扮得姹紫嫣红。
每当清晨步入山林,有些淡淡的薄雾尚未散去,远远看去若有若无,像是仙女在林间舞动的轻纱。柔柔的阳光洒在山林间,各种树木的叶子便有了深深浅浅的绿。山坡上芳草如茵,花瓣上的露珠在晨光的映照下,闪动着五彩的光。鸟儿们在枝头欢快地鸣叫,好像在歌唱,又好象在倾诉恋情,于是,静谧的山林便有了勃勃的生机。
夏天的回龙溪像一位恬静的村姑,清水缓缓流动,带着大山竹林里的清新与负离子,给酷热的村民送来一丝清凉。溪水绕过汪氏宗祠,涓涓注入宗祠旁的百亩荷田,让荷花长得生机盎然。这正是荷花盛开、荷叶飘香的季节,你瞧,荷田里那一张张荷叶,翠绿,墨绿,颜色不一,光滑油亮。它们挨挨挤挤,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出水老高,还有的卷着叶儿。那高高挺立的荷叶,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张开舞裙。浮在水面上的荷叶好似一个个碧玉盘。偶尔几只青蛙跳到荷叶上,溅起水花落在玉盘里滚来滚去。
在那一片荷叶的掩盖下,露出了几朵荷花。有的白如玉,有的粉似霞。白的好象少女白嫩的皮肤,又似无暇的白雪。再看粉红的,真不知它是被天边的晚霞映红了脸,还是怕羞?你看,那打着苞的,真像一位腼腆的小姑娘,不肯向人们露笑脸。半开着的,像一位纯洁的少女,用白嫩的手捧托着脸庞。完全盛开的更加动人,她开朗地向人们露出美丽的笑容。那荷的绿,花的艳,水的清,展示出“出污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围着庄严古朴的汪氏宗祠,展示出幸福大陈容颜。
秋天的回龙溪蜿蜒曲折,在大山和村庄的映衬下,夕阳、牧归枫林、秋菊、渔歌、山冈,仿佛勾勒出意大利安东奈洛•达•梅西纳笔下的一幅油画。忙了一天的村民三三两两地来到溪边,脱下笠帽,放下手中的锄头、土箕,踏进溪里,低下身子,掬几捧溪水,洗去脸上的汗水,荡去身上的疲倦。三两只白鹅或引颈戏水,或曲项天歌,演绎一幕幸福的农耕暮归图。这收获的季节也吸引山外的游人前来采摘体验,观景赏秋,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啊!
冬天,白雪皑皑,溪冻冰封,山林潇洒,田园寂静,看漫天雪花,白茫茫的一片,履盖在回龙溪两岸,放眼望去,银装素裹,回龙溪像条玉带。溪边的树上,小巷的屋檐下,汪氏宗祠的屋脊上,冰花晶莹剔透,仿佛铺起一片纯白的天地。村民们忙乎一年,终于可以歇息了,趁农闲,给年青人操办婚事,整个村子喜气洋洋,在冰封世界里大摆宴席,收获幸福的生活。
大陈村景色秀丽,风光旖旎。春有花,夏有荷,秋有果,冬有雪,食有面,唱有歌,闻有香,观有景,听有曲,赏有月。迎来大批踏青赏花的游客和绘画、摄影爱好者,前来挥毫泼墨,合影留念,践行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好愿景。
二、石头镶嵌书香美
大约距今6亿年前的寒武纪至199万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的地质变化,在大陈地下孕育了大量的石灰石、石煤、稀有金属的黄金矿、玛瑙、水晶石、砚石、观赏花石等。史记大陈,烧制石灰,始于宋前,盛于明清,延续至今,历经千年不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陈村石灰窑、石煤矿星罗棋布,每天矿山上填料的,烧窑的,热火朝天,运输石灰、石煤的车辆川流不息,一度成为江山北部的富庶之地。
大陈石笋石又称松皮石、鱼鳞石、蛇皮石、巧石等。石笋石多用于造景,可因材布景,任意堆砌。或众峰迤逦,或一柱冲天,或飞禽猛兽,或阡陌田园。所造景观,吉祥喜庆,古朴典雅。
大陈石头主要有三种:一曰石煤,地质储藏量约3亿吨,孕之亘古,造化深遂,乌黑锃亮,半透光泽,富含多种元素。质优价廉,便于开采,建材发电,用途广泛,世为邑人所用。
