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彼时的马鞍岛人

精品 彼时的马鞍岛人


作者:鄱湖小草 布衣,24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552发表时间:2017-08-13 10:23:23

马鞍俗称洲上,是由泥沙冲积而成的湖州。汛期一到,四面临水,形成一个孤岛。这湖洲靠西临江矗立着一座高山,并排有两个山峰,远远望去很像马鞍子,因而叫马鞍山。现在这里因而也就叫马鞍行政村,属苏山乡的一个行政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鞍岛人祖祖辈辈亦农亦渔,鄱湖水养育着他们一代又一代人。
   岛人捕鱼,主要是遁钩。一串串大鱼钩遁在水里,大鱼游过,鱼钩挂住,越挣扎鱼钩扎得越多,很难逃脱。弄钩的船叫钩船。
   鱼钩香干粗细,钩裆约二厘米。钩把用粗丝线扎紧,留六寸长后拴在纲绳上。纲绳每三四寸栓一把钩。一根钢绳约四百把钩,叫一篙钩。一只钩船一般有三十篙钩。遁钩技术含量高,经验老到的精明人,挂的鱼又大又多。
   首先,要熟悉鱼性。每种鱼的习性都有所不同。有的鱼爱在浅水草丛中戏耍,有的喜欢在深水中觅食,有的爱在港湾停留,有的爱搏击风浪……捕鱼者必须熟之。遁钩的深浅有讲究,不然也是徒劳。纲绳上有许多浮标,可将钩子悬在水中。钩子的深浅全靠桩绳的长短上。桩绳绑在大石上,此石头犹如大船的锚,以此来固定鱼钩的深浅。桩绳短钩子就深,桩绳长钩子遁得浅。一般来说,再浅也不会影响水面行船。钩子遁在水中,水面上是看不见,全凭指示浮标来找自家的鱼钩。
   掌握以上技术还不够,还有磨鱼钩的问题。
   不在此道中,不知此中门。大鱼的鳞片,又硬又滑。钩子悬在水中,一个水波就能冲开,根本没什么力量。即使是新钩,也挂不入鳞片。这就得靠磨钩。不管旧钩新钩都得不断地磨,磨出钩尖的锋芒来,具有吸附力。只要鱼稍稍的擦了那么一下,钩子就粘住了鳞片,随着鱼儿游动,钩子越扎越深。鱼如挣扎,旁边又有许多钩子扎入,绝对难逃。
   钩子挂了一两次鱼,或遁在水中有些时日,钩尖锋芒又没了,就得在早晨换回。把新磨的一篙钩遁下。水中哪篙钩该换,渔者心中有数。
   渔民磨钩是长年的活,也是辛苦的事情。每天吃罢晚饭,马鞍人几乎家家在磨钩。一盏昏黄的油灯,一条长凳,骑马式夹住一头,一头放上磨刀石。一碗清水搁在一旁。一手捏钩把,一手的两指按钩身。沙沙沙……磨钩子的三边。一定要磨出锋芒来。
   冬季的水刺骨的疼,最后手指发麻,失去知觉。这篙钩磨好了,那篙钩又钝了。几十篙钩,有磨不完的钩子,别想清闲一个夜晚。
   马鞍人的生活模式:下地——下河——磨钩子。磨磨磨,单调枯燥伴随他们的每一个夜晚。
   马安人比任何地方的人起得早。东方刚露鱼肚白,他们就把磨好的浸过菜油的一篙钩扛在肩上,匆匆出门了。一路上,鱼钩、浮标嘀嘀嗒嗒的碰撞声,在静静的早晨显得格外清脆,把树上的小鸟也惊动了。小家伙还歪着脑袋寻思:怎么有比鸟们还早的?
   钩船都停在避风河湾,上船后也要奋力划上一阵,才到各自的鱼钩处。
   钩船必须要两个人。一人划桨,一人在船头作业。船头一人必须伏在船头上。动作要麻利,要防钩子扎手;大风天,更是难受,上身的衣服要被风浪溅湿透。这都不算什么,最麻烦的事,就是怕与别人的钩子绞在一起。尽管每家遁钩的水域划分了界线,但在交界处也有绞绕的时候。碰到这种情况,最是头疼。光一块桩石就有几十斤到百斤重,要把钩子解开实非易事。掌握双桨的,都是副手,难度也大。两眼要时刻盯住船头的弄钩人,随时调整两手划桨力度,配合前面的工作。所以,划桨的,不仅要会划船,还要懂弄钩人的意思,完全要听弄钩人的指挥。
   小小渔船,不过六七米长,远远望去只那么小不点。“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在风浪里,时隐时现。虽说是随波逐流,也是惊险不断;虽说都是玩船高手,也有点赌运气吧。
   马安人还有一种捕鱼方法——撑溜网。
