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派文学 >> 短篇 >> 传奇小说 >> 【墨派】古城卢龙(短篇)

编辑推荐 【墨派】古城卢龙(短篇)


作者:碧薇萍 童生,717.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37发表时间:2017-08-08 13:20:14
摘要:讲述古城卢龙的状貌和古迹传说

冯小宝来到了一座古城。古城的城墙环山修建,城楼雄伟巍峨。在城内西北角,一个教堂的钟楼尖顶直刺云霄。从那里传来洪亮的钟声。他向当地人打听:“请问,这是哪里?”当地人自豪地说:“这是卢龙古城!”啊!卢龙?这就是金庸金大侠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多次提到的卢龙城?当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频繁提及“卢龙”。其中有这样的字句:“卢龙是河北重镇,唐代为节度使驻节之地,经宋金之际数度用兵,大受摧破,元气迄自未复,但仍是人烟稠密。张无忌走遍卢龙大街小巷、茶楼酒馆,说也奇怪,竟一个乞儿也遇不到……”在《袁崇焕评传》中,金庸也多次提到“永平”,也就是卢龙。冯小宝好奇心顿起,他也要学学张无忌,到卢龙城里逛逛。看看这座古城到底是什么摸样。卢龙古城内有三座小山,形成三处高地。城墙绕山修建,比山顶矮不了多少;民居及各种建筑遍布山坡谷底,和三座小山浑然一体。故而“三山不显”。城中低平处有一条繁华的南北大街。在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有一座城堡式建筑——天主教堂。高高的“城堡”围墙上方,是一片黑色的房屋瓦顶,偏北是高高矗立的钟楼,形成一组西洋式的建筑群。风格独特,蔚为壮观。天主教堂的主体建筑就是钟楼和教堂。它面对“城堡”东门。城堡正门对着教堂正门。一个长长的花岗岩台阶,光滑可鉴。上去就是大教堂。大教堂黑铁瓦房脊,大约两层楼高。内部有几根硕大的圆石柱,吊顶是彩绘。上、下部窗户造型为圆拱形。都是彩色玻璃,以紫色居多。地面光滑,光线暗淡。后部是一个大舞台,走进去有一种空旷、肃穆的气氛,也有阴森的感觉。教堂旁边是钟楼。钟楼大约有四层楼高。是六棱圆柱体建筑,顶部是黑色铁瓦尖顶,远远望去,巍峨挺拔,很有气势。大铜钟安装在顶楼。与巴黎圣母院的大钟构造相仿。大钟有一米多高,安装在一个齿轮传动的装饰上,一条绳索通向地面一层。每天中午十二点,有专人在钟楼里地面拉动绳索,顶楼的大钟就会摆动,发出宏亮的声音。冯小宝看完教堂,来到城南门里十字路口处,观瞻坐落在这里的金代石塔。石塔的本名叫“陀罗尼经幢”,为八棱多层式石质建筑,共七节。各节之间有华盖、幢檐、仰莲等石雕装饰构件。下有须弥座,上有莲花宝珠式幢刹。第一至四节石柱上分别刻的是《平州石幢记》《千手千眼大悲神咒》《大佛顶尊胜陀罗尼》《重修北平石幢记》。塔身第五、六节及外围石栏各立面皆刻有古雅浮雕,雕刻有浮雕佛造像、浮雕佛教人物造像、经变故事。人物或危坐,或卧榻,或秉笔,或诵经,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石塔街北有个大院,院门古色古香,门前有石阶,两侧为饰花的石板墙。这儿就是永平府中学堂。1905年秋天,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考入了由水平府的敬胜书院改办成的永平府中学堂。李大钊入学后如鱼得水,在深研民族文化的同时,如似渴地吮吸自然科学知识,学习英语,并初步涉猎西方文化,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这样一来,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在这里,他还阅读了戊戌变法中的革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文章,萌发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到1907年夏天,他提前结束了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到直隶总督府所在地天津,上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冯小宝又来到西门。他爬上了西门的城楼。放眼西眺,只见离城墙不远处,是一条水面宽阔的大河,波光粼粼,蜿蜒南去。河上船只往来如梭。这就是青龙河。为防青龙河水患侵城,元•大德5年(公元1301年)修建了西堤,南北方向,长500米。西堤以长方形巨石砌筑,巨石之间用生铁连接,非常坚固。青龙河水沿西堤南下,再往西南至虎头石村山下与滦河汇合。船只可以在西堤傍岸,俗称“泊岸”。所以西提又叫码头。卢龙城不仅是“三山不显”,而且“四门不对”,西门和南门距离很近。冯小宝顺着城墙来到南门,他向南眺望,但见层峦叠翠,那里是伯夷叔齐隐居的首阳山。站在古城墙上,望着静静流淌的青龙河水,望着茫茫大地的远处,他沉入了怀古之中。