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郁达夫故居探访记

精品 郁达夫故居探访记


作者:竞折腰 白丁,23.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88发表时间:2017-08-27 16:58:56
摘要:探访大师故居,寻找大师成长的足迹。

郁达夫故居探访记 他的故乡,是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去杭州水程不过八九十里。这一条江水,发源安徽,贯彻全浙,江形曲折,风景常新,唐朝有一个诗人赞这条江水说“一川如画”。
   ——引自郁达夫《沉沦》
   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大约应该是八十年代末期,当时的自己除了大连之外几乎没去过其他地方,所以这一川如画的风景,真是令我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若干年之后我才知道这“一川如画”一词一点也不夸张,因为闻名于世的国宝《富春山居图》,画的正是郁达夫家乡富春江沿岸的富阳至桐庐段的景色。
   二十多年后,我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于2009年来到杭州建德工作后,就一直惦记着要去富阳的郁达夫故居去看下。因为郁达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喜欢他的独特的风格,并且也是引起我共鸣最多的作家,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也许我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了我的痛苦郁闷的青春时代的影子。郁达夫也许不是那个年代作家中最优秀的,但是唯有郁达夫对我来说更亲近更重要,因为我觉得郁达夫所感受到的似乎我也都曾经感受到过,每当闲下来读到他的文章时也是时不时地泪流满面。
   但是由于初到建德时单位的工作异常繁忙,使我逐渐忘却了这件事情。有一次打听单位里食堂管理员中的一个桐庐那边的人,问他知道不知道郁达夫这个人,他回答说是知道的,我真想和他再多谈些,但是由于他口音浓重,交流多有不便,又担心他对于郁达夫不怎么感冒,所以也就没再继续谈下去。
   今年春天以来单位终于不那么忙了,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富阳看下郁达夫的故居。看来周围的人看来是没什么指望,我觉得他们似乎没有一个人会对郁达夫感兴趣的。我干脆自己在网上搜索了起来,输入郁达夫故居富阳后,果然立即出现了郁达夫故居,仔细一看,距离长途大巴站约10站地的光景,并不太远,于是决定择周末前往一游。
   一个晴朗周末的上午,我乘大巴从建德出发,约一个半小时后抵达富阳,稍加询问就知道前往郁达夫故居的公交车站就在身旁,非常方便。坐上公交车约半个小时后就抵达了江边的郁达夫公园。从车站步行至江边不足200米,站立江边一眼望去,江面宽阔,风景绮丽,感慨万千,真可谓:“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郁达夫《自述诗十八首之三》)。
   自此稍向左步行,即可看到一座二层楼的古色古香的宅邸,即为郁达夫故居,据史料郁达夫在去日本留学之前(1896-1913)的17年间一直与家人居住在这里。
   “因为他的书斋的小窗,是朝着江面的。虽则这书斋结构不大,然而风雨晦明,春秋朝夕的风景,也还抵得过滕王高阁。在这小小的书斋里过了十几个春秋,他才跟了他的哥哥到日本来留学。”(郁达夫《沉沦》)
   然而照片中的故居并不是郁达夫故居的真正原址,是1998年旧城改造时,把原址向江边迁了10余米后重新仿建的,但是仍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物,比如郁达夫生前的一些生活用品、手迹及郁达夫的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的毕业证书等,真是可谓百闻不如一见,看到这些犹如看到一个活生生的郁达夫就在眼前。遗憾的是老房子所在胡同已经在旧城改造中完全消失了,现在故居的背后就是高耸的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与故居的风格显得格格不入,这些钢筋水泥实在是离故居太近了,在普通人的眼里来看也许故居显得很渺小,而在我的眼里来看则是凸显了现代人的愚蠢。
   之所以说现代人是愚蠢的原因有二。首先我们这个时代(1949年以来的时代)的人最初经历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浩劫,然后就径直突入了物欲横流的真正的“唯物主义”时代。这个时代的人唯一可炫耀的就是提高了我国的GDP,而在思想上文化上艺术上的成就几乎是空白,完全无法跟郁达夫那个时代相比,不是吗?那个时代仅就文学上而言除了郁达夫还有鲁迅、梁启超、胡适等可谓群星璀璨,再看看我们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一位可以与之相比的文学家思想家,更不用侈谈什么哲学家了。其次,现代人在旧城改造时把郁达夫故居周围的环境设计得这么不协调,当然唯一的原因估计就是如果把老胡同留下来,那样肯定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显然他们的的愚蠢之处就在于他们只知道房子卖出去可以实现的价值而不知道文化的价值人文的价值,他们根本不知道故居周围环境对于故居是多么的重要!