二曰石灰石,遍布乡境,储量愈百亿吨。其质块如垒石,细若精粉,1915年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折桂。古即远销江南诸省,造福四邻。
三曰“花石”,品多量丰,尤以石笋石、大理石、砚石等为最,素为观赏、馈赠、园林造景之佳品。
北宋皇帝宋徽宗亦喜爱“笋石”,觉得它堪与灵壁石、太湖石媲美,称“峰岩青润,可置几案”。清人郑寅,亦对“剑石配翠竹”情有独钟,所画竹石,亦为“笋石”,并以竹石秉性,为终生所爱。
大陈大理石有橄榄、渔子等多种类型,加工成材,截面所呈,图案美观,色彩鲜艳。大理石上镌刻飞禽鱼虫、宫姬仕女,图案清晰,巧夺天工。
大陈还贮紫金石,石呈七色,斑斓艳丽,景自天成。装璜青石,质地细腻,润滑光洁,色彩清雅。景观漏石,千疮百孔,天然雕琢,品形俱佳。
大陈大理石有橄榄、渔子等多种类型,加工成材,截面所呈,图案美观,色彩鲜艳
江山西砚,亦产大陈,砚取溪名。西溪砚石,水涧泉浸,最为上品,其质细腻、温润有泽,有“声价端溪一例夸”之评价。西溪砚石,色彩丰富,绿紫如浪,白色如云,天成一幅行云流水图。西砚始起,明万历年间,全盛时期,从业千人。西溪砚台,经久耐用,研之柔滑,贮墨不干,遇冰不冻,发墨快速,不损锋毫,一经传世,名闻遐迩。远销日本、东南亚诸国。
一方石砚,成就多少学子梦想,一方石砚,描绘出多少妙笔文章,一方石砚,磨出了多少氤氲书香。
大陈之石,承天载露,福泽乡邻,延续千万年。大陈人潜心儒道,崇尚楚风,耕读不休,诗书传家,古有登第先贤,近有饱读之士,正好借“三石”之利,营和谐之气,创宏伟之业,建幸福乡村,富一方百姓。
大陈村独特的地质结构,构成大陈洞多,天然石洞,星罗棋布,有大唐洞、龙嘴洞、左坑洞、乌龙洞等十余处。诸洞异迥,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其大唐洞,轩敞开阔,可容千人。秉烛而入,洞顶壁上,晶莹剔透,其钟乳石,或伞,或盖,或狮,或象,似万马奔腾,若行云流水,疑青龙呼啸,泄滚滚洪流,形态逼真,维妙维肖。底为池阻,其深莫测,池水冷冽,清波荡漾,池旁“梯田”层层,浑然天成。而龙嘴洞,虽貌不惊人,然它以蕴藏远古大熊猫、剑齿象诸动物化石沉积而驰名中外,倍受地质、古生物、古脊椎、古人类学者的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收于《中国名胜词典》,并列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陈村境内还有一传奇的猢狲洞,洞幽景奇,这里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善救猴得妻。说的是一个叫有善的穷小伙子心地善良颇通医术,一天行走在山间,偶然中救了一只白猢狲生命,多情的白猢狲知恩图报,经常离开她栖身的石洞,找到汪有善家,给他烧饭烧菜,缝补浆洗,时间长了,自然日久生情,最后结为连理。当年猢狲栖身的石洞,后来就叫“猢狲洞”。美丽的山洞,美丽的传说,成了劝人行善积德的故事。
三、古村凝结书香美
汪普贤公之后,汪氏后裔经过600多年的艰苦创业,终于在这块“土田肥美,山川秀丽”的土地上,发展壮大为“三衢阖郡之巨族”,在这块处女地上创建了一个具有徽派古建筑特色的村落。大陈村汪氏聚族而居,依山傍水;徽派建筑,鳞次栉比;里巷村道,青石铺缀,曲径通幽;公共建筑恢宏大气,民居小巧精美。现保存的古祠堂、古戏台、古民宅等古迹111处,其中明、清和民国时代的古建筑79座。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文物点59个。其中以大陈汪氏宗祠、汪汉滔旧宅,旗杆弄等为主的一批古建筑更是充分展示了大陈汪氏文化的魅力。2012年6月18日被浙江省政府授予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
