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朱克雄散文作品集锦

编辑推荐 朱克雄散文作品集锦


作者:甘肃伊凡 白丁,64.7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40发表时间:2017-09-05 09:57:00

朱克雄散文作品集锦
   “左公柳”已不单是一种自然景物,已经具有一种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诗人吟咏的对像和人们审美的象征。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杨昌浚这首吟颂左宗棠的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并不是诗人,也未见再有其它的诗作行世,但只这一首便足以让他跻身诗坛,流芳百世,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清代诗人肖雄所著的《西疆杂述诗》四卷中,有一首诗吟到“左公柳”时云:“十尺齐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应同笛里迎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对新疆天山地区种植“左公柳”的情景,诗在自注中有这样的记载:“左文襄公檄饬湘楚诸军,各于驻处择低洼闲地,搜折树枝,排插为林。方及数年,已乎蔚然深秀,民甚德之。皆榆柳也”。当代诗人吟颂“左公柳”的诗词更是不少,著名词人张伯驹在其《杨柳枝》中这样写到:“征西大将凯歌还,种树秦川连陇川。绿荫多于冢上草,春风一路到天山”。著名诗人袁第锐在其《边塞新咏》组诗中称颂到:“众口谁言可铄金,左公杨柳尚成荫。一从弭却硝烟后,坦荡通途直到今。”并加自注说:“‘左公柳’,清左宗棠入新时沿途所植,今尚有存者,为国家保护文物。”小说家张恨水《竹枝词》有:“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写到:“庄浪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平原上杨柳相望,水渠交通……道旁尚间有左宗棠征新疆时所植柳树,古老苍劲,令人对左氏之雄才大略不胜其企慕之思。”著名散文作家梁衡在他的散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中赞美左公:“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这些诗章,或借史抒感,评论人物;或托物寄兴,关注生态,各具风格,从不同侧面展示出一幅幅“左公柳”的生动画卷,正如陈乐道七律《春柳》所云:“左公遗爱问谁怜?望里春云罩碧烟。千种离思萦别渚,万条吟绪托吹棉。浓遮关塞停征马,翠拂楼台忆锦年。看取神州新画幅,河山染绿浩无边。”缘缘堂主人曾绘制过一幅画,名为《翠拂行人首》,依依垂柳之下,并坐姊妹俩,正静静凝望远方,柳丝轻拂着云鬓,委实好看!由此联想到《点石斋画报》中题为《甘棠遗泽》的“左公柳”画,驿道两旁,绿荫葱笼,那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经典话语,即刻闪进人们的脑海。“左公柳”已不单是一种自然景物,或许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说它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当不为过。正因如此,作为诗人吟咏的对像,它也成为审美的象征。
   是的,面对如今愈来愈少的“左公柳”,我们只有鞠一把感动的热泪仰望它。因为,当年新疆、甘肃地区“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的自然景像十分严重,左公在忙于军务之际,亲自携镐与军士一道植柳。在他倡导督促下,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多少年来,这些柳树生长在戈壁前沿,面对狂风的肆虐,沙尘暴的咆哮,骄阳的照射而始终面不改色,身不倾斜巍然屹立,并以它巨大的躯体,茂密的枝叶为大地染绿,让戈壁生辉。“左公柳”,它所绽放着的不就是值得大赞特赞的左公精神吗?左公植树,我们乘凉。所以,面对这些古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为它脱帽致敬呢?
   如今,在祖国大西北,那些英勇无畏、坚韧顽强的“左公柳”仍旧巍然屹立着。这种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那粗壮的树干上,长密的枝条和嫩绿的叶片,年年都在传递着左宗棠“绿满天山”的期待,诉说着左宗棠与柳树的缘分和情感。只要这“左公柳”不倒,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永远不会倒!笔者就以这首赞诗来表达人民的情结并予以结尾:
   十万湘军赴朔方,金戈铁马射天狼。
   几多鲜血侵衣甲,一缕忠魂复远疆。
   播绿边陲屯垦地,靖安百姓牧牲场。
   西征扶榇文襄将,青史殊章永颂扬。
  
