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清平淡泊胡同韵(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清平淡泊胡同韵(散文)


作者:西部老土 童生,661.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49发表时间:2017-08-25 16:57:35
摘要:北京的胡同是一个让人陶醉的地方,也是千百万北京人的记忆和留恋。

一日闲暇无聊,心中正在盘算着去哪里转转,忽然电话铃响了,拿起来接听,是长林的声音:“老同学,别来无恙?来家喝酒如何?”长林是我中学的同学,也是少年时的好友,这种友情是不能拒绝的,我欣然前往。
   长林的家居住在北京正阳门外笤帚胡同的一所小院中,从前门地铁口出来,只觉得眼前一亮,昔日低矮破旧的瓦房不见了踪影,整洁宽阔的道路人来车往,雄伟挺拔的箭楼整修一新。我放眼看去,居然判断不出前门大街的方向了。
   按图索骥,凭着鼻子下面的一张嘴,凭着对前门地区熟悉的记忆,愣是摸到了北火扇胡同口,问及行人笤帚胡同皆答不知,心中发怯,便掏出手机给长林拨通了电话,不一会工夫,长林蹬着个破旧的自行车来接我了。其实,从北火扇胡同径直往里走,不远处就是笤帚胡同了。
   说起北京的胡同,那学问可大去了,别说我们这些新北京了,就是正宗的老北京也未必熟悉这些四通八达的幽径胡同呢。
   前门附近胡同的故事数也数不清,前门的官名曰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也是北京内城九门中规模最大的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城门,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展示出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是北京城的象征,正阳门外是箭楼,早年间两楼之间有城墙连接为一个瓮城,是紫金城防守的重要屏障,箭楼之东有一幢灰白色的欧式建筑,那是1903年建成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原先钟楼上的大钟是英国制造的,除了工艺价值也有历史价值,数年前听说被当废铁卖掉了,不知道现在的这个大钟是何来历了。
   出了前门牌楼路东紧挨着有两家老字号,他们是全聚德烤鸭和都一处烧麦,全聚德建于清朝同治三年,是河北的杨全仁当年盘下了一家干果店开办的,都一处创业于乾隆三年,起初叫“王记酒铺”,由山西人王瑞福创办,该店的匾额是乾隆皇帝所赐,前门外的商业景象永远都是人头攒动,拥挤着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一代又一代地续写着它的历史、它的辉煌……
   前门大街的西南角就是举世著名的大栅栏,北京人称大十辣儿,大栅栏里商贾云集,是昔日繁华的商业街道,有句老话叫做:头顶马聚元(帽店),身穿八大祥(绸缎店),脚踩内联升(鞋店),腰缠四大恒(钱庄),这个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年商家的气势和北京人的豪放。
   在大栅栏东边就是有名的烟花之地“八大胡同”,大栅栏一带的陕西巷、百顺胡同、石头胡同、韩家潭、王寡妇斜街(现叫王广福斜街)、万佛寺湾(现万福巷)、大外郎营胡同和胭脂胡统称八大胡同,这八大胡同非常红火,经常有“南班子”和“北班子”在此互相叫板挣地盘的现象。
   光绪31年,烟花业成了受法律保护的行当,八大胡同中商人、地主、官宦子弟云集,为此就有了“倒赶城”一说,原来的城门一律晚十点关闭,可是去八大胡同玩耍,不可能这么早就回城去的,为了方便这些玩客,前门楼子在午夜再开一次城门放人回家,此即为“倒赶城”。
   我跟着长林不一会就来到了他在笤帚胡同的家,青灰色的院墙,黑漆的大门,木门下有着高高的门槛,进得院来,迎面是堵影壁墙,拐过弯去便可看到院里的物事,没有标准四合院的宽敞,也没有电影中的四合院漂亮,上房和偏房并不是规规矩矩地布局,而是成不规则状,问及长林何故,他答道:“解放前这是座很宽敞的四合院,当年老父亲在这里开了间印刷模具厂,其规模之宏大可想而知,解放后公私合营搬走了车间,安排住了许多住户,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改建和修缮,所以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长林的家只是这所院里的两间偏房,听说其它的房子在解放后和文革中两次被收走了,政府只给他们留下了现今的这点栖身之处,进得屋来与他的母亲、妹妹不免寒暄一番。时值盛夏,这单薄的平房却凉爽宜人,可见祖先们把屋顶设计成立体三角型的科学性。
   中午时分,长林招呼我与他同去胡同口买下酒菜,我们各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出门了,我们的单车穿越在青砖铺地的小胡同,弯弯曲曲地左摆右绕,忽然,一声轻脆的女孩声音:“朋友您好!”我还以为是哪位姑娘对我说话呢,正在甜蜜之际,抬头看看却是一只漂亮可爱的鹦鹉。
   来到了胡同口的熟食店,长林把自行车随地倒放后大摇大摆地入内去了,见我没有进来,又探出头来招呼我一同前往,我说:“自行车没有锁啊!”他说:“我们这里从来不会丢自行车的!”这是我第一次听见这样的回答。
   笤帚胡同又窄又短,但是这小小的胡同不可小觑,解放前曾是三教九流的集聚之地,天下第一武生杨小楼的故居就在这条小小的胡同里,杨小楼乳名“三元”,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北京,八岁时入小荣椿班一科学武生,并取名春甫,因拜伶界大王谭鑫培为义父,随谭氏子辈排名嘉训字嘉年,出科后为借其父之名望,取艺名“小楼”,当年杨小楼的父亲杨月楼是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供奉”,而杨小楼从长相到表演技巧和嗓音都酷似其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也被慈禧太后看中,于光绪三十二年杨小楼便成了“内廷供奉”,每逢朔望进宫演戏,屡屡得到厚赏。
   笤帚胡同中还有一所清真寺,清真寺修建于明末时期,距今已有5O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康熙年间重新修缮别具风格。出得笤帚胡同西口,就来到了琉璃厂东街,这里与对面的西街连起来,就是北京有名的文化街,都是些卖字画、瓷器、笔墨纸砚和书籍的店铺,东街西口与和平门外大街相交处是有名的中国书店,西街路口有卖墨汁的“一得阁”,把角儿处曾有个卖孔子家菜的孔膳堂饭庄,再向内走就是著名的“荣宝斋”,从西街往西走就是椿树街了,这里的胡同已被拆得干干净净的,地产公司盖起了楼盘和购物中心。
   在胡同里常常能够看见三五位妇女一伙拿着小板凳坐着院子门前谈天说地拉家常,自家门槛后面坐着的老人不时地探出头来东张西望,自行车和三轮车来来往往的,形形色色的路人神态悠闲,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牵着狗晃着膀子的爷们。
   雍容而不华贵,小家而非碧玉,文化深厚而不张扬,韵味悠长而不庸俗,这就是北京胡同的魅力!
   告别了老同学,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头遥望那一条胡同,想起来一个词:清平淡泊,不正是北京胡同最好的诠释吗?
  
