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天书(散文)

精品 【流年】天书(散文)


作者:陈蔚文 童生,762.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52发表时间:2017-08-08 17:24:18


   1
   医学院除了教授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以及护理学之类,一定还教习了一门书法公共课。不然不会那么多从医者,无论专业资质,字迹都惊人一致!
   你凑近医嘱,费力揣测,结果多半徒劳,医生们只使用他们结绳记事的字体。病人怎可腹诽?疾病的确该用另种文字记录。在那暗藏玄机的领域内,充当同传的医者当然不可轻泄天机。
   天书般的医嘱处方,医界同行却可轻易辨认——盖因他们习的是公共书法课,当处方笺递进药房,对方匆匆扫眼,马上辩出是黄芪而非黄柏,是半边莲而非半枝莲。
   “病历,医学小作品,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由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
   听上去,病历近似一种新媒体艺术。而从本质来说,它更接近产品维修卡,记录着身体故障的频次与原因,其书写要点是:1、现病史。2、过去史、家庭史。3、此次检查数据。
   维修次数与产品寿命不一定成比例。有些从没维修记录的人,有可能一场意外便宣告报废,而某些维修记录不断的人,反以马拉松的精神渐行渐远。
   中秋晚,收到Z的祝福短信,回复时顺问她丈夫如何了。
   “复发了,走一步看一步,”她回。
   头年元月,Z到上海,在当地医院当了多年护士长的她问我肺科医院有无熟人。她丈夫G查出肺癌,特地赶来上海。
   他们的婚礼我是伴娘。阳光稀薄的冬天,削瘦高挑的Z套了两层羊毛裤仍没让婚纱显得充实点。她丈夫G藜黑,孔武,说话伴着充足的丹田气流。他是名体育老师,有着完全与职业匹配的体格。
   G会得肺癌?他强壮得连感冒见他似乎都要绕道啊。
   Z的口气是医护工作者训练有素的镇定,这镇定中隐含了G病情的不容乐观。G早有症状,但他不以为然,忙,也出于一个强健者对疾病的轻蔑。
   Z在所省级三甲医院工作,职工家属每年可免费定期体检,G从不去,嫌浪费时间。他几年前已从学校调至一家行政单位,多有应酬。
   有关手术结果,Z未多言。显然非好消息。
   去肺科医院看G。多年未见,没想到再见他竟是如此情状:卧于病塌,神色怅惘。他那么大具个子一旦躺下,比小个子更显虚弱,其健壮程度正好与疾病打击他的力度等同。
   他兄妹几个也陪了来沪照顾,只瞒住在家替他照料女儿的老母亲。病房一角有张新购轮椅,准备返程时G用的,以免消耗他珍贵的体能。对这位往昔健步如飞的体育教师,步行已成奢侈。
   然后,便是这则中秋之夜的短信。G化疗后肺癌再次复发。“复发”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Z回复的“走一步看一步”可解读成“活一天算一天”。
   这年的10月3日,兴许是G最后一个中秋。
   中秋后,我一直没和Z联系。转眼一年多过去,有种禁忌横亘在话筒。电话线中埋伏着死亡硝引,拨键这动作兴许会立即引爆硝引。
   (补记:后得知,距离中秋之夜后的第四个月,G就走了。)
  