   故乡是治平
   故乡是治平,苹果红了的时候,秋风弥漫着野菊的芬芳,飘过山谷,飘过农舍,飘过家乡女人两腮绛紫色的高原红。
   故乡是治平,羊群漫过山坡的时候,彩霞辉映着高原灵光,照亮了千年古城。民风淳朴,勤劳忠厚。虔诚的心态,时时与人为善,肃穆的言行,处处顾家实干。
   故乡是治平,有前辈们开创的锦绣,有后辈们接力干出的富足;有漫山遍野苹果林的秀美,有家家户户采摘红苹果的喜悦;有炊烟缭绕着的神奇,有红富士变现后的踏实。
   故乡是治平,这里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这里的柳沟村1984年出土了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礼器——正蚕节纹青玉琮,质地优良,光洁润泽,纹饰精美,制作精湛,充分体现了齐家文化的治玉水平,是汉代玉璧中的精品。这里有由宋朝韩琦和范仲淹策划、郭逵建立“固若金汤”的治平寨,这里是三个县治成纪第一地——“治平成纪”(第二城“显亲成纪”、第三城“秦州成纪”),这里被称作“广爷川”,是为了让人们永世不忘飞将军李广“不让胡马度阴山”威武不屈的身影,这里有伊斯兰教徒们瞻仰拜谒先祖的拱北——今天改称安宁村,这里有位于大庄村的李广将军“饮马泉”,这个村子还有被称作“静宁苹果第一人”的樊枨,他早在1955年就带领社员种植了从天水引进的10亩国光苹果,从此打破了“广爷川不能种植苹果”的传言,虽然樊枨早已长眠在他曾苦心经营那片果园里,但是,今天“中国苹果之乡”的招牌,终于可以告慰他等待太久的心愿了。这里有全国劳模、苹果种植能手、雷沟村村委会主任雷托胜,他栽植的一亩苹果曾卖了6.3万元,所有苹果共卖了36万,实现了由“吃不饱饭的穷汉”到“全国绿色小康户”的飞跃。这里有与雷沟村仅一河之隔的朱堡村,因为,有创办“云萃小学”并任校长的静宁早期教育家李灶爷——李早勤(中华民国国民党中央常委兼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李世军之父)修的一个堡子,硬是把治平河叫成了朱堡河,仿佛这条河就是这一个村子似的!这个村的两条山梁也很有名气,一条叫中山梁,一条叫军家湾,显露出广爷川子孙的英勇气魄。这里有位于鞍子山旁边的杨店村郭家坷栳,因为,民国36年(1947年)10月,郭耀祖在静宁县第二届参议会上当选为议长和他家子孙的优秀,民间有“郭家门里出过八个顶子”的说法。
   这是我的故乡治平,我刚刚出生后,父亲就将我的胎衣,深深地埋在这个地方的泥土里。于是,我便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把生命之根交给了这片狭窄而古老的红土地(治平大多数地方是黄土地,朱堡等少数地方是红土地)。
   这是我的故乡治平,祖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血泪浸濡着一串串的苦难和辛酸,用生命装点着春夏秋冬的每一天。
   我是这片土地的儿子,无论走到海角天涯,生命之根犹如一条长长的丝线,牵动着我浑身的每一根神经,使我难以割舍对故土的深深眷念。
   我是传说中朱元璋或“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明太祖征战的烟尘,零落了一曲陇上江南朴实的苹果花,美丽芬芳在历史的纵深处。我的陇头江南啊,被记忆定格在祖辈生生不息的传说里。
   我的记忆是故乡一汪汪清清亮亮的山泉,一坡坡幽幽兰兰的马莲,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以及那些和我一同上学的伙伴们。我们相互依赖、不离不弃,使我们的童年在山谷深处漆黑的凌晨多了一份安全,多了一份欢乐。
   我的记忆是故乡一颗颗郁郁葱葱的白杨树,以及树上那一窝窝叽叽喳喳的花喜鹊;是一片片流金涌波的小麦地,以及挥汗如雨的父老乡亲;是一声声嘹亮在晨曦里的鸡鸣,以及鸡鸣声里学生们呼邻喊友的童稚;是一群群伴着夕阳牧归的羊群,以及农家人圈羊和叫鸡猪吃食的吆喝声。
   我的记忆是生长在故乡的童年,那绿树村边南河的宁静里,一串串炊烟缭绕在此起彼伏的鸡犬声里。清晨的阳光铺撒在山坡上,羊群在晨露晶莹的山坡上如云彩漫过。麻雀的欢叫牵动着山谷深处的我们,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故乡是治平,清香的五谷杂粮混合成的熟面粉——炒(chao)面,为多少外出的先辈们提供了便利,只要有一碗水,就会当饭吃。只是现在被遗忘了,过去还一直与静宁烧鸡、大饼齐名呢。
   故乡是治平,一条河的吟唱里,一条蜿蜒的成纪古道,顺着成纪水流的方向一路向南,伸向成纪县治的第二个地方——秦安“显亲成纪”;伸向成纪县治的第三个地方——天水“秦州成纪”;最终将成纪伸向黄河中下游流域,伸向长江流域,伸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故乡是治平,他是一颗镶嵌在陇东高原上的明珠,璀璨光艳,千年万年。
   可爱的治平,我的故乡!
  
