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间百态】儿时的游戏(散文)
一、打陀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小朋友们没有什么玩具,每到冬季,就是打陀螺季节,特别是男娃,人人会玩。我也特别喜欢打陀螺,因为冬天这样的运动是既好玩,又暖和。
陀螺制作小娃娃父辈帮忙做,长大些了自己做。陀螺制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说不容易并不是它的工艺有多复杂,而是制作陀螺的木头很难找,小伙伴们谁能找到做陀螺用的木头便会一蹦三尺高。据同学介绍,木质结实的树做陀螺更好。软木容易做,但陀螺轻,易坏,转的持续时间短;硬木虽好,但难做,我就是在做硬木头陀螺时在足背上留下了伤疤。木头找好,先是将锨柄粗细的圆木头,截成两寸到三寸的小段儿,然后用刀将一端削成圆锥状,有的还再将一粒小推车的轴承中用的铁珠珠镶在圆锥体的尖端。结果是加了铁珠珠的陀螺在比拼中转的更园,持续的时间更长。有一名小朋友的父亲在城里当车工,那机器做陀螺比起手工做的漂亮多了,有时转动时还能发出声音,也不知吸引多少人眼球。
老家村东头有一座小庙,文革期间把它改成了小学,门前有一大操场。那是小伙伴们玩耍、打陀螺的最好地方。打陀螺的鞭子,多半是用小手指粗细的竹子做杆,麻树皮做鞭绳,当然最好是用细布条作鞭绳,使用时间长。打陀螺容易,将鞭绳儿绕在陀螺的身上,然后弯着腰将陀螺放在地面上,左手捏紧陀螺,右手握着鞭杆儿,接着右手用力一甩,陀螺便会在地上飞速旋转起来。为了让陀螺不停地旋转,小伙伴们用冻得通红的小手使劲地挥动着鞭子,不停地抽打着陀螺。越打它越转,越打它越欢。如果时间长了不打它,它就像喝醉了酒的人,摇摇晃晃地慢慢的倒在地上。这时,如果你赶紧再抽打它几鞭子,它就会挺起腰杆,抖起精神,再转起来。
那时读书没有早自习和晚自习,除了帮家里做点小事,就是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陈年往事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打陀螺游戏却留给我许多的快乐、回忆。
记得有一次,父亲笑嘻嘻对我说:“你长大了可不要像陀螺啊,抽打几鞭子才转几下”。如今想起来,这话是多么的耐人寻味。
二、玩猪尿筋
二十世纪六七年代,山里人养猪不容易,平日里若没有大事,是不会随便不杀猪的。入冬的乡村是各家各户杀猪的季节,也是过年的前奏。现在看到别人家杀猪,就会想起孩提时和小伙伴一起玩猪尿筋的年月。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出生的人,儿时想买个洋玩具基本上是不可能,因为根本买不起。不像现在的娃,如果遇到喜欢的玩具就一赖、二缠、三哭,不得到就不罢休。
山里娃娃们也没什么好玩的,如遇上那家杀猪,娃娃们就早早的守候在旁边,生怕别人抢了好玩的东西。杀猪佬将猪开肠破肚后就会把猪的膀胱割了下来,农村称其为“猪尿筋”,扔给娃娃们,“玩去吧”!随着一股腥臊猪尿味的蔓延,故事就开始了。玩猪尿筋是一门技术活,猪尿筋到手后首先是做好清洗除臭工作,如将猪尿筋里剩余的猪尿倒掉,把里子翻出来,用瓦渣片或碎瓷片将那表层里泥一样且发绿的浆子刮掉,再用灶灰搓揉,一次又一次,直到那股腥臊的猪尿味慢慢淡去。紧接着是吹气。一般由粗壮且年岁大点的娃完成,因为吹猪尿筋单纯有力气不行,要吹了揉,揉了又吹,从拳头大小吹到足球大才算完成。最后是玩猪尿筋的游戏。已变成球状的猪尿筋可踢、可投、可抛。无论是踢,是投,还是抛,长大后才知道那就是足球、篮球和排球的启蒙运动。那一日,大的、小的娃们在家门口的打谷场上围着猪尿筋,又踢,又投,又抛,欢呼声,哭闹声,合着山寨里狗儿的狂吠,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一个小型的运动会。当然,持续时间就停留在那个娃将它踢破,或是被狗儿一嘴咬烂。
如今说来,玩猪尿筋多少有辱斯文,也很不卫生。但是,对于当时没有玩具的山里娃娃来说,有猪尿筋玩已经是很幸福了,偶尔几个儿时伙伴谈当年的趣事,大家还是那么兴奋,依旧那么让人怀念。
三、滚铁环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滚铁环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在那是贫困的年代,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铁环,家里也不可能专门为你买铁丝做一个铁环,大多木桶坏了退下的铁丝匝。那时男孩子几乎是人手一环,大的,小的,圆的,瘪的,宽的,窄的,各色各样的铁环都有。山村都是羊肠小道,又是土路,上学路上或是放学回家,大多是滚着铁环,那笑声、铁环滚动声田野回响,一哄而过后,扬起的黄色尘土。
有时放学后,就约上几个伙伴,寻一块平坦的开阔地,一字排开,随着我口令一发出,大家像离弦的箭一样,“嗖、嗖”地驾驭着铁环直往前奔。那些驾驭技术好,腿脚灵活的小伙伴儿总是当仁不让地跑在最前边。当然,也有因技术、体力不如人而摔倒、受伤以至于哭鼻子流眼泪的伙伴儿,但事后仍乐此不疲、屡败屡战。
记得有一年学校举行了滚铁环比赛,我侥幸获得第三名,高兴得好大半夜不能入睡,那得意劲儿,毫不亚于今天站在奥运会领奖台上的健儿。
去年回老家过年,又见到娃娃们滚铁环,从眼前一晃而过,留下一路脆脆的笑声,看着眼前的情景,仿佛又听到儿时呼啸而过的铁环声、看到了儿时伙伴们的嬉闹和儿时的铁环和那火暴的推铁环场面。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特别是城里孩子已沉浸在网络时代,滚铁环已成为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