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变迁】灯的依恋(征文·散文)
前几天有一位好友对我说,他妻子调到外地,晚上回到家里黑洞洞的,心里就有点清冷的感觉。听着好友的话,我似乎也有同感,我每天晚上走到家附近,不自主向家里看一看灯亮了没有,亮了说明家里有人,心里就感到踏实,那灯光让人有家的温暖。
记得小时候,晚上外出打的是火把,妈妈告诉我,火把一是照明,二是壮胆,那些野鬼见了火,它就不敢靠近你。另外走路要靠近年长的男人,说是男人们火旺。读过书人都知道世界并没有鬼,只是说的人多了,好像就有了,晚上如果有火把或一个手电筒,那光亮总是能给人心理安慰,有时见远处靠家不远村庄的灯光,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心早已到家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大多是点着煤油灯,黄昏后,村庄便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到处飘荡着星星点点、橘黄色的小油灯光,空气中也弥漫着刺鼻的煤油味。那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人们理想的生活方式,电灯对乡亲们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冬天晚上妈妈把点亮的油灯端放在窗台上,一家人坐在火炕旁边的桌子上吃晚饭,拉家常,虽是粗茶淡饭,但一家人很开心。饭后妈妈坐在油灯前缝衣纳鞋,兄弟几个坐在火炕边听长辈讲故事,猜谜语、玩游戏。尽管油灯很昏暗,却在漆黑一片的夜晚给家人带来光明和温馨。
我上初中时,学校条件很差,如教室的窗户上没有玻璃,为了挡住冬日的寒风,窗户是用丝棉纸糊成的,上晚自习就是用的煤油灯,老师或班上条件好的同学用的带玻璃罩的煤油灯,看起来既漂亮又美观,光线也比较好,带起来方便,就是在房子外面也不会被风吹熄,有时晚上回家还可以作为路灯。大多数同学用的都是自己制作的土煤油灯,就是用废弃的墨水瓶或其它的小瓶子,在盖上打一个眼,再用铁皮卷成一个细管插到钻的小眼里,串上棉花,加上煤油就是一个灯了。由于制作简单,亮度不够,密封不好,经常出现灯熄洒油的现象,或烧着了书本的事情。由于灯光太暗,只好靠近灯看书、做作业,时有头发就被烧的事情发生。当我第一次看到同桌的玻璃罩油灯后,心里充满了羡慕。
家乡现在仍延续着结婚的洞房点一盏长命灯的习俗。虽然习俗不变,而灯却在与时俱进,过去点的是麻油灯,后来点红蜡烛,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早晨点亮,现在不少地方用的是红灯泡全天候亮着,不过在乡下人大多还是喜欢用红蜡烛。
前几天一个乡下的亲友生日,也吃了时髦的生日蛋糕。有一位三岁的小朋友就是不吃。说要在生日蛋糕上插上彩色蜡烛,点亮后唱生日歌,许愿,再吹灭蜡烛。看来灯也有灵性,人们总是想用灯来寄托一种情怀。
记得小时候还见过一种煤气灯,就像探照灯,光线很强,直接看还刺眼,在那时只有大队晚上文艺演出或村里开大会,或农忙时在打谷场上作业才用那种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乡下好点学校点上了电灯,可就是经常停电,多半是装饰,煤油灯也是不可少的。一九七九年我高考那天,天气突变,白天变成黑夜,又突然停电,幸亏老师早就为我们备好了油灯和蜡烛,才让我和同学们顺利通过了那场过独木桥的高考。
妈妈告诉我,在有煤油之前,是用桐油、麻油,有的还用猪油,只是点那猪油灯麻烦,经常要拨那灯芯。后来人们就形容笨人是那猪油灯,拨一下才亮一下。婆婆在世时说,她小时候还点过松脂油灯,可见百年前的乡村真的是穷的叮当响。
据史料记载,人类在追求光明的路上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并造就了人类文明。数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懂得使用自然之火来御寒、烧烤和照明。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灯具承载火烛,书写文明史。从粗糙的石灯到青铜灯,陶瓷灯到现代的电灯,灯具的历史变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缩影。
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人类早在殷商时期,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时期,人们将豆脂油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后来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或煤气灯。但这种灯因燃烧煤油或煤气,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臭味,并且要经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除了不方便,还容易引起火灾,一不小心就酿成大祸。1879年爱迪生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并逐步走进了千家万户。灯虽然只是起照明作用,但傍晚家里亮灯,让回家的人感受到灯光带来的愉悦,因为那不是普通的灯,点亮的是心里温暖的灯。
如今,看到娃娃们在舒适安静的小屋,坐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是多么幸福,从灯的发展变化看到了时代的进步,可我们那一代人,就是那一盏油灯照亮了一个乡村孩子的希望,让我们走出了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