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有感朱日和沙场阅兵(散文) —— ——浅谈中国装备奇迹之源
——浅谈中国装备奇迹之源
7月30日,朱日和沙场阅兵的盛况,看后让人震感,国人踌躇满志,信心满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军事训练基地举办盛大阅兵。不同与以往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阅兵,这次首次于建军节在朱日和沙场大阅兵,开创了我国阅兵史上的先河,打破了传统惯例,格外耀眼,创造了许多“第一次”。
在这次阅兵式上,有不少新型武器装备亮相,数量之多、门类之广,气势之宏,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阅兵,让我们守在电视机旁看直播的观众,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直呼过瘾!
据相关资料统计,这次展示的地面兵器有571台,战机129架。除了大家熟悉的歼-20隐形战斗机、99A主战坦克之外,还有红旗-9B防空导弹、红旗-22防空导弹、海红旗-9B舰空导弹、东风-16改进型弹道导弹、歼-10C战斗机、歼-16多用途战斗机、东风-31AG战略核导弹等,都是第一次展现。
这次朱日和沙场阅兵,至少向世人发出了三大信号:
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多年发展,军力已经赶超西方大国,让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大国感到震惊、威胁、不安。美日欧等国,许多年来一直靠封锁、禁运、限制来阻止我军装备的发展和进步,铁的现实证明这是徒劳的,相反地强烈刺激了中国军工的创新能力,大力突破了武器装备的发展瓶颈,形成了井喷式的科技成果,这一大好局面充分体现了我军硬件和软件的综合威慑力,警告西方列强,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晚清时期,试图挑战中国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我们就有能力打赢这场现代化战争,不管你们在哪里打,怎么样打,中国军队都奉陪,有实力、有勇气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二是朱日和阅兵向外界传达这样的信号: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军队走强军之路,兴军强军已经成为军队的共识,从参演阅兵的现场看,我军官兵人人精神抖擞,个个斗志昂扬,官兵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已经在不断提高。从蓝军与红军对垒的演习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我军将继续保持“能打仗、打胜仗”的优良传统,能够打赢一场现代化、信息化的战争,事实证明中国军队依然是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
三是朱日和阅兵中展现的大量新式武器装备,雄辩地证明我军军改完成后,已经顺利成军,新的指挥作战体系已经形成,意义非常重大。原来建制中的陆海空三军已经被五个军种所替代,陆、海、空、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以及武警部队等多兵种的战斗力全面提升,五大战区以及各种高科技现代化、智能化装备进一步增长,使我军的联合作战能力、体系作战能力,军兵种协作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380万军队汇成滚滚洪流是世界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一句话,朱日和沙场阅兵已经充分表明中国已经走在强军路上。
许多外国人想不通,这十几年中国军队的装备为什么能突飞猛进?为什么能冲破层层封锁飞速发展?而且在激光武器、人造太阳、核废料处理、量子应用、太空技术应用等领域还处在领先地位,美日欧等国感到困惑,无奈,千方百计寻找根源。别找啦!让我来告诉你:引领中国强军之路,展示中国军备奇迹的来源有五大因素。
其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内聚力的爆发是中国奇迹的根本动力。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上世纪初的近代百年,受到西方列强的武力征服,当八国联军用炮舰轰开古国的大门,洋玩意便开始甚嚣尘上,中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屈辱,埋葬了民族的灵魂,吞咽了民族的自尊,唱衰了民族的自信,崇洋媚外,仰视西方,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死胡同里挣扎。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自尊心得到恢复,创伤得到医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近十几年,伴随着经济腾飞、技术创新,迅速崛起,正当中国人融入世界,感受全球化魅力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却又实施封锁、禁运、限制,让中国人再次重温屈辱的历史,但是现在的中国已经那个时期的中国,当沉睡的雄狮清醒的时候,威力就会爆发,民族自信心就会空前高涨,受一种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一切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驱使,内聚力迅速爆发,打破封锁、创新自强的意志成为一种新的民族精神。封锁吧,封锁十年我们八年搞出来,封锁八年我们五年搞出来,封锁五年我们三年搞出来,争分夺秒抢在时间的前面几乎成为一种惯性,这就是无比强大的创新推动力。
其二,是健全的教育体制和长期高额的教育投入,使人才创新体系逐渐扩大,人才强国的战略初步进入见效期。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日益发展和知识经济日趋兴盛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甚至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智力的竞争。而这种竞争趋势,就是创新的力度和深度。其中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成为各国竞争取胜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拥有更多更好的科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能赢得未来。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瓶颈,需要坚持市场导向、强化宏观调控、促进创新孵化、转化科技成果、优化创业环境、解决后顾之忧,从而不断提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升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成功率,构建了一个人才本体、人才环境、人才创富和人才创新的四维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我国人才储备处在世界前十位且有上升趋势,中国正在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引领我们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高端人才的吸纳和稳定,大批海归人才的重用是长期人才战略,控制人才外流和鼓励人才双向流动的有机结合是人才创新的两个轮子,为巩固“高精尖缺”人才储备打下坚实基础。中国装备的奇迹很大程度就是取决于这些关键人才的储备和发酵。
