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间百态】理发(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人间百态】理发(征文.散文)


作者:匡建华 秀才,195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26发表时间:2017-08-27 23:56:30

一、理发业
   头发系父母所给,在中国古代人一般不准动它。小时候就听长辈说,男儿的头,女儿的腰,只许看,不许动。只有那些犯法的人才剪发。据传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男子剃成光头为和尚,女子削发为尼,这可能是最早的理发,以区别僧人与俗人。
   到了清朝,满族皇帝欲使异族归顺,强迫汉人留满人发型,于是理发业兴起,就有了专人从事理发,称剃头的叫“剃头匠”,或开店或挑着担子下乡专干剃头的营生。剃头匠挑着剃头挑子沿街吆喝剃头,一头是铜盆和火炉,一头是凳子和剃头用具。俗语说“剃头担子一头热”,就是走街串巷理发的真实写照。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废除满人发型。人们纷纷剃光头或将剪掉发辫,西式发型开始在我国流行,不过那时乡下中老年男人还是剃光头。
   旧社会剃头行当是“下九流”,被人看不起。据老人讲,剃头匠的子弟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剃头匠死后不能入祖坟,乡下人一般不愿从事剃头行业。解放后家乡就有了理发店,理发员的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正式员工。起初理发员基本上是男性,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下,不少青年妇女也开始从事这个职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爱美之心油然而生,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人们注重衣着打扮,对发型更加讲究,理发事业兴旺发达,理发店、美容院在城乡遍地开花,理发员改称为理发师,现在则称为美容师了。这时的理发店今非昔比,店面宽敞漂亮,理发用具新颖,服务周到热情,就是那店名也起得非常新潮,如“美容美发院”、“美容美发厅”、“美容美发护肤中心”等等,理发也与国际接轨了,使中国传统美发“青丝”受到冲击,黄发、金发、红发、绿发与黑发竞相晖映,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二、理发师
   在人们生活中,无论男女老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理理发,显得一个人干净利落,不至于邋遢,展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在我的记忆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老家那儿理发师称之带刀师傅,理发叫做剃头。那年代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一位带刀师傅,专门为村民服务。据说要获得这个职位不容易,大多是在生产队集体劳动时受了伤,或伤残的退伍军人,不能做重活的人才让学这个手艺。
   带刀师傅当时的报酬有多种多样,如以粮食为报酬,指标虽然很低,但很实惠。人民公社时期,以工分为报酬;到了我知事时每次剃头付五分钱。过春节的前几天年轻人都要剃头。如家里娃娃多,日子还好过,就请带刀师傅上门剃头,除了请吃饭,还会给带刀师傅几斤粮食或是几个鸡蛋以示吉利。如果是给新生儿第一次剃头,俗称“剃胎头”时,除了煮一碗荷包蛋外,还要另给比平时多的“红包”利钱。时至今日,街面上美容美发店虽然很多,但要找到带刀师傅那样的理发艺人可不容易。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正准备出去理个头发。忽然想起以前闲聊时,一位好友说过,城里有一家“何老头理发店”,店里的老师傅手艺高超,且价格实惠。来到“何老头理发店”,店铺外面装修得很朴素,与相邻的店铺门面相比显得有些陈旧。我试探着走进理发店,有位身材矮小、满头银发、鼻梁上架着一幅老花镜的老师傅正在给一位顾客理发。看到我走进店,老师傅把他眼睛的余光从正在理发的顾客的头顶转移到我身上,他慢条斯理地招呼我:“理发的吧?坐下来等一会儿!”我连忙答道:“好的,好的。”
   坐定后,我回顾四周,店里还坐着五六位等候理发的顾客。有年青人,也有年老人,从顾客的穿着我推断,来这里理发的顾客并不都是冲着价格实惠而来;从周围人们的言语中,对老师傅理发的手艺不再怀疑,否则装修如此朴素的一个小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会让那么多顾客心甘情愿地在这儿等候吗?
   老师傅娴熟的技艺,顾客先后面带微笑离去。终于轮到我理发了。老师傅让我在洗头池边的塑料方凳上坐下,他抓起水龙头来帮我洗起头来,手法是那么的轻巧,那么的细致,让人有一种享受。当这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从镜子里看到老师傅站在我身后仔细察看我的头型,他举起左手轻轻地拍了拍我突出的后脑勺,自言自语地说:“你的头型不错。”师傅三下五除二就把我的头理好了。对于老师傅手艺,我暗暗地叹服。回家后,我一直在琢磨着:“既然老师傅店里生意这么好,他为什么不招几个徒弟呢?难道他不想多赚些钱吗?”
   过了三十多天,我再次来到“何老头理发店”,店里照样门庭若市。我好奇地问:“师傅,店里生意这么好,一个人忙不过来,你为什么不招几个徒弟,把生意做大些?”老师傅一边给我理发,一边说:我理发四十多年了,以前我招了几个徒弟,员工达到八人。开始时顾客们对我们的工作还是很肯定,生意不错。可时间不长,那些徒弟们觉得理发工作又脏又累,给顾客服务时就不用心,不尽心,不细心,应付一下了事,店里的生意就渐渐清淡了。后来,我就一个人开了这个小店,生意又好了起来。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不需要我支助。可我在家里闲着无聊,就守着这家小店。这样既可以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又可以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听完老师傅的话,我终于明白了: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尽心”、“细心”,岂有不成功的道理!
  
