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揉进馒头里的爱
张大爷坐在地火前,兴高采烈地往炉膛里送着柴禾,禁不住一会儿笑几声,一会儿笑几声。火苗蹿得老高,就像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嬉戏玩耍。火红的光,映得张大爷脸红扑扑的。锅里哧哧地喷出一股股水汽,散发着诱人的清香,预示着馒头就要出笼了。
“几点了?”他问老伴。正在准备鸡食猪食的老伴,立马跑进屋里看了看当门的座钟说:“快了,再有十几分钟就可以起锅了。”她麻利地准备好盛馒头工具,坐在张大爷旁边乐呵呵地等待着。看着跳动的火苗,闻着馒头的清香,老两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甭提多高兴了。
他们生活在农村,经济不富裕,文化不高,却养育了三个大学生儿子,老大在美国,老二在香港,老三在北京,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工作。孩子们打电话说今天都要回来,可把老两口乐坏了,天不明就起来准备,把发面揉了一遍又一遍。自从2000年老大和老二分别去美国和加拿大留学深造,不是这个来不了,就是那个没有空,八九年了他们全家还没有真正团圆过。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就是老人蒸的馒头,淡淡的香和着淡淡的甜,伴着他们一路成长。
“我们一家人就要团圆了。”张大爷高兴地说。“是啊,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一大家想着都热闹。”老伴心中盛不下的甜蜜,正从她那眯细的眼角溢出来。火慢慢小了下来,张大爷赶紧催促老伴,“熟了,熟了,出锅。”他们俩配合着,虚腾腾的馒头揭了一大锅盘,冒着白气,给整个小院都带来了清香。一想到北京的小孙女,老伴就乐得合不拢嘴:“我又可以抱小孙女了。”她想起几个月前带小孙女的情景,就又扑哧笑出声来。
三个儿子一同回到豫北老家与父母相聚了几天,那些个日日夜夜,是老两口最开心的时光。老二老三相距近些,老大路途遥远从美国回来一次不容易,都很珍惜难得的相聚。孩子们看到父母的头发已经变为灰白,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起来,像一道道反画的抛物线,就不禁鼻子酸酸的,老人含辛茹苦把他们哥仨养大成人,却无以能报。他们很想把父母接过去,可一来路途遥远,二来老人离不开那里的邻居,离不开那里浓浓的生活。老两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活俭朴,从不以为孩子们有出息了就坐享清福,前几年张大爷还一直坚持扫马路,今年才停下来。他们告诉儿子们,他们哪也不去,就生活在这农村老家,喂猪喂鸡,下地劳作自给自足。老两口去过北京,看过天安门升旗,就已经很满足了。孩子们都想给父母买台电脑,好在互联网上经常见见面说话话。两口子没有同意,说:“想你们了就看看照片,要不打个电话,想在网上见面,就到邻居家瞅两眼就行了,我们不会操作,也没时间摆弄那玩意儿,不如到田里拔拔草,松松土自在。”
三个孩子又要走了,老人又起早给他们蒸了一锅馒头,他们看着爹娘给他们包里装着馒头,泪眼婆娑,像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上学的年代。我们或许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意识到,平淡的生活中其实蕴藏着许多爱的细节。它琐碎,细小,像一丝风,似一缕雾,淡淡的,藏在生活不起眼的某个环节上。或者说,它更像一个馒头,早已默默地渗透在了生活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