   2
   假如你有位病史淅沥的亲属,人生注定不同,就像长期生活在pH值小于56的酸雨带地区。
   从记事起,母亲身体就不好。生姐姐时她患了“心肌缺血”的毛病,生我时因产房风扇过大,埋下类风湿隐患……
   她的人生中,攒下的病历早超过她157CM的身高。这病历高度还在节节攀升,门类齐全。她喝过的中药,套用那只广告里的奶茶杯子,或者也够绕地球一个可观长度。
   如此淅沥的病,母亲反从中淬炼出一种绕指柔的功夫。伴着五花八门的病,损而不毁,还给儿女的日子尽量搭把手。病生着生着,像与人也生出些情分,并非赶尽杀绝的意思。从这角度,病历的绵延或许并非坏事,“小病不断,大病不犯”这句民谚对多疾者是安慰,也是祝福。
   药之于母亲,就如化妆品之于某些女人的一生。父亲长年任母亲的服药督导——他以军人的作风,要求她按时定量服药。他认为母亲的病之所以此起彼伏,就是因为没严格遵循此原则。他相信疾病好转是由量到质的变化,如果药物说明书上写每次服四至七颗,他必服七颗,他坚信惟七颗才能实现药效的最大化。而母亲,常讨价还价服用四颗,还老忘(我想有时是存心)。她长年服药,同时深刻怀疑着药,像一对关系不穆却不得不在一块过的夫妻。这七颗与四颗,足以映衬父母迥然性格:父亲对人生是无条件信任的(医生最喜欢的病人类型),母亲是无条件怀疑的(医生最不待见这类),尽管他俩同为A型血。
   母亲除去心肌缺血,胃炎等老毛病,还有常犯的支气管炎。每至秋冬,人咳到像面坏了的鼓。川贝蒸梨、麦芽糖、枇杷糖浆,这些据说可止咳的玩艺儿都从坏了的鼓面中漏了出去。还有她的类风湿,医生开的激素类药与她的胃病、肝病都牴牾,那些偏方药酒于她的胃也不宜,这使她的治疗矛盾丛生。
   父亲以他对万物不疑的信任按照战友提供的讯息,邮购了一期“风湿丸”,据说战友服了颇有效。我上网查后,发现无非是简陋包装的过量激素。天知有多少病患正饮鸠止渴?我让父亲告知战友赶紧把药停了。
   母亲交往甚少,却有若干病友。常打来电话的有位女病友,比母亲年轻十几岁,风湿却更严重,近乎要瘫在床。她四处询医,可收效甚差,各种诊疗方案让她乱了套,不知该听哪方。
   她来询母亲病情,母亲如起色尚好仿佛对她是阴翳中的微光。
   病历犹如“人生指南”,可谁又知道,这“指南”有时不是“指北”或“指西”?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命运刻度只能精确地指向某一数值,稍一偏移都可能跌坠深渊。
   要感谢命运对母亲的恩惠,她在相互牴牾的药中以一名久病者的韧劲还能勉强应对生活,包括料理些家事。虽然各种病此起彼伏,病历累加,至少——病历也可视作一种现在时的回声。它还在被书写,即使内容语焉不详,不容乐观。
   从没病历的人生,并不意味置身安全区。像女友的丈夫,那位体育老师,一步跌入崖底。平静的水下是与平静等量的叵测。
   也有少数幸运者被挑中,被奖掖以“无疾而终”——中彩一般,多数人的不幸托举了少数人的幸运,像家族中一位女长辈,无恙活到九十,某次夜半上洗手间后溘然而辞。她最后一句话是叮嘱保姆把卫生纸弄短些,以免浪费。她以毕生的节俭最终没浪费一本病历,包括一份本应具体到分钟的院方死亡记录。
  