   溜网其实是大罩网。罩网撒开直径不过三米,溜网撒开直径怕有七八米吧。溜网重,网脚纲上全是铁坨坨,船头作业的最好要有正副两人。溜网放在船头上,先用溜篙撑开网,然后将网撒下大半,另小半由经验老到的人掌握,看准山头,认为到了鱼巢穴,即把船上的小半网罩下。船还是不停地划,估计网已收拢了,船头的人合力拉起。一网上来,上百斤大鱼。取鱼后,又立即撒第二网第三网……撑溜网的还要有水上定坐标的本领呢。掌艄人看好离开岸边的距离,把船划成直线,负责横坐标;船头撒网的只看山头,负责纵坐标。渔民在多年打鱼中,知道鱼儿爱藏哪,很有经验。
   撑溜网是要在枯水期进行,有规定的日期。背后河是老江,冬季枯水期都有很深的水,是鱼儿聚集的巢穴。祖辈留下的规矩:这片水域,从冬月十六日起,不准遁钩,只可撒网。渔民把这日子叫开河日,还通知亲友来吃鱼看热闹,像赶集看庙会似的,场面非常壮观。这天,岸边的岩石上站满了看热闹的人;河沿边还有一些半大的孩子,拿来捕虾的小罾候着,单等溜网赶散的鱼儿。溜网一撑,鱼儿满河乱窜。呵,小罾也往往很有收获,都是半斤以上的长江白鱼。看的人连连喝彩,为孩子们加油助威呢。我在马鞍工作,有幸参与过一次开河。我用父亲的大罾,放在河沿攀罾,很有收获:一条七斤重的大鲤鱼,还有鳊鱼、白鱼,装满了大鱼篓,二十多斤吧。呵呵,心里个美呀,别提了!
   据说马鞍人还有几种古老的捕捞方式:一种是打趟钩,用两只渔船拉一篙钩在水中划鱼;一种是起沉船,用破船沉在水中,给鱼做暖窝窝。这种办法早就没人用了。
   《黄河颂》是反映黄河岸边的船工不畏风险,英勇搏斗,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同样,马安岛人不畏艰险,在鄱湖边上生生息息,一代又一代地拼搏,不也体现了鄱湖人的风貌。
   近些年来,随着捕捞的现代化,鄱湖里的鱼越来越少,传统的捕捞方式早就被淘汰了,再也看不到钩船了。特别是马鞍大桥建成后,再也不是孤岛了。马鞍人的生活方式也彻底改变了。以上的记述,已是尘封的往事。
   二0一一年十二月

共 23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深情回忆的叙事散文,文章宛如一幅清新优雅的水墨画,画出了几十年前马鞍岛人的生活情况。既然生活在鄱阳湖水边,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就是这里人主要的劳动,主要的经济来源;马鞍岛人捕鱼主要方式有:一是遁钩,二是撑溜网,三是打趟钩,另外有一种叫起沉船。文章主要介绍了遁钩,其次是撑溜网;反映了马鞍岛人的勤劳和智慧、吃苦耐劳精神,以及淳朴坚韧的品质。文章语言清新优美,饱含着依依回忆的深情。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814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8-13 10:24:04
  这是一篇深情回忆的叙事散文,文章宛如一幅清新优雅的水墨画,画出了几十年前马鞍岛人的生活情况。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2 楼        文友:鄱湖小草        2017-08-13 12:50:07
  谢谢编辑平淡如水老师的点评,谢谢了!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8-14 07:48:04
  恭喜获得精品,争取更多精彩。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4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8-14 08:51:53
  恭喜获精,继续精彩。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4 楼        文友:鄱湖小草        2017-12-06 11:14:32
  谢谢文友的支持。我最近接送大孙子读书,看护小孙子,有好长时间没写啰。不过我还好惦记文友们,祝你们生活快乐!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