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云.净域杯】“一”(杂文)
“一”是小时候母亲教会的第一个数字。数数从一开始,先数家里有几口人,吃饭拿几只碗,几双筷子;然后是院子里有几只鸡,几只羊,几头猪;再到户外的几棵树,几座房子。
那时的“一”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代表最少的,最小,很不起眼。贪心的孩子,不满足分到的一个苹果,一个桃子。
再大一点,知道“一堆”“一垛”“一捆”“一片”等等,不是两个,而是三个以上,“一”从简单的“一个”变成了多个,无数个,从原来的不起眼,变成了无穷无尽。
上学以后,渐渐懂得“一”不仅仅是数字,而且很奇妙,千变万化,万事万物都跟一有瓜葛,有牵连,“一”就像一根绳子把所有的事物拴在一起,这就是“万物归一”吧。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即是宇宙,“一”就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万物起源宇宙,在凡人的肉眼里,形成万象;这就是“有”,所以,“一”可理解为“有”或者“存在”;而如果我们抛开万物的像,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就是一个整体,即“宇宙”,我的理解可能不尽恰当,没有像,既是“空”,“空”在佛法的含义里,就是“无”,所以,有形的“一”又变成无形的“空”。整个虚空界有多大,谁又能说得清呢?
也许有人会说,宇宙中的事物都在变,不仅仅是“一”,您说对了一半,为什么这样说呢,宇宙是唯一的,太阳是唯一的,月亮和地球也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多个,所以这个“一”,又是“独一无二”,无论怎么千变万化,有“一”能解释清楚,而其他数字是解释不清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除了“一”,其他的只是数量上的概念,没有“一”的特性和威力。
小时候,父亲是村里的会计,时常听他噼里啪啦打折算珠,嘴里说着“九九归一”,那时瞪大眼睛,问父亲:“九九八十一,怎么能叫归一呢?”父亲指着算珠说:“你看,这不是‘九九归一吗。’”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
后来,看《西游记》唐僧师徒已经取到真经,如来却问观音菩萨,他们一路上经过多少磨难。菩萨说整整经过了八十难。佛祖便说:不能修成正果,因为,佛教讲究“九九归一”,没有最后的一难,之前的苦都白受了,因此,观音菩萨又制造了“通天河”老龟将师徒四人扔进河里一难,师徒四人才算圆满。
这很像我们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不论经过多少失败和痛苦的折磨,如果不坚持到最后,就不会成功一样。“行百步者,半九十”我想也应该是这个道理。你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停在九十九步,一步之差,和半途而废没有区别。
这最后的一难,最后的一步,最后的一天,一分、一秒,才是关键,无数的努力,归结为一个“圆满”。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代表着无数,无穷。是许多的一个整体。能计算的我们叫数量,不能用数字来计算的,是不是可以用“心量”“度量”来表示呢?
如今参禅,知道佛教中讲究“万法归一”,万法当然是便虚空法界里的所有法,这些法,有人宣扬,有人学习,是因为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如果人人都能向善,这些法就是正法,就会给人力量,,这些力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们的一颗佛心。
有的人,供养佛,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物欲、享乐、满足,而不是为了众生,看似获得了利益,然而,这些,都是小供养,不能成大器,我们知道,佛、菩萨,发心发愿,都是为众生,才得以生极乐国,得到一个大福报。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佛、菩萨,但不是在嘴上,而是在心,在修行。如果一个人,在家不孝敬父母,在外不尊敬师长,苦难中不能与人同心,也就是说,他没有一颗向佛的心,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空”“无”,他将失去一切,包括亲人、朋友、生命。
“一”字很奇妙,常人做不到,“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过于激动酿成大祸的例子还少吗?冷静下来,黑暗里也能看到光明。一些人名利熏心,迷失方向,最终结果只有一个,锒铛入狱,失去生命。
我们选择的事业,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要有专一的心,左右摇摆,见异思迁,脚踏两只船,心必生杂念,心生杂念,必不净,不净既是不静。不静,头脑就不会清醒;一个理不清思路,看不准方向的人,成功从何谈起。
脚踏两只船,重心就会偏离,结果是跌进大海做了鱼食。
“心净佛土静”,这里说的也是“一”。一颗心生于方寸之间,供养全身的血液,方寸不净,整个躯体就不净。佛心我心,方寸浄了,佛的国土自然就是净土。
“一”可以是数字,可以是物象,可以是精神,可以是业力;可以简单,可以复杂;可以独立,可以叠加;可以是一个整体,还可以分化;不管看见还是看不见,“一”都是真实存在的,实心,是佛,是宇宙,是万事万物。
世间纷繁复杂,是是非非,一心向善,是我做人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