卢龙古城的四座城门,还有“东门金鸡叫,北门铁棒槌,西门龙虎斗,南门推车换伞”的美丽、神奇的传说。东门外东南部原是一片洼地,形成“莲花池”,四季不干。东门洞较高较长,用利器敲击门洞的城砖,会很快与“莲花池”形成共震,并产生“叽儿,叽儿”的回音,如同小鸡的叫声,这就是所谓的“金鸡叫”。北门在修建时,为了抵御敌人攻打城门,在城门内砌入了一根铁棒槌,以威镇城门。西门紧靠青龙河,水量较大,是为龙。城南三公里有“虎头石”,乃当年李广所射之石虎,是为虎也。夏季的夜晚,青龙河由于河水上涨,咆哮如雷,城内的居民听得清清楚楚。人们传说这是龙与虎在相斗。后来,人们用一块巨石雕刻了一个龙虎相斗的浮雕,铺在西门洞的路上,让人踩车压,以表示对龙虎相斗的鄙夷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后来,龙虎相斗的情形果然结束了。南门“推车换伞”的传说更为神奇。一天,一神仙推着小车,一神仙手持雨伞在南门外相遇。车仙说:“此地久旱无雨,你拿伞何用?”伞仙说:“我的伞一打开,会立刻下雨。”伞仙又问车仙:“城内道路崎岖,无法推车,你推车干啥?”车仙说:“我的车轮一转,路立刻变平。”二仙都不信对方之言,于是推车换伞。果然,立刻大雨倾盆,道路也变的平展了。从此,卢龙一带风调雨顺,路也十分好走了。冯小宝被卢龙古城迷住了,决定住在这里采访古代传说,寻访古人遗迹。他陆续知道了卢龙的一些古迹,主要有如下几例。1、伯夷叔齐殷商时期,卢龙为孤竹国属地。昔日的孤竹国度,君明臣烈,妻贤子孝,文明逊让,堪称礼仪之邦。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逊让君位,耻食周粟,被历代争相传颂。三千多年前,有一个商朝分封的诸侯国——孤竹国(今卢龙)。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墨胎氏的两个儿子。伯夷为兄、叔齐为弟。伯夷知情达理,叔齐聪慧过人,伯夷、叔齐均以贤德为重。墨胎氏死后,立叔齐为君,以继父业,振兴孤竹。叔齐想:“伯夷是兄长,理应为君。”于是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说:“父临死前立你为君,怎能让位于我,父命不能违啊。”于是,他就悄悄乘马逃走了。叔齐见兄长走了,自己仍不肯为君,也逃走寻找伯夷去了。伯夷、叔齐听说文王伯昌为人不错,就双双归顺了文王,打算安安稳稳地在那里度过一生,做文王的顺民。后来,文王死了,其子继位,就是武王。武王早闻商朝末帝纣王暴虐荒淫,决意出兵伐纣。行军途中,迎头走来两个人,正是伯夷、叔齐二位贤士。伯夷、叔齐扣马谏曰:“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就想把他们杀掉,军师姜子牙慌忙拦阻说:“此乃义人也。”于是放二人走了。纣王发兵七十万,抵抗武王。人虽不少但皆无战心,纷纷败退。武王攻下商朝首都,纣王自焚而死。武王推翻了商朝,平定了天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随之隐居首阳山,采薇(又名野豌豆)食之。一老妇问其为何采薇而食,伯夷答曰:“武王为臣,纣王为君,臣伐君乃不义之举,故耻食周粟。”妇人答到:“普天下皆为王土,薇不也是周王的吗?”伯夷、叔齐觉得此话有理,于是连薇也不采了,饿死在首阳山上。临死前悲愤的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乎,命之衰矣!”如今,人们对伯夷、叔齐扣马相谏以及饿死首阳的愚忠愚勇并非倾慕钟情,但对他们的贤让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人们修建了一座夷齐庙。明洪武九年,将此庙移建于孤竹故城的永平府(今卢龙)城东北隅。清代又几经复修、重建,并在卢龙城南门树起一座碑坊,上书“夷齐故里”四个大字。在卢龙县,至今仍流传这样一首歌谣:“漆水之北夷齐里,滦水之东孤竹地。贤哉二弟兄,古称圣之情,千秋仰令名。”2、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率军伐孤竹,全军陷入“迷谷”,军师管仲巧用老马之智慧,大军得以脱险。“老马识途”的典故相传就出自卢龙。两千多年前,孤竹国国君联合山戎、令支部落向燕国不断进攻,燕庄公无法招架,遂向齐国求救。此时,正处于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各国诸侯为争权夺利、相互厮杀。齐桓公选贤举能、发展生产,国力日强,并迎合时代需求,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终成中原霸主。齐桓公接到求援信后,遂于公元前646年率精兵强将北上,打败山戎、令支军队后,大军直逼孤竹城。孤竹国山戎首领答里呵采用空城计,坚壁清野,远循深山。齐军只得到一座空城。齐桓公正在苦恼时,孤竹国黄花元帅提令支王子密卢首级来诈降,骗得齐国君臣信任。黄花元帅将齐军引入旱海、迷谷后,突然逃脱。这里地势崎岖、山谷众多,千回百转,四周尽是无垠大漠,飞沙走石、咫尺难辩。齐军犹如乱头苍蝇,东冲西撞、皆无出路。