大陈有环山之名,古建筑依山造势,沿山体走势延伸变化。大陈村内以店楼底丁字老街、新厅弄、上爿梗弄和下爿梗弄为主要轴线,其他巷道——如旗杆弄、过街弄等——或贯穿该轴线,或与相邻巷道衔接,彼此穿插,由此形成了村内如蛛网般的近百条街巷弄堂,整个格局保持百年前的样子。那些穿插在古建筑之间的小巷小弄之多,连居住在该村90多岁的老人都说不清楚,而弄堂的名字更多更奇,短的十几米就有一个名字。旗杆弄、过街弄、新厅弄、状元弄、观澜弄、崇德弄、野猫弄、猪粪弄……每条弄巷又有特独的寓意。
旗杆弄是条不足百米的小弄,青石碎块铺就路面,随着建筑趋势时宽时窄,道路曲折蜿蜒。
旗杆弄出名是因清朝嘉庆年间,大陈汪日丙考中举人,喜报传回,小弄内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他家门前竖起旗杆插满彩旗,其所在街巷就被命名为“旗杆弄”,以此纪念大陈汪氏后裔树立功名。也成了历代汪氏后裔尊孔崇儒,崇尚读书地。该弄堂从东北方向的汪汉光古宅开始,到西南方向的汪子才古宅结束。也是至今大陈村中心的一条主要通道。
小巷里的每一块砖,就是一本书,一件石锁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牛腿就是一缕书香。
店楼底丁字老街位于大陈村北侧,全长约300米,街道呈“丁”字形,南北走向。
店楼底丁字老街是大陈村古时的商业街道,有着下店上宅、前店后宅的布局。自南向北起是许寿柏“成春堂”中药店、汪日凯南货店、汪泽温药店、汪高容客栈、汪同轨南货店、毛显通金银店、汪国茶肉店、汪国基南货店、徐章财豆腐店、汪洪水打铁店、汪炳才饭店、汪泽高对联店、汪继光豆腐店和汪国斡面条店。望着仍貯立在小弄两侧的木板门,小阁楼,旧柜台,仿佛又让人联想起昔日丁字老街的繁华,那熙熙攘攘的人流,买肉售菜的喧哗,坐在茶店里品着香茗、听着道琴的幽闲。“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留黄鹤楼。”随着原来的商业街外移到大陈村新街,这里成了人们访古寻幽的旧地。
过街弄位于大陈村中西部位置,道路东西走向,从西侧的汪燧古宅开始,一直延伸到东侧的汪汉光古宅截止,全长约190米,青石块碎铺路。过街弄是大陈村重要的巷道之一,横跨连接四五条街弄,成为村中街弄的中枢。建筑外立面色彩统一,参差错落的马头墙,随着道路的曲折,步移景异,有很强的视线画面感,古宅门口挂着的红灯笼将传统徽派建筑的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给幽深的弄堂增添了几分传统村落的魅力,也是游人必访之弄。
大陈还有一条最具神秘色彩的棺材弄,该弄外窄里宽形似一口棺材,晚上小孩子都不敢进弄,而当地一些当官的人却偏偏喜欢来走一走,据说经常来走走就容易升官,是大陈村中最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小弄巷。
小巷里最有名的是八字大门弄,是清光绪年间衢州首富,当过衢州商会会长的汪乃怒住所,汪乃怒家有良田3000多亩,当年他自己戏称:“让一个年青人跑三天三夜,也跑不出他家的田园。”在江山、衢县、龙游、常山、开化都有他的田地,有“一(田)埂连百里之说”。衢州建机场时,他家慷慨捐送良田1500亩,连眉头都不眨一下,传说当年他家在龙游一片田中有几亩田是别人的,他为了便于管理,想把那几亩田买下,可田主就是不肯卖,汪乃怒想了个办法,让长工挑了一担银元,将对方田里的每一棵秧苗上压一块银元,对方只好心悦臣服地将田卖给汪家,可见汪家财力之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