其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工业体系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健全的制造业是工业强国之路的产物,也是中国装备奇迹的坚实基础。曾几何时,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就建立了以东北为中心的老重工业基地,三年自然灾害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必须关注民生,于是以民生为主体的轻工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我国担当起世界工厂的角色,改革开放三十年到本世纪近十来年,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工业基础最完善,工业体系最齐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全的制造业基地,不出国门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可以从“中国制造”中获得。中国的工业产值是世界之最,相当于美日欧的总和。西方曾想让中国效仿美欧走硅谷、华尔街的金融强国之路,但中国坚持走工业化之路实业兴国,结果美国金融海啸至今让它难以翻身,即将失去国际霸主和世界第一的宝座。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声言“让美国再次伟大“,这种强制性的让别国在美国开设工厂的“制造业回归”,是损人利己的做法,又能坚持多久呢?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失去的再捡回来并非易事,中国绝不会走美国发展的老路,只有不断的翻新、更新、创新,保持本国的工业基础,并有所发展和进步,才是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子。中国装备的奇迹就是建立在这踏踏实实的工业基础之上,像美国那样靠印钞票抛美元投机取巧是不可能出现奇迹的。
其四,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是无法替代的“软实力”,也是中国装备奇迹的内层和芯片。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儒释道三家,而最接近本土的是道教,道教讲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为自然。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指出“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是何等的境界。道家还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治人事天莫若啬。治大国若烹小鲜。”说明治理国事家事的道理,强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善用人者为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博采众长,治国理政。儒家的思想更是集中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世界各国也设孔子学院,但能不能坐下来认真研究也很难说。佛教文化是从印度引进的,虽长期流传其有益的内容也融进中华文化之中。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制定的世界贸易规则,中国严格遵守、积极参与,努力完善,并能取得巨大成功,而制定规则的美国却很不情愿地退出了多边谈判,这种心态怎么能称得上世界霸主。这与我泱泱大国旗帜鲜明的表达自己全球化的“中国声音”,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中国有信心、有力量的表现,也是软实力的真正体现,有这样的文化底蕴何愁装备奇迹不出现。
其五,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强国强军目标,这是实现中国装备奇迹的坚强保证。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里,多次分分合合,但总体是分短合长,历史告诉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是治理不好的,只有国家统一了,才会做到兴旺发达民富国强,只有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永远是一面强有力的镜子,反射出激活民族自信的光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进而带领全国人民走强国富民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即将走过68年的辉煌历程,还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是一条中国人民用血与火铸成的深入人心的光辉道路。中国人民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得出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可以凝聚全中国人民的智慧,什么困难也难不倒,什么敌人也能战胜。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队伍,永远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中国军队装备的奇迹就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奇迹,就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奇迹来源何处。
敬告我们的敌人: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撼中国人民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