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古韵今弹】公子扶苏(随笔)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公子扶苏(随笔)


作者:风之丐 秀才,189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72发表时间:2017-08-10 12:56:08
摘要:当一个人站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却不敢去争斗时,他的人生其实在那一刻也就已经结束了。

秦汉之间的人物与事件是《史记》里最为重要的内容,我一直以为这也是司马迁最为看重的部分。读《史记》,最为喜欢的也是关于这段时间的记录。由于好多人物传记摹写的如此精彩,说实话,我甚至一直都把这部分内容当成是一部长篇小说来读的。
   在那些性格各异的人物中,最让我惋惜的既不是“狡兔尽,走狗烹”的韩信、彭越,也不是四面楚歌里不得不徒呼奈何的楚霸王项羽,而是那个在《史记》里连专门的“传”都没有的公子扶苏。
   关于扶苏的记录,散见于《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以及《陈胜世家》。而我第一次知道他,是中学时,语文课本里《陈胜世家》中陈胜的“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那么,在秦始皇去世后的第二年,陈胜听到的扶苏之死是二世所为,而继承人也应该是扶苏。而在《史记》中,关于扶苏的死,在《秦始皇本纪》里是这么写的: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其)赐死。
   也就是说是赵高伙同公子胡亥(秦二世)、丞相李斯暗中换了秦始皇封起来准备给公子扶苏的书,然后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在沙丘立胡亥为太子。重新给公子扶苏、蒙恬写了诏书,列了他们的罪行,赐他们死。而在《李斯列传》里记录的就更为详细,详细叙述了赵高是如何先说动胡亥,然后又从李斯的角度分析了扶苏继位后他地位的变迁,从而用他自己的利害关系说通了李斯,终于使他们三人站到了一起。并且也具体列出了给扶苏书的主要内容,还详细记录了扶苏自杀的过程。相关内容是这么写的:
   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这封诏书不知道司马迁是根据保存的历史文件抄写还是自己根据当时的情形拟写,细读总觉得不像是真的。特别是关于扶苏的部分,他到蒙恬军中最多也就两年,怎么能说是十有余年呢?蒙恬倒是在外十有余年,可每年的情况,秦始皇不是都很清楚吗?怎么会在十余年后追加责任呢?更何况扶苏被派到边境监军,以他的身份,按照他当时的处境,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多次上有“怨望”内容的书的。或许有这么多疑点吧,蒙恬选择了重新核实这道旨意的真实性,并且也暗暗地给了扶苏以提示:我们手中有三十万军队,这是可以改变天下局势的力量(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可是“仁弱”的扶苏选择了遵照旨意,自杀了事。
   《蒙恬列传》由于着眼点是蒙恬,所以这部分内容记录就较为简单,但其中也透露了一些内容,具体部分是这样写的:
   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
   这里再次点明了赵高立胡亥的原因(他和胡亥关系好),赵高要谋害蒙恬的原因(他和蒙毅不睦)。
   综合以上的这些记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秦始皇死前是希望扶苏继位的,并且已经写了给扶苏的诏书,可这份诏书没有能发出去;原因是秦始皇暴死,赵高发起了一个涉及皇位继承人的大阴谋;赵高和李斯伪造了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并改了给扶苏的诏书,赐扶苏死;扶苏在蒙恬的疑问中自杀。
   这个被后来史学界称为“沙丘政变”的过程应该是很清楚的:秦始皇去世、立胡亥为太子、派使者赐死扶苏及梦恬、扶苏自杀。但扶苏自杀前,一定不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但他肯定知道胡亥被立为太子。只要知道有一个弟弟被立为太子,扶苏的自杀就不是什么“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的孝道,而是他知识系统里的必然结局。因为他知道早他四百多年的太子申生被晋献公派去征讨东山时,晋国大夫里克曾经对晋献公说过这样的话:“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率师,专行谋也;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率师不威,将安用之?”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国家将来的继承人,一定要守在君主身边(表面上说是尽孝道,其实是为了君主有意外好马上继位,以免由于国家无主而发生继承权方面的争夺)。要是国君出巡在外,那就应该守在都城。要是都城有守卫的人就该跟随君主出巡。跟随出巡是抚军,守在都城是监国,这是从古以来的规矩。里克因此觉得晋献公这事做得不对,而当时的晋献公之所以派他带兵,也确实有废除他太子之位的意思。而当时秦始皇出行带的是胡亥,又喜欢胡亥,他被立为太子就好像是必然的结果了。相比于春秋时的申生,申生可以选择逃亡,可在已经天下一统的大秦帝国,扶苏想逃亡又能逃到哪去呢?所以,他只能选择自杀。
   读完这段记载,我是有两个疑问的:
   第一个是关于扶苏到底是不是会被立为太子?
   我们知道,前面的那些结论都是根据《史记》里的记载得出来的。其中秦始皇死前希望扶苏继位的依据是他在病危时,写给扶苏的诏书(也就是后来据说被替换掉的那“封书”),据《史记》记载大体内容是:“与丧,会咸阳而葬(要是我不在了就到咸阳来参加葬礼)。”这句里理解的关键点是“会”字,要是说理解成“主持”,那就明确了要扶苏继承帝位;要是“参加”,那到底让谁继承其实没有说清楚。其实就算是这“封书”肯定也不是司马迁根据流传下来的实物抄写的,而是根据当时一些人的传说记录的(被替换当然也就等于被毁)。除了这个传说外,没有别的证据。可根据《秦始皇本纪》,我们知道他是爱少子胡亥的,所以出游时,一直带在身边。而扶苏作为长子,帝国最有希望继承帝位的人,却被帝王早在一年前就派到边境“监军”。根据已有的历史规律,扶苏当然知道自己已经在继承权方面失去了先机。这种类似于绝望的心境就是扶苏知道胡亥被立为太子后,没有任何怀疑就哭着自杀的原因。
   第二个是关于那份伪造的诏书的。
   我一直奇怪,那份伪造的诏书为什么同时赐带军大将和监军死呢?这份诏书的主人就不怕他们联合起来造反?用蒙恬的话,他“将军三十万”,而扶苏是监军。也就是说,只要他们联手,他们确实可以发动一次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叛乱。说实话,蒙恬的话也被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们当成是建议扶苏起兵的。可扶苏“仁弱”,他选择了丝毫不做反抗的自杀。
   当然,扶苏的自杀以及蒙恬的没有公开建议起兵,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身体条件好到可以巡游四海的秦始皇会暴死。要是他们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我们现在读这段历史,觉得扶苏的死很可惜(司马迁也应该在内心中觉得扶苏的死可惜吧),大多数人可惜的原因应该在于他们觉得扶苏本来可以继承帝位,并且隐隐地希望他继位后能把那个强盛的大秦帝国延续下去。但他死了,他们那隐秘的希望破灭了,所以他们恨李斯恨赵高也恨胡亥。可我惋惜他是由于他代表了一类人,帝王后裔里像前面提到过的申生、后来的汉献帝等等。至于普通人,几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是他这样的人,完全跟着命运走,命运让自己好就好着过,命运让自己坏就坏着过。从来没有想到过反抗一下命运,就算是命运让自己放弃他的生存权。好多年前,读过一个南京大屠杀经历者的回忆,说那么多身强力壮的士兵,被几个日本兵押送着走好长的路去刑场,直到进入刑场后,看到喷火的机枪时才有人想到要反抗。或许,相对于世界或者是一个团体,单独的我们都很弱小,可由于自己弱小就连反抗的念头都不敢有甚至压根就没有,那这样的人生不是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吗?当一个人站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却不敢去争斗时,他的人生其实在那一刻也就已经结束了。
  

