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贵高原上的背篓
“贵州省纳雍县山体崩塌地质灾害救援现场已搜救出25人,其中17人死亡、8人受伤,目前尚有18人失联。”今天看到这则新闻,心突然被拧麻绳一般揪着,一张张饱含沧桑的面孔,一个个套着背篓的佝偻背影,顿时浮出我的记忆之海……
八年前,我曾在贵州遵义呆了大半年。
遵义落后于发达城市,地处云贵高原上,交通不便。遵义市的房屋大都建成10-12楼,但没有电梯,背篓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竹子做的背篓随处可见,圆形,上端稍宽,空间阔而长,它可以承载上百斤的货物,也可以成为婴儿的摇篮。遵义的生活不能离开背篓,不能离开背背篓的人,他们穿着破旧,污头垢面,是城市的搬运工,或聚坐在集市商场门口,或穿行在大街小巷。
一天,我经过一家大商场门口时,看到地上躺着一位老人,他背上有个大背篓,似乎突然栽倒在地。他头发胡须很长很乱,显得特别清瘦,闭着眼,脸色惨白,一动不动。我当时以为他死了,他周围的人流穿梭不歇,可大家似乎熟视无睹,我马上拨打了110。过了一会,他慢慢地动了一下,艰难地睁开了眼,我扶他坐起来,他不停地吐着口水。不知道是饿晕了,还是累坏了,或许病倒了,我递去几块饼干,他狼吞虎咽般吃了,胡子上沾满了碎屑。
我住的房子在8楼。深秋时节,那天下着雨,冷飕飕的,我在超市买了油和米,以及其他很多生活用品,大约有一百来斤,叫了一个“背篓”。那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头发灰白,衣裳褴褛,脚上穿着一双棕色的拖鞋,而他背篓里却放着一双干净的解放鞋,我好奇的问,天冷怎么不把鞋换过来,他难为情的说:“没得事,下着雨了,解放鞋打湿了难得干,我只有一双了。”走了两站路,背到了家,放下东西,我问他要多少钱,他憨憨的笑道:“没的事,随便给就是。”我给了他五块钱,他连连道谢,并希望我以后再找他。
连续的上长坡,爬高楼,让我这个平原长大的人双腿发软。“背篓”是苦力活,在超负荷的压力下,他们止不住气喘吁吁,咬牙坚持。但也有不少女人也干这个营生,有一次帮我背东西的是位中年妇女,到家后,我给了她十块钱。她翻出所有的钱,腼腆的对我说:“我只有七块钱哦。”哎,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心情突然黯淡到深谷,可怜的女人啊,难道你这一路佝偻着背,一步步的背上来,还不值那区区三块钱吗?
遵义是共产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转折之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里确定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决策了红军长征,遵义是红色旅游区,由于西部大开发,市区发展很快,但由于受地形影响,周边的农村依然很落后,每天行走在大街小巷的“背篓”就是他们的缩影。
最令我不能释怀的还是那位背垃圾的“小背篓”。遵义的房子大都建在坡上,车无法直接开到楼下,垃圾通常都是靠人工背下去。那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大概5点多钟,一个小孩背着垃圾慢慢往下挪,我很震惊,小孩大约7-8岁的样子,背篓跟他的个子一样高。想起城市中的独生子女,他们沐浴着万千宠爱快乐的成长,他们一出生就拥有的,竟是这些小“背篓”们一生所追求的。
看着那些负重而行的“背篓”,我常常疑惑,世世代代的高原人,他们的背上背的是苦难,还是希望?
新闻不断滚动播出,当地政府和专家重新制定了方案,继续加大救援力度,同时,通过放坡、设置抗滑桩等措施,消除崩塌山体的地质灾害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