齐桓公大惊失色,忙问计于管仲。管仲经过冷静思考后说道:“老马之智可用,可将从孤竹城缴获的老马牵来放开,任其所往,随其踪迹,定得出路。”齐军依计而行,果脱困而出,遂灭孤竹。对此,《韩非子•说林上》记载道:“管仲、隰朋从于齐桓公而伐孤竹,冬去春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可放而从之,遂得道。”“老马视途”典故即由此而来。今天的樊各庄、九百户(旧属卢龙县,今归滦县)等地过去都是沙漠,面积很大,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旱海”,不过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面目全非。不过迷谷仍存,它位于卢龙县城西偏北二十里处,滦河在此由北而南行折为从西而东行,河西岸有几处山谷谷口,由谷口沿谷内西行地势渐高、山路崎岖蜿蜒、沟壑多支叉,这就是迷谷。迷谷周围尚有许多遗迹仍存。在迷谷东三里处有迷谷村,村东5里有孤竹城遗址;在迷谷北里许有迷谷寺;在迷谷西北5里之外的龙山山腰石壁上尚存齐桓公浮雕;其下50米外有当年开凿的龙泉井,井水清冽甘甜,至今仍在使用。3、李广箭射虎头石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的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曾射石没羽的奇迹。当年,李广射中的那只石虎,人称“虎头石”,如今的卢龙县城西虎头石村便因此而得名。相传公元前128年,汉大将军李广任右北平(今卢龙)郡太守。李广从小练就一副好臂力,箭法惊人,百发百中。他用兵如神,匈奴人称他“飞将军”。自从李广镇守右北平以后,匈奴不敢轻易进犯。当时,右北平一带边塞山野常有老虎出来伤人,老百姓很害怕。太守李广经常出去打猎,老虎遇到他,无不箭下丧命。一次,李广率众出猎夜归,乘着朦胧月色,从一庄外经过。这里山谷纵横,野草丛生。突然,李广见山脚下草丛中,蹲着一个庞然大物,看似老虎。他连忙张弓搭箭,双膀使出千钧之力。只听“嗖”的一箭,正中那老虎。李广手下的将士见射中了,忙跑过去一看,中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其状如虎的巨石。再看那支箭,早已射进石头里,拔也拔不出来。李广觉得纳闷,不相信自己能穿石,便回到原射箭的地方,连射几箭,箭头碰到巨石上,火星四溅,箭头折断,没有射进去。后来,人们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典故,来赞扬李广的箭法。《卢龙县志》也有李广“脚踩烟墩山,箭射虎头石”的记载。而今李广射石虎的附近一村庄,早已称作“虎头石”村,距卢龙县城南3公里。4、“永平府”的来历隋唐至明清时期,卢龙曾为历代郡府治所。曾叫过平州、右北平、北平郡、北平府、永平府。永平府是明洪武年间改的名。为啥要改名呢?这里有一段传说。北平府城西紧挨着青龙河,这一年青龙河发大水,洪水把北平府团团围住,大有淹没北平府城的气势。知府忙下令把四门紧闭,并用沙袋堵好。水虽然一时不能进城,但还是沿着城墙上涨,眼看要把城墙吞没。城内百姓一片慌乱,纷纷向城内高处逃难。只见洪水漫无边际,一个浪头接一个浪头向城墙涌来,知府在城墙上急得团团转。猛然,他想:洪水来的目的就是想要冲掉北平城,这大概是天意。如果我把北平府的匾额扔到洪水中让洪水冲去,不就等于把北平府冲走了吗?想罢,他忙命人把北平府的匾额扔到水中。说也怪,匾落水后,洪水立即就平稳了,而且渐渐退了下去。以后有人传说,北平府的匾额被冲到了山东登州。北平府的匾额被水冲走后,有人主张再写一块,知府忙说:“不行不行,再写洪水还会来的,不如改个名字。”这样,他召集全城的才子,要给北平府起个能压住水怪的名字。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永”字可以把水怪压住。因为永字下面是水字,上边有一“点”,这一“点”好比巨石,把水永远压住,永久平安。知府一听,大声叫好,从那以后便改名为“永平府”了。卢龙的传说和典故还有很多很多,如桃花楼的传说,十八盘的传说,都山的传说,徐达的传说,墨水井的传说,等等。这些传说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卢龙的山山水水,也同时再现了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世代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共 52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小说以主人公冯小宝途径卢龙城为线索,写出卢龙城作为一座具有历史故事的古城的风采。作为小说,自然应该有情节。如果只是写古城风貌,那就可以写游记。也许作者想借一个虚构的人物,写出自己旅游途中的感受吧,也尝试一种创新,只是不知读者是否认可。(东方叔)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