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蓝】李姓溯源(随笔)
李春来(1855年~1925年):京剧武生演员,字起山,河北高碑店人。早年在北京丰台喜春台梆子科班坐科,出科后在京津一带演出。北京天和馆等地曾留下他的足迹。20岁以后漂泊至上海,与孙菊仙、黄月山同台合演。一度返京,后复南归,并久居上海。
李宝嘉(1867年~1906年):名伯元,别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极为少见。光绪诸生,工诗赋,兼擅篆刻,尤以小说名世。著有《官场现形记》。
李登辉(1873年~1947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老校长(1913年~1936年),字腾飞,福建同安人,出生于荷属爪哇岛(今印尼),印尼第七代华裔,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他为复旦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多学有所成,其中担任大学校长的至少有二十六人,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极为罕见,他被世人誉为“人伦师表”,为维持和发展复旦大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叔同(1880年~1942年):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鼎铭(1881年~1947年):出身农家,曾从事教育事业十余年,并开办医馆,治病救人,群众颇多赞誉。1941年夏,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先后当选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边区政府副主席。同年,在边区参议会二届会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受大多数议员尤其是毛泽东的大力支持。1941年底,他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不久,举家迁住延安,与毛泽东、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7年12月11日,李鼎铭因患脑溢血症在米脂县杨家沟不幸逝世。
李烈钧(1882年~1946年):字侠如,号侠黄,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溪坪源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青年时期便追随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烈钧被推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迫使北洋海军主要舰艇宣布起义。李烈钧后率舰队西上迎击清军。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被孙中山任命为江西都督。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在湖广会馆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他出席并被推举为参议。1913年7月12日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就任总司令,揭开二次革命的战幕。8月失败后,流亡日本。1917年后任孙中山两次在广州所组政府的总参谋长。辅佐孙中山打败陈炯明。1927年初被蒋介石任命为江西省政府主席,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致电蒋介石,主张尊重言论自由,改良政治,一致抗日。七七事变后,一直患病休养。1946年2月20日在重庆病逝,国民政府予以国葬,周恩来、董必武亲往吊唁。
李大钊(1889年~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工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1924年1月,李大钊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 在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和领导下,北方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李汉俊(1892年~1927年):湖北潜江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早年留学日本,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建党工作,为召开中共一大做出了卓越贡献。1922年回武汉组织学生、工人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37岁。
李明瑞(1896年~1931年):原桂系将领,中共百色和龙州起义领导人。广西玉林北流人。1918年入云南讲武堂韶州(今韶关)分校炮科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桂军中任连长、营长、团长。1926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旅长、师长、副军长。在北伐战争中,率部参加贺胜桥和德安等战役,被誉为虎将。1929年3月27日蒋桂战争爆发,由于李明瑞对李宗仁不满,遂被蒋介石重金收买,临阵倒戈,导致桂系溃败,李宗仁只身逃往香港。李明瑞旅改为陆军第十五师,李任师长;同年4月,蒋介石派其由武汉乘船到上海,从海道经广东进入广西,讨伐桂系。黄绍兹、白崇禧,继李宗仁之后出走香港。俞作柏、李明瑞主持全省军政,1929年9月,俞作柏、李明瑞倒戈反蒋。由于部下叛变,俞、李内部分裂,反蒋失败,失败后,李明瑞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同年12月和翌年2月与陈豪人、张云逸、俞作豫等领导左右江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第8两军总指挥。1930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奉命与邓小平、张云逸等率第7军离开右江苏区,在桂黔湘粤赣边界地区转战中,指挥奋战梅花村、强渡乐昌河和崇义突围等战斗,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1931年春胜利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根据中共第1方面军总前委决定,他任河西总指挥部总指挥,统一指挥赣江以西部队,取得安福等战斗的胜利,配合了中央苏区第2次反“围剿”。5月任第7军军长,7月率部东渡赣江,到达中央苏区,在江西兴国与1方面军主力会合,参加第3次反“围剿”,战功卓著。1931年10月,在“肃反”扩大化中被诬陷杀害于江西省雩都县(今于都县)。1945年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公朴(1902年~1946年):号仆如,原名永祥,号晋祥,原籍武进县湖塘桥,在淮安出生。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遭国民党特务开枪暗杀,次日凌晨因伤重、流血过多牺牲。
李超时(1906年~1931年):原名振华,邳县柴庄人(今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才庄)。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26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任中共邳县特支书记,同年秋调东海地区组建中共东海特支,后改为中共东海县委、东海中心县委,李超时任书记,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宣传发动群众,领导工人斗争、农民暴动和学生运动,掀起革命浪潮,被称为“李旋风”。1930年参与创建红军第14军,任政治委员。1931年6月在镇江被捕,9月19日就义,年仅25岁。
五、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山西:陇西家乘,静乐岑城李氏族谱四册。河南:汝州李氏祖谱一册(汝州李氏应该属于郡望中的“南阳郡”)
六、宗祠楹联
道德传家,太白遗风,诗酒流芳。“道德传家”源自老子。“太白遗风”“诗酒流芳”指唐代大诗人李白。
卫公勋业;元礼门墙。——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自唐代李靖屡建军功,太宗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李膺,字元礼,以声名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西陇望族;北海名流。——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自唐代李邕,李善之子。善注《文选》。玄宗时,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
陇西世泽;冯南家声。——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即冯翊,古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
邺侯世泽;楷模家声。——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自唐代李泌,封邺侯。下联典自东汉李膺,字元礼,太学生称“天下楷模”。
庋藏邺架;召记玉楼。——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自唐代李泌,封邺侯。藏书甚丰,号为“邺架”。下联典自唐代李贺,临死前见梦:上帝成白玉楼,召其作记,遂卒。经传道德。
经传道德;名重谪仙。——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自春秋时期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下联典自唐代李白,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