   2007-9-16随笔于北京
   2017年8月25日修改于闻声·土居

共 25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美散文。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代。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古人曾用“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来形容北京胡同之多。受朋友邀约,作者有幸走进北京的老胡同,领略它那“雍容而不华贵,小家而非碧玉,文化深厚而不张扬,韵味悠长而不庸俗。”的独有魔力,深深地陶醉其中。北京的老胡同多得数不清,北京最有名的胡同分别是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国子监街、琉璃厂、金鱼胡同、八大胡同等,好友居住在笤帚胡同,青灰色的院墙,黑漆大门,高高的门槛和影壁墙,算不上宽敞,成不规则状,但夏天时房却凉爽宜人。笤帚胡同又窄又短,解放前却是三教九流的集聚地。这里的清真寺年代久远,离琉璃厂街很近。这儿的人们生活悠闲,让人羡慕。纵观全文,行文流畅,内涵丰富,回顾历史,倍感自豪,更感受到北京老胡同历史的厚重,如今,许多老胡同消失殆尽,又令人怅然。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担忧。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7-08-25 16:58:59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因您更精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7-08-25 17:04:07
  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美散文。古老的胡同,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胡同文化,如今面临消失,令人堪忧。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2 楼        文友:西部老土        2017-08-25 20:01:41
  谢谢阿巧,问好
3 楼        文友:阿巧        2017-08-25 17:04:53
  问候西部老土老师!祝愿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4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8-31 20:52:58
  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西部老土        2017-09-01 08:22:19
  谢谢红叶摇秋风,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