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学之理,“太极拳” 浅说
少年时就喜欢武术,长拳短打,搏击竞技,而最喜欢的武术种类,莫过于太极拳了。
太极拳源远流长,其缘起,传说是由道家三丰派仙师张三丰所创。张三丰修道多年,大概一百多岁后,感觉对“道”的言教难以直观告诉后人,他苦思冥想,创立了一种叫“太极十三式”的动功,习练不仅可以健体、防身,还可以把那个“言语道断”的本体,透过修行告诉人们。让大家去体悟那个终极的“道”。只是后人通过习练此功,能臻此妙境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历史变迁,人们逐渐把它演变成抗敌技击的武术功夫——太极拳。随后,太极拳演变出了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赵宝等流派。如今,太极拳已成为大众流行的养生拳术,但只有少数人懂得怎样运用技击技巧。
我曾习练过杨氏二十四式简化太极,陈氏八十八式太极,理论多于实践。太极拳讲求技巧、方法、内功,理论、道德并修。太极拳技巧很多,基本技法不外乎八个劲力,即:崩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而散手的基础是推手,推手的基本劲力又贯穿了“沾、粘、连、随”和“化、引、拿”劲的走势,深入散手时还有“发劲、开合劲、提劲和缠丝劲”的配合。太极拳是理行并重,修参合一的拳种,讲究意气贯通,虚实变化,刚柔相济,上下相随,以静待动,舍己从人。
其实,在我国古代,书法、绘画、音乐、医学、易道、建筑美学等都离不开阴阳,阴阳之大,可涵摄刚柔、虚实之理,所以说拳理(尤其是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拳)也不外乎如是。
我年少时,因看了吴京主演的《太极宗师》而兴趣大发,感觉太极拳很适合身弱体小之人习练,不以力搏,而以劲取(劲道的走向),充满着智慧哲学,这是我迷恋太极拳的主要原因。以前一直以为,拳术,就是大力胜小力,快手打慢手,强肉竞技。通过多年理论学习,我感到中华太极拳真正的魅力所在。它之所以成为武术瑰宝,在于它不仅停留在形式套路和劲力运用上,其哲学思维和道德修养才最值得我们学习、感悟。我在十多年前,喜欢背诵王宗岳太极拳论。现如今,还能背诵一部分: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则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功之长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止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能知人,英雄盖皆有此也……
历隔十年,我也记不全了,又懒于网上搜索。每当来了兴致,都会做几个漂亮动作,口中吟诵太极拳论,做回真正的票友。前些天,打拳过后,休息当空,我突然对太极拳理论或者说对武术思维,有了新的认识。
前人总结武术学理七要素即:一理,二气,三节,四梢,五脏,六合,六进。我用自己的语言分而述之:
“一理”指的是拳宗一脉,万千变化,通于一理。前后左右内外相迎,自合其一而贯,在很多理论中运用,甚至包括现代科学,都没有跳出这个道理。俗话说:“一即万,万即一”,一通则百通。过去古人造成语曰“提纲挈领”,就很有这种味道。把握了本体,末节自然融通。
“二气”指的是阴阳变化,互融互根,呼、吸并行,升降翻转,无束无脱。拳法中,讲求“以意行气,以气催力”,“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拳决云:“心为令,气为旗”,“以心行气,以气敛骨”。二气,是沟通开合变化的关窍。释迦佛不是也曾说,生死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吗?可见呼吸之气在武术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三节”指的是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变化原则。比如,以身为参照,则头为上,胸为中,腿为下。以头为参照,则额为上,鼻为中,口为下,以胸为参照,则胸为上,腹为中,丹田为下。以腿而言,跨为根节,膝盖为中节,足为梢节。同理,其它身体部位,都是整体和局部的运用。人体是由260多块骨头组成,身连筋脉血肉,关节的合理运用,最大限度展现其功用,在实战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也。
“四梢”是指人体的边界点,能够活用这些器官,我们可以更大限度发挥作用。“指”是胳膊的梢,“足”是腿的梢,“齿”是骨的梢,“指甲”是筋的梢。赶毛驴车的车夫最喜欢用鞭子抽打牲畜,而最能体现劲道的地方恰是鞭子末梢部分。从力学角度看,末端是由前端作用力引发的连锁反应。比如说,我们出拳发力先从扭腰送胯开始,这个幅度不大,而送胯带动摆臂出拳时,小幅度催动大的运动。武术的运用,多以末梢发挥作用,而且是最大效果。我总结就是“鞭劲儿”。这在武侠小说中,比比皆是。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里不仅有中医和易学的内五行,还有其气脉走势对整体格局的作用。在武术中,穴位时辰的强弱变化,练功气血的调配,都与自身五脏息息相关。参研学理,医之内涵,不可不通。
“六合”古人早有定论,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这属于内三合。而“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为外三合。六合在武术中的运用由来已久,不单单体现在太极拳中,人体结构独特性,决定了武术本身的美,或行云流水,或紧短巧绷,或绵密无间,或大气恢宏。然而,这些所有美的基础,就是对六合理论的合理运用,闪展腾挪,上下相随,前呼后应,身法步的站位,在开合中,体现了动静之美,也体现了中华大哲学。
“六进”指的是在实战进退中,调整整体的“机括”,就相当于电脑CPU。不过,它的针对性是由局部器官本身决定的。比如,身体要进,要先找到身体的枢纽在哪里,头为六阳之首,身进,头必先跟。手为先锋,根基在胳膊,胳膊不到,手必难成合力;气聚于碗,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不实,力不至。意贯周身,而引领的关键在步伐,若不同步,很难成行。上左必进右,上右必顾左。这些其实还是阴阳之理。
“七要素”若真能融会贯通,此人必是武学宗师,至少是理学大家,这样的“大家”,已经没有门派之见。通过太极理学思考,我似乎感受到了武学灵魂。“武”的汉字结构很特殊,先人对此字进行了深加工,柔和了很深刻的哲学思想。“武”字有“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从其“止”“戈”中可见端倪。而“止戈”似乎还不是“武”字真谛,深层理解应该是“正、心”,我那次看电视节目,发现了这一奥秘,正心融合在“止戈”的血液里。止戈是行为,正心才是核心。心不能正,何能止戈?其止必邪。这里,同样有阴阳反成的道理。
太极拳利用太极思维,融化在浩瀚博大的武学体系中,让我感受到张真人的伟大。他能把如此神妙的道家哲学贯通于武学之内,并超越其上,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看到了医、武、易、书、画等学问本不分家的道理,它们都统一在一个道的哲学体系里。它们共同的指导思想是一不是二。思想的统一,决定方法的差异并无关系。而穷其理、尽其性之后,必然会殊途同归。
太极拳,让我看到了国学的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