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尖】蒸气弥漫菜包香(杂文随笔)
铅山县河口古镇城东胜利南路附近的街道旁,每天晨练经过时,我都会看到这样一幕:这里一顶蓝色的帐篷里,蒸气腾升中有一对年过六旬的夫妻忙碌着,此时正是他们最繁忙的时候。因为要赶两家工业园区工厂食堂订单,为了按时出货,6点之前第一蒸笼几屉包子、馒头已经起笼。一会儿面包车准时赶到装载运走。
7点刚过,晨练返回经过这家帐篷摊位,眼前的一幕却是这条街的风景点。因为要做几种馅的包子和馒头、花卷等,两个人既要做又要卖。一般早餐生意都有一个时间段,这段时间自然特别忙。一群人围绕在摊位前争先恐后买包子馒头,只见他们忙得不可开交。卖完后顾客还不肯离去,都在摊位前等候。5分钟、10分钟,待包子馒头花卷起笼,大伙争着叫嚷:我买6个腌菜包,我买2个馒头4个肉包……不一会儿,刚起笼的几屉包子馒头被抢购一空。
怀着试试看我也买了廖师傅做的包子馒头,感觉味道不错,似乎找到了过去传统包子的口感。第二天早上又去买,却了解到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原来他是采用传统的白案制作手艺和传统的竹木制品——蒸笼。这样蒸出来的包子馒头色泽好、个大、松软有韧性,货真价实。尤其采用老酵手工揉搓的传统手艺发面,方法与众不同、别具一格,难怪生意火爆,供不应求。
因我和家人都很喜欢吃寥师傅做的包子馒头,尤其是腌菜包子,常吃不厌,就经常去买。经接触发现寥师傅很健谈,他边揉面边与我聊起他年轻时在部队当炊事兵,学到白案手艺,退伍后在商业部门工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夫妻俩先后下岗,因要负担两个孩子上大学,先后在永平镇和上饶市做过几年包子生意。两个孩子先后大学毕业,长子现在中学任教,早已成家;次子大学毕业后在广州一家外企工作,年初已经结婚成家。
言谈中还得知当年陈凯歌、陈红夫妇俩回铅山老家观光旅游,开着漂亮的轿车路过他在永平的店铺,下车要买素馒头带走,说是要去葛仙山敬香还愿。第二年他们夫妇又来铅山旅游,专程找到店里,陈红还特意请他做几个馒头说:寥师傅做得白糖麻油馒头很好吃。
寥师傅聊到高兴处,道出他经营包子生意多年的人生感悟,拟出一幅对联道:“为人处事诚如白面馒表里如一;幸福生活恰似花样包丰富多采。横批:蒸蒸日上”。他兴奋地说:现在国家政策、法律好。我们夫妻俩每月都有社保费可领,生活条件也改善,没有经济负担。论理也该安享晚福,但是又闲不住,这才捡起白案手艺来做。有道是:生命在于运动。作为一种力所能及的劳动,但如今的原材料、液化石油气价格都上涨,成本高就利润低,只能薄利多销,还需要靠质量好、口味佳,赢得顾客满意。年纪大不经累,只能随意慢慢做,也不去透支体力,控制住一个数量,包子馒头经常不够卖,也只好收摊,这样也好,一举两得。
为满足顾客需求,愿寥师傅夫妻在这块阵地上继续发挥余热,一如既往让蒸气弥漫菜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