   3
   这场蹊跷的病,至今未找到渊薮。
   是个周末,参加美国马吉·菲利博士(世界级临床女心理学家)的课,“运用本体感觉和能量心理学治疗身体创伤”,活在这世上,从小到大,谁心里没有些刮蹭?
   授课地在闵行开发区,从住处去,相当从沪到杭一趟。出于对这话题的兴趣,还是去了。
   课上,有女子在马吉博士的指导练习下,痛哭失声,我不知道马吉博士是否运用了摧眠术。女子描述她“像陷在一个洞里”,那个黑洞就是她的创伤漩涡。她和父母的关系,和女儿的关系……她说自己与父母关系糟糕,和女儿也是——有好长一段时间,女儿从不正视她的眼睛。
   马吉博士让她寻找身体的“资源”部分,以在创伤间寻找新的平衡。
   接下来,同学间相互练习,寻找身体舒服与不舒服的地方(其后是潜伏的记忆),三十多名学员中有些是从事心理工作的,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身体,而我连“环形呼吸”都很难进入。
   和我做练习的是位女士,她说她来陈述,我先寻找身体感受。有些茫然,不知该如何进入这种交流,我不习惯在陌生人面前这般自我探索。
   开始觉得不适,本来上课前就有些感冒,喉痛。
   她说,我们先聊聊天好了。她自我介绍台州人,家族做纸巾企业,有两个孩子……
   这次课上有几位她这样的专职主妇,她们对“身心灵整合”的课程充满热情,到处追课(收费不菲)。这位台州女子,面容平常,目光诚恳,却不能阻止我不适感的蔓延。
   我完全进入不了马吉博士所说的“寻找”——心理学上通常建议要正视“创伤”方能促进愈合。对我个人经验却是选择性遗忘,让它在时间藻浆里沉入无际的黑暗中。
   停顿。我没法练习寻找记忆中的失事残骸。
   中饭没吃,在走廊玻璃房的阳光下坐了会,难受得发慌,我对返程感到担心。
   下午的课程终究上不了,去地铁站,坐了几站,身体的难受愈来愈加剧。赶紧出地铁,在站台垃圾桶旁吐了一次,叫住一位路过青年,请他替我叫下地铁工作人员,代我叫辆出租。青年匆匆走了,再没下文。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上海,并不奇怪。
   撑着出地铁,叫出租。在车上,几次觉得撑不住了。到家后,一头倒下,头痛,晕,从没这么晕眩过,简直怀疑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
   去新华医院急诊,开始检查之旅,从呼吸科到神经内科再到眼科(青光眼亦会造成头痛呕吐),颈椎,脑电图,脑CT,核磁共振……忍着极度不适,在各楼间挣扎着做了各项检查,没查出问题。
   头仍痛晕着,昏沉沉地吊针,用的消炎和降颅内压药仍不能止吐。谷维素,天舒胶囊,散利痛……案头被药堆满,一把把吃下,症状未缓解。
   检查单显示一切正常,病历没能同步阐释肉体症结,像失效的显影液无法作用于胶片。
   到底哪儿出了问题?
   有朋友玩笑,“是否那天课上有潜在气场,而你的‘小宇宙’太弱导致被攻击?”她的意思,这病并非器官性的,而是精神“负能量”的一种变相显现。
   母亲甚至担心我头夜因朋友小聚晚归,是否途中或电梯上遇见什么不净之物。
   朋友和母亲的说法,我都信一些。当病得七荤八素又查不出个名堂时,唯物很容易变成唯心,况且我本是这二者间的墙头草。
   这段时日,我一直心神俱疲。有前路重大之事正等我诀择,而我惯性地一再拖延,仿效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埋进去的后果就是缺氧晕眩,身心都处于某个临界点,然后,这堂课犹如传说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算是这场意外之疾的本源么?
   原本,想去见识下人生创伤如何“运用本体感觉治疗”,却意外实践一场疾病。也愈加明白,何谓“身心创伤”——身在前,心在后,那是因一切心的创伤都可假时间疗愈(或蒙蔽)、减缓,而身的伤,这最古老的恐惧,有时没有回旋余地,一步临渊。
   身将不在,心何以存?
   身体这列孤独的火车疾驰在暗黑中,司机离席,引擎失控。
   按说,人到中年应当越来越强大,财富,见识,社会经验……可所有“强大”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面前都顿失效力。
   不是所有疾病都服膺于检查仪器,转而中医。在两位专家间挑了位年龄大的,诊断是胃炎,还不轻。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既然那么多检查都没查出问题,你说是什么?”医生问。
   抓回五幅治胃炎中药,干姜,焦山楂,柴胡,俱是袪风寒之药。吃吧,身为病人哪有权利挑三捡四,“病急乱投医”是无奈,也是一赌——陷于泥沼中的人辩不清哪一种用力更科学,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窜逃,哪管它朝向正途或歧路。
   症状缓解在若干天后,应与服药没什么关系。像当初病起时,与检查单上的某样器官没什么干系。
   症状稍好,在阳台下望小区花园,感叹人们健身意识日强,瞧!花园中的中老年习剑者队伍明显又壮大了——后发现是我人为地将数量膨胀了一倍。
   视力出现重影(医学上称“复视”),以为头晕导致眼花,两天后仍是,走在路上把一个人看出一双。眼科检查正常,既不青光也不闪光。眼科医生说,凡眼部肌肉都由神经支配,眼睛既查不出问题,那转神经内科看。
   “最好做个核磁共振。”神内大夫说。
   “不才做没多久?”
   “那是你眼睛出症状前,不代表你复视后的状况。”
   “这么快……就有变化?”
   神内大夫本着医学的严谨精神说,别说几天,一早一晚病情也有变化。
   我同意这说法,但仍在拒绝重做核磁共振的病历上签了字,表示后果自负,绝不连累神内科大夫。
   又去另家知名眼科医院排漫长的专家号,排了近两小时,专家只用了两分钟,说没问题,开了些药(包括眼药水和心血管疏通药)。药没点也没吃,大约一周后,视野恢复正常。
   像一场梦魇。从头到尾,没有病历上的结论作为旁证,似在自我臆想中经历了一场病。
   病历原来不如想像中的洞悉一切。
   普鲁斯特在《斯旺的道路》写到:“历史隐藏在智力所能企及的范围以外的地方,隐藏在我们无法猜度的物质客体之中。”而病历,经常藏在医学所能企及的范围以外的地方,隐藏在无法猜度的客体之中。
  
   4
   收拾抽屉,一包鼓囊囊病历(夹着各种检查治疗单)搁在最下层。扔了?不然留着何用,除了记录每场病的经济成本。对下场疾病,它没多少参考价值,会有新一轮检查等着。
   还是没扔,像丢掉有些旧信,像从此丢了段日子。不是那些信,如何证明那段岁月存在过?前阵在父母家抽屉翻到年轻时的信,有几个信尾落款竟是我根本想不起的名字。名字的主人走失了,可他们确存在过,有信为凭。

共 632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医生开出的医嘱处方里,悟出了什么叫“真正”的天书。读完这篇散文,与作者发生了共鸣。吃五谷生百病,这是自然规律。生病了去看医生,这是谁也逃不掉的“宿命”,而医生的那一张张医嘱与处方,相信看过病的人都有经历,如作者所说,就是一张张无法辩识的天书,可以看,可以问,就是不可以懂。当然,这一本“天书”,开医嘱或处方的医生未必也真的懂了。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那些形形色色的病理中,不难发现,医生曾经解释过的病理,求解的人听后依然一头雾水,似乎懂了,似乎还在未知中迷乱,任你求解N次,结果都是惊人的相似。作者借助生活中生病这一个点,从生病,看病,治病这一系列的运行中,引申出一种替在的生命体征,这种体征,应是遮蔽在那一摞摞的病历中,成了无解的迷,无解的天书。此篇散文笔力刚劲犀利,作者紧紧围绕生病这一个点,写出了对生命从敬到畏,到淡然的一种人生态度。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815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7-08-08 17:25:33
  问好老师,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佳作分享流年,祝笔祺文丰!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8-09 08:51:38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学习:隐藏在我们无法猜度的物质客体之中。”而病历,经常藏在医学所能企及的范围以外的地方,隐藏在无法猜度的客体之中。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