   柳影晴湖春意闹
   柳影晴湖春意闹,春花噙露剪刀风。
   软风馥馥花重重,湖碧春牵细雨中。
   一笑春湖浪一重,轻舟荡漾绿波中。
   晓湖雨霁溶溶水,淡淡烟波淡淡风。
   柳丝飘飘,柳影依依,莺声袅袅,花香幽幽,烘托出一个诗意盎然、魅力四射的春天。
   这就是柳的故乡——平凉,这就是柳的乐园——柳湖。三月的平凉,碧绿柳湖水,滋润着一排排柔柳。春风骀荡,柳树便缀上惹人的绿意,就像是孩童们用画笔轻轻着墨,泼酒上去的一般。翠绿的柳树,以湖水的清波为镜,天天梳妆,叶儿越来越浓密,越来越晶亮,枝条儿柔顺得如少女油油的发丝。
   柳湖以左宗棠栽植“左公柳”和题书“柳湖”之名,享誉陇上。据档案记载,在1871年种活的“左公柳”达26.4万棵,到1935年的时候仅剩7978棵,到1998年的时候仅剩202棵。其中大部分在平凉,存于柳糊公园的就有187棵。“左公柳”的种植总数与左宗棠自述总数高度一致。左宗棠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种了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宗棠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开辟了我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之一——“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也注定它一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
   这是“左公柳”的历史,正如梁衡所言:“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无独有偶,历代文人墨客也把柳作为抒情的对像。阳春三月,柳枝吐绿。柳,很早就被古人称为“报春的使者”。柳也因谐音“留”而表挽留之意,于是,自古便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此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隋代时,隋炀帝曾赐柳树姓杨,柳树遂多了个“杨柳”的称谓。《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出了多少离愁别绪。唐代白居易《青门柳》诗云:“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青青杨柳,却引来串串伤心,叫煦暖的春风情何以堪?宋代柳永词《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绮丽句子,更是将一腔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柳树为春天增添了生动的色彩,实在不应该受到这般不公平的待遇。好在也有“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道出了其优美的意境,把一个初春的提边柳,映照得婀娜摇曳和生机勃勃;也把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映衬得宁静而祥和。让人们为柳树鸣不平的情绪,稍稍缓和了一些。湖畔垂柳枝,在阳光里窈窕,尽情地把柔美的身姿交与春风,用不着承载那么多的相思与离愁。
   相信,柳树一定是柔媚如水的女子,隐忍的性格,使得多少人柔肠寸断。“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的诗句便是见证。
   春天的清晨,当你从柳湖公园经过,就会看见柳枝依旧映着清波,伴随着红男绿女从岸边走过,姿态怡然。令人顿时感慨:青春是多么美好啊!何必要让愁绪夺走一切,把美好的情愫变得凄切呢?
   不经意间,柳条儿上便缀满了柳絮,茸茸的,很纯净,很美。有鸟儿飞过,停在柳枝上,或啁啾几声,或转动着灵活的小脑瓜,惊落一地柳絮,留下颤悠悠的柳枝,飞走了。纷纷扬扬的柳絮儿,若片片雪花,轻盈而灵动。柳絮儿飞,既印证了作为“平凉八景”之一的“柳湖晴雪”,也会溅起一缕淡淡的忧伤,而如今这种纯美的意像,变得更加明媚、阳光,不带有任何负面的情感,真好!
   湖边柳枝起舞,湖中柳影依依,也许是知道留不住易逝的春光,就将一种惹人怜爱的美,展现得超凡脱俗。在三月的阳光下,柳树惬意而满足。是呀,春光不可能常在,而在人们心里,却可以驻进一缕永恒的春意。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如无烦无恼的柳絮儿,放飞满眼春色。

共 35180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8
转到
【编者按】夫朱克雄者,甘肃省平凉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也。《朱克雄散文》汇集了朱先生散文5篇,赋文11篇,计33749字,堪称鸿篇巨制。文章分三月畅想、回首仰望“左公柳”、故乡是平治、柳景晴湖春意闹、家乡美、田家沟赋、王母宴酒赋、静宁赋、崆峒山赋、中华赋、西王圣母赋、播州赋、杨凌赋、苹果赋、柳湖赋、平凉职业技术学院赋等16个篇章,高度赞扬了陇南大好河山,挖掘出甘肃平凉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左公柳”的精神实质:“左公柳”已不单是一种自然景物,已经具有一种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诗人吟咏的对像和人们审美的像征。这种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那粗壮的树干上,长密的枝条和嫩绿的叶片,年年都在传递着左宗棠“绿满天山”的期待,诉说着左宗棠与柳树的缘分和情感。只要这“左公柳”不倒,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永远不会倒!堪称宏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9-05 10:39:06
  文章以厚实的文学功底和文学笔触展现了甘肃陇南一带的文化底蕴。欣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