共 34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当一个人站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却不敢去争斗时,他的人生其实在那一刻也就已经结束了”,这篇文章介绍的是秦始皇的大公子扶苏,通过历史提及过的相关内容,分析扶苏公子的为人特征“仁弱”,本来自身是处在优势的一种状态,听到秦始皇发来的诏书赐死,不分青红皂白就领旨死了,甚至没听统领三十万大军的蒙恬的意见,他为什么会死?作者从扶苏的内心去加以揣测,其实归类于一类人,就像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情节一样:有些人思想里根本没有反抗的意识,这其实是一种悲哀。文章深入简出,文笔流利,观点明确,推荐。【编辑:叶舞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8-10 13:01:31
  让人气愤让人悲哀,扶苏我不再同情他了,不争取生的条件的人不值得尊敬。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8-10 14:28:44
  是啊,我们只要生活就得抗争,所以喜欢老毛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可惜,我自己好像只有在绝境才要斗。谢谢点评。
2 楼        文友:叶舞风        2017-08-10 13:02:20
  建议看动漫版的《秦时明月》,可以说国内目前最好的历史题材的小说。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8-10 14:30:12
  《史记》、《左传》其实是我很喜欢读的书。
3 楼        文友:歌休        2017-08-10 14:47:09
  历史是已定的事实,我们很难根据后人的记述判断当时的真实情况,人生到关键的时候,选择方向往往在于关键的几步,机会稍纵即逝,欣赏老师的细致分析,抗争是人生必须的。
回复3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8-15 16:40:55
  谢谢点评。
4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8-11 06:39:55
  欣赏老师佳作,问候学习:那这样的人生不是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吗?当一个人站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却不敢去争斗时,他的人生其实在那一刻也就已经结束了。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4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8-15 16:41:07
  谢谢。
5 楼        文友:远近        2017-08-14 13:28:24
  关键是扶苏太仁厚了,且非常听话,君臣父子的礼仪讲究的很,也正因为如此,才得始皇信任的,谁知这样的性格却把自己葬送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5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8-15 16:43:10
  是啊,所有的性格都有它的缺陷,好多缺陷还由于所处的地位而被夸大或者缩小。
6 楼        文友:天堂尕保        2017-08-29 09:15:05
  八月份去西安,去西安博物院,展厅里关于“秦亡论”的篇章里,有这一段历史,让人惋惜!
倚天观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