   三、染发
   我是大约四十岁时头发就出现了花白,在理发时曾对理发师说,把白发理了,留下黑发。理发师说这个我不会,其实我也是开玩笑。后来我要到省城去学习,就有了第一次染发。理由很简单,如果老师见你头发已花白,有了错误就不好意思批评,可能什么东西也学不到。
   如今染发成为一种时尚,我周围的许多人,不管男女,只要稍微年轻一点,大部分人都染过头发,我挡不住时尚,只好暗叹:世风日下。只是有些职业不适合染彩色的发,如公务员、老师、医生,不然在人们心中的信任度就会大幅度下降。
   现在年轻人本来头发很好,也要染成五颜六色,给人美感。可有不少老同志对畸型怪状的所谓艺术发型还是有些看法,特别是对年轻人,父母生怕他们学坏了。有一位学艺术的小男生曾对我说,我并不是变坏了,是才出道,要有自己的特色,不然谁认识你,说的也有些道理。只是突然染发了,或经常染发的人突然不染了,人们又要重新认识你,有时还以为走错了门。
   大多数汉族人一生下就是一头黑发,那也是健康的表现,人有了白发也就是老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头发与年龄和是否劳碌有关。可现代人不一样,有的三、四十岁头发就白了,有的七八十岁染了发,也像三、四十岁的人,单纯从头发上的颜色就难分年龄大小。我的一位同事,近日见到他头发又变黑了,我笑他返老还童了。他说,不染一下不行呢,否则家里老的少的都有意见,不想我变老啊!
   染发剂毕竟是身外之物,复杂的化学制剂用在复杂的人体上,可能招致不必要的烦恼,甚至产生潜在危及生命的危险。如皮肤过敏反应、发质的改变、头发脱落等。我的一位好友因染发就并发神经系统严重损害,幸亏治疗及时,花了一年多才康复,治疗效果让专家感到吃惊,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
   人衰老是大自然的铁律,谁也无法豁免,尽管你心不老,却无法规避残酷现实。但过早的白发大多还是与透支健康有关,也是值得关注的。如果是真的老了,白了头发,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如果在父母所给的一亩三分地上瞎折腾,得到的可能只是一种渴望年轻的心情。

共 28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三章节的散文都是围绕头发展开叙述的。第一章节《理发业》叙述了古今理发业的发展始末,从中,我们了解到理发对于人们起到的作用。我们看到,头发是一个人外在的形象表现。一个人的头型有其社会的背景的阴影,如清王朝统治之前,不管男女都是以大辫子自居,只有在辛亥革命之后,男子纷纷剃光头或将大辫子剪掉,西式发型开始在我国流行。从此,革除大辫子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与旧社会决裂的标志。如今,人们的爱美之心越来越推动理发业兴旺发达,美容美发已成时尚。第二章节《理发师》讲述了作者记忆中与理发有关的人与事。在人民公社时期,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一位带刀师傅专门为村民服务。作者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带刀师傅给人们剃发的习俗,使我们得见农村的剃发师的地位和优越感。尤其,作者提到“何老头理发店”。从店主何师傅娴熟的技艺可见,四十年的理发经历让老头深得人们欣赖,作者用“用心、尽心、细心”作了对何老头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在说到理发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想到染发,这是当代社会人们对自己外貌需要装扮的重点。染发改变了人的外在的年龄,也使人们增加了信心行为处事;染发还可以让年轻人具艺术性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因此,染发就成了当代人装扮自己的时尚的美的化身。然而,到了最后,作者把笔调一转,阐明了染发对人们造成的身体的影响,晓以道理,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头发对于我们的作用。这篇文章叙述了理发业、理发师和染发方面的内容,读来顺畅,语言娴熟,欣赏推荐佳作,问好作者!【编辑:伊伊秋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伊秋水        2017-08-27 23:57:40
  感谢作者赐稿!
刘永萍,女,笔名伊伊秋水、yiyiqiushi,江西省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安福县作协副主席,已发文章50万字见于《中国作家网》等文学网站,作品见于多种报刊,出版多本书集。
回复1 楼        文友:匡建华        2017-08-28 08:43:29
  谢谢老师精彩的编者按,老师辛苦了,问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