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坞垭

编辑推荐 坞垭 ——一座城市千年不屈的坚守


作者:不见经年 布衣,17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80发表时间:2017-08-07 16:35:28
摘要:尽管不爱这座城的人,但到底是这座城的人。

老家那建了新桥,上次回去,特意去了那里。看那江面,满面霞光。江舟唱晚,古城的巷口,忽而恍如隔世。老家的小城,说起兴衰,全由那一坂码头。闯生活的,茶铺、酒肆、烟摊,还有缕缕不尽的烟火,青石板小道,在青阳的顾念下,似乎还有繁荣的印记。
   许多故事,走入那破败处,才被历史脉络激活血脉,诉说属于这块土地的专属。硝烟、烟柳、高阁里谈论、府衙、甚至许多种田文里说的,泛舟、圩市、庄家、肥鱼、稻香;还有缭绕鼻尖的米粉香气。尘土一层一层掩着,但历史不负故人,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这座小城与别地最不同的气息。从无哪一处像这里,高山、流水、平原、丘陵,甚至是南国难以一见的秋色。四合院般的院落,又夹带着岭南、广府的痕迹,总的来说,这里集合了除草原、雪山、沙漠外的集合式古城建筑风格。在有着两千余年蛮夷头衔的岭南。
   如果不是修学时有幸听在古城里生活的同学讲起,大概这一段官方不屑提起又极为重要的古城遗址,大概早就随着发掘机,被强行湮没在历史的挟裹里,然而到底我们不负狼兵之名,那一大片的屋舍至今仍安静在高深的树下乘凉。居住在老城里的人早已搬出,破败的屋子被居民集资修缮。到底不是当年,各种强拆,各种被抢。这是粗糙矮汉们用鲜血换就的鲜血。那些往来的阔论来了又去,然而只有土著记得当年与诗人的约定。自然无论怎么风蚀建筑,都风蚀不了人心。人心在,义勇之士的保护的共同的印记就会在。
   走过街巷时,仍见当年深深的车辙。想必一定是极度的繁盛,才会让青石板烙下如此深重的痕迹。古城里的老人大抵还保持着吃饼的饮食风俗。是绿豆饼。清甜的绿豆沙被酥香的面粉包裹,是南国吃食与北国吃食的结合。米粉盛行是八十年代的事情,这里的传统小食是米饼、米馃、糍粑(其实是类似于年糕的吃食)、油条、猪油糖馅的包子、烤鸭、尤其粽子,阔大的竹叶包裹成长长的凉粽,蘸糖来吃。莲藕、山楂、橄榄、余甘果、生姜制作成的蜜饯,都与现在宣传的本土吃食不同。这里不食辣,饮食清淡或重油重酱,传统的酒席八大碗更似乎在叙述着此地文化与目前主流文化的不同。尤其扣肉、红烧肉;并不是本地原住民的创作。到底是船只拉来的城市,到底是遗汉的坚守。那一口码头,随着东水,驶向大洋。往来的商人,更是操着一口北国古语的印记。
   许是下游的广府中心太过耀眼,许多人忘了,这里也是汉地。技术在江河的船只上往来,使得这里曾经也是造船的地方。那一麻包一麻包的稻米被扛上大大的船只,不断往人烟密集的经济中心输去。那时好奇,为何这里的船只都那般的大,经济繁华的地方,不都是小桐油船往来穿梭。
   到底这不是江南,没有儿女柔情,而是真真实实地告诉着,这才是生活。许多灯红酒绿,只是夜色里船只暗暗的渔火里,那一支悠长悠长的古调。曾是少年的我有幸听过,极有韵味,富有艺术的气息,强烈说明这里不是文化蛮荒。而是文化分支,或者准确来说,是文化火种。但火种到底是熄灭了。虽然我们仍有幸听闻,但是没有谁会唱上一句。没有过一把中原的大气磅礴的大国风采的瘾。是的,这里大概都是北方迁来的,就算最迟的,都有十代的传承。就连追溯祖先,祖先也是别地迁来的。至今我的户口上,还盖有迁徙的印章,即使父亲自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外界的踏足始于经济改革的年代。
   坞,似乎是船的专属用名,然而,却是许多老城的城墙遗址上镌刻的文字。老家大概也是极好的地方。没有处于地震带上,又不是海边,寒潮极少,酷暑极少,甚至洪水,都是稀少。最多是雨水多的时候,大雨倾城,电闪雷鸣。所以,这是这座城市的幸运,也是不幸。地理位置优良的地方,总会招来艳羡,所以一落千丈,甚至选择性遗忘,也不足为奇。文化的根被强行拔去,那么文化的根子倒也不复存在。所以人民愚钝,也是不足为奇的事,即使这种歧视早已被证明是生活所需。然而是默许的幽默,不容质疑,到底也不会掀起什么风浪。这块可笑的优良的土地,各有两个垭口,扼守要道,南北连绵不绝的高山使这里形成了良好的军事要塞选址。但是幸运的地方必然拥有不幸,官民庆幸是安心生活的家园,却不知葬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根子。从此在别人面前,此后都是文盲般的恍然隔世与曲意逢迎。
   或许当本地人良心发现,将帝王的碑文重新印刷,却被外地游客耻笑,这是跟风时的哑口无言,才能体悟那些坚守在古城屋舍下的老人那一种苍茫的哀叹。兴衰永远由强者书写,所以善良耿直带有北方口音的汉子们只能不断叹息。烟柳繁阳去,从此只剩下了断壁残垣。类似圆明园的深痛。在被告诉这不是普通人关心的事情,一定会保护传承下去的时候,没有人见到那一个绝望迷茫的表情。一直说热爱的人亲手葬送过往,然后赋诗回忆;努力保护的人被打上刁民的口号,随意揉虐。
   但是庆幸的,一直有清醒的人,不断告诉真正的正确,不断秘密支持保护坞垭的人,不断留存着,不负一直深爱的那一颗赤子之心。在大桥的时候,抬头突然见莲花盛开,忽而想起这是呼应历史的印记。大桥最终横跨诗人、帝王颂赞的井塘。那些所有不曾说的,没有深情演讲的深情,被在大榕树下的老人一句句编成好玩的故事,强行打入血脉,强行保存。尽管有违自由家所高唱的自由。但是,活在古城里的人明白,保存着坞垭的火种,才是保持自由的最好方式。尽管暮色浸染下,乌鸦停靠在昔日的河港的帆桅,唱着认为的不祥的号子。

共 21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这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这里地处岭南和中原交界的地区,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融的地方。文章从老家建起新桥开始写起,描绘了江面的景色,从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很自然地引出了对小镇历史的深情回顾,在回顾中显示出小城在历史上的形成以及重要地位,突出了“坞”是许多老城的城墙遗址上镌刻的文字,赞扬了一直有清醒的人支持保护着坞垭;最后点出文章的中心。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宛如一幅底蕴深厚色泽凝重的风俗画。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8-07 16:36:12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这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这里地处岭南和中原交界的地区,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融的地方。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