   再沿着故居前面的小路走下去不远,就看到了郁达夫和其兄郁华的墓和墓碑,才知道郁达夫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的长兄,1939年在上海司法部门任职时,因为不屈于日本人的压力保护爱国志士而为日本人所暗杀,这个长兄应该是郁达夫多次在著作中提及的力主郁达夫出去留学的那位兄长,爱国的血脉在这里真可谓是一脉相承。
   而郁达夫本人则于抗战胜利前突然失踪,关于其死因一直呈扑朔迷离的状态。根据郁达夫生前最后阶段一直在印尼经营酒厂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并暗中保护当地的抗日分子的实际表现,以及友人胡俞之的力挺,政府于五十年代追认其为烈士。多年之后从日本学者对当年有关人员的调查中证实了郁达夫死于日本宪兵队的说法,由于郁达夫的真实身份在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宪兵识破,最后牺牲于日本宪兵之手,这已经应该是不争的事实。郁达夫死时正值盛年50,可惜一代才华横溢的文学才子,就这样悲惨地被黎明前的黑暗所吞没!
   我久久地伫立在郁达夫墓前,望着那一如郁达夫生前一样奔腾而去的江水,追忆着郁达夫一生波澜起伏的经历,深深地为人生的命运所叹息,为世事的无常所感叹。放眼望去山河依旧,只是渔村、亭台、小桥和渔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耸立在江边连绵不断的高楼大厦,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光芒。机帆船发出隆隆的噪音,逆流而上。现在你只能在记忆中想象当年郁达夫所望到的富春江沿岸的景象,也就是富春山居图中所描绘的景象了。
   “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郁达夫《沉沦》)
   我一边在墓旁读着郁达夫的文字,一边扪心问道:“中国呀中国,你现在是算得上真正地富强起来了吗?”
   此时江边天气晴朗,只有几片白云挂在天际,郁达夫的墓前青草葱郁,江边坡上也是林木茂盛,难得周末有这样的好天气,我情不自禁地坐在墓前青草中,面对湍湍流过的江水,继续读起手中的郁达夫文集来。
   “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终古常新的皎日,依旧在她的轨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从南方吹来的微风,同醒酒的琼浆一般,带着一种香气,一阵阵的拂上面来。在黄苍未熟的稻田中间,在弯曲同白线似的乡间的官道上面,他一个人手里捧了一本六寸长的Wordsworth的诗集,尽在那里缓缓的独步。在这大平原内,四面并无人影;不知从何处飞来的一声两声的远吠声。悠悠扬扬的传到他耳膜上来。他眼睛离开了书,同做梦似的向有犬吠声的地方看去,但看见了一丛杂树,几处人家,同鱼鳞似的屋瓦上,有一层薄薄的蜃气楼,同轻纱似的,在那里飘荡。‘Oh,youserenegossamer!Youbeautifulgossamer!’
   这样地叫了一声,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郁达夫《沉沦》)
   读到这句话时我也忍不住流出泪来,但是我知道,这泪水是为郁达夫而流的。

共 29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对郁达夫的故居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它以前的情况,现在的情况,特别是搬迁重建后的环境情况;同时,也写了他的坟墓,交代了他文中所写的兄弟。透过文章,我们还深深地了解了郁达夫其人,他的写作,他的思想。文章把见闻和郁达夫的文章内容穿插运用,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对我们了解郁达夫,是很有帮助的。【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828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8-27 22:22:37
  通过见闻写郁达夫留存的故居,通过阅读他的文章,来表现他的人生,表现他的性格,表现他的处世态度。所以,这篇文章的写作技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竞折腰        2017-08-31 19:46:25
  谢谢提读!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8-28 09:43:52
  拜读老师精品佳作,问好学习:难得周末有这样的好天气,我情不自禁地坐在墓前青草中,面对湍湍流过的江水,继续读起手中的郁达夫文集来。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2 楼        文友:竞折腰        2017-08-31 19:47:09
  谢谢评论!谢谢提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