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灯之光
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先生示寂。如今,南老师离开我们一年多了,很想写篇文章,缅怀这位世纪老人。
我知道,我的学养、道德、能力都很难全面写好这篇纪念文,南老的事迹不需要我写,他在这个世界留下太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我鼠目之光,探其冰山一角尚为勉强,何能以短见而阐其辉光?我写这篇文章,实则是内心的一种愿望,表达一份思念,对自己也是一次无形鞭策。
南怀瑾是这个世界上非常难得的佛门大居士,他老人家参禅开悟,以禅宗悟道,博通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26岁发誓深宏愿,发大菩提心,为弘扬中国文化,抢救文明火种,呕心沥血,披肝沥胆,慈悲护众生,智慧照古今,其中的甚深因缘,难以一言倒尽。有位患难知交钱吉老人,在南老二十岁出头就赠诗给他说:“侠骨柔情天赋予,临风玉树立中衢。知君两件关心事,世上苍生架上书”,概括了南老师一生行谊,一是为天下苍生的法身慧命,一是为中华千年的文化事业。
与南师之书结缘大概在2006年,那年我深陷迷茫,思维混乱,为了排遣心中疑惑,发心博览中西书籍,在中国刑警学院求学期间,我没有庸庸碌碌只想为混一张文凭,而是埋头扎进图书馆,那种感觉,如汪洋之游鱼,贪婪吮吸文化营养,读了前沿科学、宗教、哲学、美学、历史、传记、易学、医学等方面的书籍,让我对中西文化有了一个粗浅的认知。后来,学院图书馆里的书似乎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我就辗转沈阳各大图书商厦,挖掘那些有智慧人写的著作。那一年,我看到图书大厦中有一个专区是为南老书籍而设,起先,我执着于几位老师的言教,并没有用太多时间去关注南老的书。但在我心中,已经对南老师的功行境界升起了几分敬仰,可能是学养不够的原因,当时,我不敢去触碰那些浩繁宏著。随着时间流逝,我对人生问题有了初步构架,渐渐地,我开始流连于南老书籍专区,当看到那些书籍,我被那甚深微妙的睿智震撼了。他的精神、功行、境界、文化修养,道德品行,都是无与伦比的。也许缘分还浅,在读书岁月里,我又放下了南老那些大部头,辗转后学之人的作品,总是得少为足,一鳞半爪,自认有得。在后来学习中,我接触了我一生的贵人,他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兄长,他写的很多书都合我口味,他的言行深深影响着我。在他的文章著作中,曾多次提到南老师对他个人的影响和玉成,在他的言教中,我终于体会到智者的博大和无私,摒弃了修学中的障碍和歧路,渐渐走上一条相对适合的路。我在2009年,购买了《南怀瑾选集》,共十部,虽然只是南老著作的一部分,可里面的精神境界,对我来说真可谓高山仰止,难绘难描。我翻阅着大德妙言,更加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和无知,南老师的书籍大多是学人整理的录音笔记,从口语化的天趣自然中,就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悟道大师之境。平静自然,不谈玄,不尚虚,站在人前,你只能感受他是个慈祥的老人。可他的气质、德行、修养、学识,却影响着千千万万求学之人。
南老最看重的作品之一,是他的专著《禅海蠡测》,用文言撰述。其他作品几乎都是讲经整理。南老师贯通三教,语言平实而风趣,把问题讲的透彻、清晰,他的著作口碑从不靠宣传,而是读者自发的奔走相告。他的愿力成就了他老人家的功行事业,他的事业体现在很多方面,他打破了宗教局限,融通了文化隔阂,中西合参,没有门派之见,宗教之争,求真务实,为了真理,甘愿为道忘躯,无怨无悔。正如有人说的那样,南老:“不立门派,不拘形式,不走宗教,不尚空谈;纵横古今,学贯中西,实修实证,终生成就。”
南老的著作我不能展开来谈,原因在于我读其书并不系统,还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程度,很多作品我没有深入研读,所以对于南老这样的通家,我除了感恩和思念,只剩敬仰和钦佩。南老对儒释道的理解曾这样比喻,他认为:“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中药店,佛家是百货店,作为中国人,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他融贯古今之修学,可堪日月之辉。
在南老离开我们以后,学人们自发写了很多文章来缅怀这位千古奇人,因缘得遇,我购买了《点灯的人——南怀瑾先生纪念集》,其中,一位先生写下这样的挽联:
世外高士,儒释道,禅净密,宏深誓愿,圣迹远播,救度无边众生,堪称当代维摩;
域中奇人,军政经,教科文,筚路蓝缕,甚多建树,造福中华子孙,史载功业千秋。
南老是时代的国宝,也终因他的离去,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划上一个永恒的休止符。他是中华文明点灯的巨人,俗话说:“一灯点起千灯亮。”我真相信“星火燎原”的文化局势,会给世界文明带去无限清凉。南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文化事业和未竟的遗愿,还有很多后来人去继承,他们续接着文化正脉,擎起那智慧的火把,已然照亮我们的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